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告诉科研人士如何走出实验室,进入私营部门。
2016年4月1日,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我的论文主要关于海洋、河口和环境科学。我比较幸运,因为当时我已经在私营部门找好了一份工作——建筑公司AECOM的咨询师。我成了公司在美国东南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和恢复力主管,负责发掘与气候恢复力有关的商业机会。 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来说,产业界蕴藏着大量机会。 图片来源:Cultura/SPL 许多博士研究生总是一门心思扑在博士论文上,好不容易拿到了博士学位,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如今,摆在博士毕业生面前最容易的选择就是做几年工资微薄的博士后。对于如何将毕生所学应用于学术领域之外,常常让他们一筹莫展。 面对这些挑战,博士研究生平时应该注意让自己的经历更多样化,这对于找到一份非传统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列举一些我在求职道路上总结的诀窍,希望能帮助丰富你的博士求职简历,以便获得政府和学术圈之外用人单位的青睐。 总结、学习、训练软技能。和其他领域一样,学术界也有自己的文化。根据我的经验,学术环境能锻炼我们与不同人群合作的能力,包括一些固执己见的人。学习与学术同行们相处,留意他们在研究之外都做些什么。广泛涉猎研究领域之外的话题,并找机会与人交流你学到的东西。 学会项目管理。读博期间,你可以学到的有用技能包括拟定议程、做会议记录以及主持一般会议和电话会议。这些技巧能为你的企业求职之路开一个好头。 少想多做。博士阶段刚开始时,我用在思考(阅读或向他人分享我的想法)和行动(写作或其他产出)上的时间是一样的。在学术界,衡量成功看的是你的研究的影响力、受众规模和经费数量;而在私营部门,成功取决于你销售服务、增加营收和实现利润率的能力。在这里,时间常常是有限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高质量产品的人往往最受重视。因此,想要在私营部门取得成功,你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行动上。 拓展人脉关系。你的论文答辩主席和研究小组组长很有可能终身都在学术圈工作,因此,他们帮你过渡到私营部门的能力可能也是有限的。想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主动构建你自己的人脉网和专业关系。 学习具有交叉应用能力的技术。学术界有好几种常见的编程工具——从SAS和STATA到R或Matlab。如果你的研究需要用到编程,而且你用过其中一种或好几种工具,你就要知道哪些才是在产业界最具价值的技术。根据我的经验,像R和Python这类工具比SAS 或STATA的交叉应用吸引力大。平时关注一下招聘信息中对软件的使用要求,这有助于你了解最新技术,提高录用机会。 让你的研究通俗易懂。要知道,你那些深奥无比的研究对于外行来说和天书一样难懂。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你的研究内容以及你的研究能力。没错,一想到全世界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你说的P值是什么,抑或是看不出你居然使用了混合分析法,你会感到无比气馁。但是,如何将这些行话转化为非专业人士也能听懂的大白话就全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积极进行自我推广宣传。这是让我最为畏惧的一点,也是我至今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如果能做到不变声色地自我推销那是最好不过了。许多公司会利用社交媒体网站来搜索和追踪他们的潜在录用对象,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对口和可见度很高的岗位。大胆贴出自己已发表的出版物,为自己创建一个网站,向非研究类出版物投稿——总的来说,就是要在网络空间里留下你的“足迹”。 原文以From academia to industry: seven tips for scientists making the leap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2月22日《自然》职业专栏 原文作者:Crystal Romeo Upperman,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研究员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0692-y
如果您有寻找海内外科研工作机会的需求...
上自然职场,轻松搜索职位
Nature Careers:
国际领先的职业资源及求职平台,汇集海量的学术界和产业界职位资源
还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职场资讯、职业发展建议以及会议和招聘会信息
▲ 点击图片进入Nature Careers平台轻松搜索职位
▲ 扫码自然职场官方微信小程序,查看国内院校机构发布的工作机会,并直接了解雇主情况、岗位待遇以及申请方式等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