||
关于联大师院数学系的回忆
石焕南 (2023.6.23)
(一)引言
今年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建院45周年, 院退休办倡议学院老同志撰写回忆录。响应号召,写就此文。
1973年在陝西省延川县插队、工作五年后,我有幸被推荐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大学三年正值〝批林批孔”远动,没怎么正经学习数学。1976年毕业后,我被派遣到位于北京房山县海拔八百米的大安山煤矿子弟学校教书,那里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妻子感叹:你好不容易离开了贫脊荒凉的陝北高原回到北京,又遣送到北京的穷困的深山,不禁潸然泪下。1978年恢复高考,经三个月熬夜突击,拼命复习,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师资班,得以系统补习了大学本科课程。1980年结业时,北京各大学分校急缺师资,我与师资班同学铁崇光、秦孝慈三人被招聘到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理科分校)(现属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教书。时年我32岁。在联大师院工作28年,于2008年退休。
(二)联大师院数学系概况
北师大二分校成立于1978年12月,最初未设数学系,只设数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是本校数学系的罗承忠老师。1984年,本校数学系的刘云英老师接任主任。1986年数学系调整为应用数学系,增补铁崇光为副系主任。1987年栗伯忠任系党支部书记,石焕南任副书记。1991年经家麒任应用数学系常务副主任。1992年应用数学系建制撤消,在电气工程系内组建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教师分别调至电气工程系和新建立的基础部,经家麒任基础部副主任。
建校初期分校的人事关系与本校是独立的,但教学业务归本校领导,主讲教师基本是本校教师。在分校任过课的北师大数学系的老师有:潘懋德、蒋人壁、蒋滋梅、李天林、曹锡杲、杨福田、沈嘉骥、董延闿、杨存斌、付若男、王儁骧、薛宗慈、刘贵贤等。
第一批被招聘到数学系的共有八人,除前面提到三人外,还有经家麒、侯增荣、李希彬、崔化文、粟伯忠。经老师是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老大学生,来之前在怀柔一所中学教书,侯老师是北师大数学系毕业的老大学生,来之前在河北宣化的一所中学教书,最年长的李老师也是北师大数学系的老大学生,来之前在河北师范大学教书。崔化文是北师大数学系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还有搞行政工作的粟伯忠老师。铁老师和秦老师分别是北师大数学系和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老五届大学生。
1982年始先后分來了北师大数学系七七级毕业生陈万里和张敏,北工大应用数学系七七级毕业生魏绍谦,北大数学系七八级毕业生黄炬光,北京钢铁学院应用数学系七八级毕业生尚志。
王继平于1985年从中国地科院物化探所调入二分校,其爱人李欣于1983年(或1984年)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调入二分校担任系秘书。从外单位调入的还有吉林大学数学系1977级的李大矛、兰州大学数学系1979级的范淑香、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78级的徐坚、齐齐哈尔教育学院毕业的张晓曦。
陆续又有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分配到分校,包括1979级的胡小丹,1981级的李美生和刘玉仙,1982级的王宏武,1983级的张鉴,1984级的梁志新。
二分校数学专业毕业生留校的有1978级的李启隆、李江、马丛生和张惠萍,赵慧斌,1982级的龚秋平,1983级的顾春,1985级的王少利、操静涛和崔萌,1987级的陈漫红,1988级的贾大立和翟红英,1989级的祝铭钰和李湛,1991级的王波和王琦。
(三)难忘的数学系一九七八级
1980年7月我调入北师大二分校数学系时,面对的是已是大学三年级的1978级学生。这是极特殊的一届学生,一是年龄相差悬殊,有的比我的年龄还大,已拖家带口。我教的学生中有师生同学的,有叔侄同学的。二是百里挑一,这是从囤积了十年的中学生中筛选出来的。三是大部分有一定的实践经历。
从1981年1月到1982年7月,我先后给1978级学生辅导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四门课程。每门课我都不敢怠慢,因为这届学生勤学好问,我必须仔细备课,以应对他们各种刁钻的提问。每次答疑时,我都应接不暇。而后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答疑时,甚至期末答疑时,常常让我坐冷板凳。1978级学生中,抄袭他人作业的寥寥无几,考试作弊的更是凤毛麟角,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耻辱。而后几年我面对的学生,抄袭、作弊习以为常。那几年大学扩招,其弊端愈加凸显,学生质量大幅滑坡。我真怀念与1978级学生相处的日子!
在1978级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了所在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如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启隆,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科研副院长李念伟,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室主任关宏,
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教研室中教研副主任,特级教师鲁彬,
原惠普软件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丛生。
(四)我主讲的第一门课
1983年9月至1984年7月,已在北师大二分校工作三年的我,被借调到北师大本校,担任周美珂教授的助教,辅导数学系1983级两个班的数学分析。此间得知北师大数学系要招收首届助教进修班。那年我已36岁,女儿5岁,但为了以后评职称,我又搏了一把,考上了助教班, 这是第三次进北师大读书。助教班三个学期我通过了泛函分析、实分析、复分析、代数拓扑、最优化方法、矩阵与控制不等式和自然辩证法等研究生课程。当初王伯英教授开设的矩阵与控制不等式这门课,我是随便选修的,但想不到这竟决定了我今后的科研方向。
1986年助教班结业后回到分校,我主动向系主任刘云英申请给数学系八三级主讲《点集拓扑》,对分校来讲这是一门新课,刘主任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这是我主讲的头一门课,且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当时国内开设拓扑课的时间不久,中文拓扑书很少,我就到各个中国书店掏了十几本影印的英文拓扑书。我中学学的是俄语,英语是工作中自学的,早年跟着电视学过“Follow me ”, 后来又看过许国璋英语,英语900句等,但全是“夹生饭”。为了教好拓扑课,靠着字典,开始艰难地啃起这些英文拓扑书,我的英文文献的阅读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在我28年教过的近80个班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班,一个是数学系1978级三班,二是数学系1985级,再就是这个数学系1983级。这个班班风很好,纪律好,都很好学,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同学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很好,不少人还得了满分。这个班有好几个人后来都在高校工作,如王东生、傅春茹、刘兵,有缘的是这三人现在都跟我搞起了数学不等式研究,至今已发表了20篇论文,其中9篇SCI论文。近些年,这个班的同学经常来看我,令我很感动。
(五)我的科研之路
1980年来高校工作的头十年间, 我忙于教学,未写过一篇论文, 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见到我的同事经家麒,侯增荣,王继平,陈万里都发表了论文,心里很是羡慕,也有些着急。直到1990秋,我才在创刊不久的《数理统计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也谈巧算 "百分比"〉。这是置于“趣味概率”栏目不到半个版面的短文,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一道“习题解答”。但当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把,并从此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1991年至1992年,两年间我一鼓作气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数学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因劳累过度于1992年12月1日突患脑溢血,作了开颅手术。不得不中断了创作。
开颅手术后,大夫跟我弟弟说,我可能还有5年的活头。但老天保佑我,经历一番痛苦的磨难,我的体力脑力一年一年康复,三年后重返讲坛,并执笔写作。病后的三十年间共发表数学论文180篇,是病前6篇的30倍,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50篇,发表在境外SCI期刋和EI期刋42篇,出版了5部中文数学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上下册)。1996年获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 2007年被评为北京联合大学2005年-2007年度优秀教师.2002年2004和2005年获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0年和2003年获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1年获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做梦也想不到我还先后评上了副教授、教授、三级教授。
2004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庆祝教师节表彰先进大会上,我作为获奖教师代表作了如下发言:
大家好! 在第二十个教师节的喜庆日子里, 我有幸获得多元优秀科研奖, 衷心感谢院评审组对我科研工作的认可; 衷心感谢院、系、室各级领导及同事们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关心和照顾, 给我提供了宽松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衷心感谢多元电气集团对我校始终不渝的支持; 衷心感谢多元电气集团郭文华总裁对母校的一往情深, 祝多元电气集团事业蒸蒸日上.
我自1980年来我院工作,至今已24年了,还有4年退休. 这4年我将遵循孔老夫子的教诲"学不厌,教不倦",继续不懈努力, 争取科研工作能上个台阶, 并做好传帮带. 在我身边能带出我搞的“行当”的个把“徒弟”来, 一直是我的愿望, 我将力争如愿.
这几年我院师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 令人欣慰, 我想对他们说几句话. 你们是我院的期望和未来, 研究生学习使你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要真正成材, 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自学, 修炼. 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要扎扎实实地不懈的努力. 你们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敢于面对挑战, 我们虽不是名校, 但我们这个小舞台同样可以出彩, 完全有可能在某个领域跻身全市, 甚至全国的前列, 乃至在国际上也伸进一脚, 只要我们契尔不舍一步一步地攀登.
衷心祝愿年轻的朋友事业有成! 衷心祝愿我院不断兴旺发达! 谢谢大家!
电子信息系 石焕南 2004-9-9
现在回头看看我的发言,当初的愿望都得以实现:
1. 带出了我搞的“行当”的多个“徒弟”(包括本院的,外校的,外省市的),他们通过受控理论的研究得以评上了教授。
2.在受控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作为原全国不等式研究学会的副理事长(现任顾问),可以说在全国位居该领域的研究前列。
3. 我已在国外发表了四十多篇SCI论文,并在德国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我是《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一家国外期刊的编辑, 为几十家国外期刊审稿,可以说在国际上已不止伸进了一只脚。
(六)退休感言
2009年1月15日上午,我到学院人事处办理了退休手续,拿到了盖有北京市人事处公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休证。这意味着我的生活将揭开新的一幕。
中午,学院工会在校外一家餐馆宴请我及与我同时退休的体育组的吴立芝老师。院党委书记张仲林,院长薛立军,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郭锟,副院长尹庆民,傅桂禄,院长助理魏绍谦,工会副主席王倬,人事处处长王颖,电气系副系主任李育芳均在百忙之中大驾光临,令我诚惶诚恐。
院领导肯定了我在校的工作表现。张书记说我“具有老辈知识分子的作风”,薛院长说我“从不向领导提个人要求,难能可贵”。二位领导的话是对我莫大的褒奖。我也表达了对院领导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的感谢之情。彼此虽言语不多,但都是真诚的表白。
没到退休的时候,我盼着退休,但拿到退休证的那一刻,我又感到有些茫然。马上要离开我生活工作了28年的学校,一个我任职时间最长的工作单位,一个我付出艰辛又取得荣耀的地方,免不了有几分依依惜别之感。
2008年退休后,我仍担任全国不等式研究会顾问和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并继续着割舍不下的不等式研究和创作。我今年75岁,总结28年的联大师院的工作经历及15年的退休生活,有如下几点感悟:
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一世,难免有个灾有个病,要坦然面对;
2. 人的生命力是极强的,不会轻易地就永远倒下去,要有信心,有耐心战胜困难,病魔;
3.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有所升华;
4. 大自然美轮美奂,人世间变化万千,既然幸运地來到这个世界,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活着,就要尽情享受,尽力活得丰富多彩。
衷心地祝愿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越办越好!祝师院的老同志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