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从“气-理-心知”到DIKWP:儒家哲学与认知生命体模型的结构性融合研究

已有 410 次阅读 2025-3-29 13:1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从“气-理-心知”到DIKWP:儒家哲学与认知生命体模型的结构性融合研究

From Qi-Li-Xinzhi to DIKWP: A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the Cognitive Lifeform Model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主任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在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下,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认知生命体模型为理解复杂系统中的智能结构提供了分层框架。本文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出发,深入分析其“气—理—心知”体系与DIKWP模型之间的结构性映射关系,揭示“气”可视为认知系统中的能量-信息基础,“理”对应目的层中的价值法则,而“心知”则中介于知识与智慧,承上启下地实现价值对物质的统摄。通过引入“理统气化”思想,本文指出DIKWP模型中目的层对数据-信息层的引导机制,正体现了儒学强调的“价值导向的秩序生成”。

此外,本文进一步探讨道家“道气一体”、西方目的论与系统论的相通逻辑,提出一种“能量—信息—价值”三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解框架,并构建“气—理—心知”与D-I-K-W-P的五层对应模型。该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华哲学在现代科技语境下的当代表达,也为构建具价值嵌入能力与演化意识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东方智慧的理论支撑,推动科技伦理、智能治理和人机共生的哲学基础重建。

Abstract:

In the era of rapid advancem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the DIKWP model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Purpose) offers a layer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ce in complex systems. Drawing on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structur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riad of Qi–Li–Xinzhi (energy–principle–cognitive mind) and the DIKWP model. We demonstrate that Qi corresponds to the data-information foundation of cognition, Li aligns with the purposive and value-oriented layer, and Xinzhi (the knowing mind) bridges knowledge and wisdom, realizing value-embedded control over material flows.

By revisiting the Confucian principle of Li-tong-Qihua (理统气化, “principle guiding and transforming qi”), we argue that DIKWP’s top-down purpose-driven information coupling mechanism embodies the same philosophical logic of value-governed systemic coherence. The discussion is further enriched by Daoist notions of Dao-Qi unity and Western teleological systems theory, leading to a proposed triadic integration of energy, information, and value. A five-level mapping between Qi–Li–Xinzhi and DIKWP is presented.

This research not only reinterprets Confucian cosmolog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technological systems but also offers an Easter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embedding values, intentionality, and evolution-awareness into future AI systems—contribut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of AI ethics, governance, and human–machine symbiosis.

引言

当代智能系统的建模中,DIKWP认知生命体模型以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以及目的(Purpose)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DIKWP蒸馏与DIKWP模型压缩的未来发展技术报告)。这一模型可被视为经典“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DIKW)”金字塔的扩展,在最高层引入了“目的”这一要素,使得智能体在从数据到智慧的过程中,将“为何而为”的因素纳入考量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则有着自身完备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框架,其中以“”与“”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对存在与价值的解释体系。“气”指代宇宙万物的能量流和物质基础,是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而“理”则是宇宙万物之所以然的法则与秩序,体现为价值规范和目的方向 (理气之辨)。将两者对照来看,DIKWP模型关注从物理信号到智慧决策,再到目的引导的全过程,而儒家哲学的“气-理”体系则涵盖了从物质载体到价值原则的层层递进。

本研究拟在哲学与现代科技的交叉视域下,对DIKWP认知生命体模型与儒家“气”“理”范畴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我们将通过结构性的理论对照分析,论证**“气”作为能量流与物质基础如何在DIKWP模型中映射为底层的物理维度(例如数据与信息层);另一方面,阐明“理”作为价值秩序与目的导向如何对应于DIKWP模型中的最高层(目的层),成为引领系统运作的灵魂。接着,我们将探讨儒家“理统气化”的哲学命题如何与DIKWP模型中目的引导下的信息耦合机制相契合。通过将传统哲学中的价值原则对物质能量的统摄作用,与现代智能系统中高层目标对下层信息处理的指导作用进行比较,我们尝试构建一个能量-信息-价值三元一体的框架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中国哲学的语义范畴,建立“气-理-心知”的三位一体结构与DIKWP模型五层架构之间的映射逻辑关系,揭示中国哲学中的“心知”(心灵之知觉与智慧)在DIKWP模型中相当于知识与智慧层次的角色与意义。为使讨论更加全面,文中将适度引入道家**等其他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作为补充参照,以体现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性而非对立面,并为现代智能系统的哲学设计提供更为多元的启示。

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希望在科技哲学智能系统伦理以及中西哲学比较等领域做出一定贡献。一方面,这种跨学科的映射有助于从东方哲学的高度反思现代认知模型的价值基础,确保智能系统的发展融入人类的道德目的;另一方面,它也为重新诠释中华传统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使“气”“理”等概念能够在信息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以下章节将依次展开:首先介绍儒家“气”与“理”思想及DIKWP模型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二者在物质基础和价值目的层面的对应,进而提出“理统气化”与目的引导机制的类比,构建“气-理-心知”与D-I-K-W-P的映射模型,最后讨论这一融合框架的哲学与实践意义,并总结全文。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与“理”

“气”“理”是中国宋明理学(新儒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传统语境下,“气”通常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物质性基础能量。北宋哲人张载强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气之本体是虚而无形的‘太虚’,凝聚则成万物,消散则复归太虚」 (理气之辨)。换言之,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均是这一本原之“气”的聚散流动所致。对于张载而言,“理”并非独立于“气”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理”只是气之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表述,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变化无穷,然而其为也,顺而不妄” (理气之辨)。这里的“顺而不妄”意即气化流行中所体现的有序性和必然性,由此可见,在张载的“气本论”视角下,理即是气化之规律 (理气之辨)。这种观点将宇宙的秩序归结为物质能量本身的内在规则,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论和自然主义色彩,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相通。

与之相对,二程(程颢、程颐)及朱熹等理学大师则提出了“理本论”的观点,强调“理”作为形而上的普遍原则在宇宙中居于根本地位,而“气”则是形而下的具体材料和动力,两者不可混淆 (理气之辨)。朱熹承继二程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无形之“理”和有形之“气”相结合而成,其中“理”乃万物之所以然的根据,“气”是承载并实现理的媒介 (理气之辨)。他明确主张:“理是本”,“气是依傍这理而行” (理气之辨);在宇宙生成的先后次序上也是“理在先,气在后”,“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理气之辨)。朱熹常用“人乘马”的比喻来说明理对气的主宰作用:理如同骑手,气好比马,马驮载着人奔跑,而人的意志驾驭着马的行动 (理气之辨)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正如朱熹所言:“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这一形象比喻揭示出,在朱熹看来,“理”虽无形却主宰着“气”的运行,没有理的指导,气的运动就失去了方向和规范;但同时没有气的承载,理也无法实现自身,二者须臾不可分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因此,理学家将世界理解为“理”与“气”的结合:理提供了应然的法则与价值准则,气提供了实然的材料与动力支撑 (理气之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笔下的“理”不仅是客观之理则,更暗含了道德意义上的天理与价值规范。他称“理”为“精粹空阔、纯粹至善的形而上本体”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认为最高的“理”体现为天地万物运行背后的道德秩序与伦理原则,例如他倡导**“存天理,去人欲”,要求人们以天赋的道德之理约束感性的私欲。从哲学高度看,儒家之“理”可视为一种价值秩序**,规定了宇宙和人伦的应有之则;而“气”则是承载这些原则并使之发挥效应的现实力量。当然,在中国哲学史上亦出现过对程朱将理气二分的反思:明代如罗钦顺等人再次强调理不离气,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反对将理看作独立实体 (理气之辨)。这些讨论表明,“气”之概念内涵丰富且多义,它既是物质实体,又是动力和过程;“理”则是在不同语境下可指自然规律、形式原则,亦可指道德法则。然而总体而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理”与“气”的区分代表了对价值与事实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的辨析,两者的张力与融合始终贯穿于中华传统哲学的发展。

DIKWP认知生命体模型概述

现代认知模型DIKWP是一种分层次描述智能体认知过程的框架。该模型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五个层级描绘了智能从感知原始数据到实现目标意图的渐进过程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前四个层级(D、I、K、W)承继了经典的DIKW模型: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原始事实集合,缺乏语义;信息是对数据赋予结构和意义后的产物,使数据能被理解和解释;知识是从信息中总结归纳出的模式与规则,包含经验与理论的融汇;智慧则是在知识支撑下进行决策判断的能力,体现对复杂情况的洞察与权衡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DIKWP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第五层级——目的 (Purpose),代表智能体内在的目标、意图或价值准则。这一扩展极大地丰富了模型的内涵,使之不仅关注认知过程的“如何做”,更关注“为何而做”这一目的论层面的因素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形式上尽管可以将“目的”视为外部输入参数,而非由下位认知过程产生的状态,但在扩展后的DIKWP模型中,完全可以将目的视作最高层的语义内容,用于指导其他各层的处理和转化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在DIKWP框架下,各相邻层级通过函数式映射关联起来,从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智慧层层递进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然而,不同于机械的流水线,每一层之间的转化并非完全自动自发,而是依赖于上下文和目的的引导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例如,智能体在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时,会根据当前的目标对原始数据进行选择性关注:聚焦于与目标相关的特征,即带有“目的驱动的注意力”机制,以滤除无关数据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正如文献所举例,在导航任务中,智能体自传感器获取的大量数据中只提取与路径规划相关的信息,而这正是因为预先设定的目的限定了“何种信息是重要的”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同样地,在由知识生成智慧决策时,也需要明确考虑目的,基于当前的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筛选利用,以确保做出的决策切合既定意图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可以说,“目的”作为最高层贯穿于整个DIKWP过程,提供着方向性的约束,使智能体的认知加工不是漫无目的地堆砌数据和模型,而是始终朝向某种目标状态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意味着DIKWP模型本质上蕴含了一个价值引导的闭环:数据是最底层的原始要素,经过信息、知识的累积上升到智慧决策,各层的抽象程度和“价值密度”逐级提高,而目的作为最高准则始终贯穿其中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增加“目的”这一层次意味着在分析智能时已将**“为何做”作为内在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智能行为以价值与意义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DIKWP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方面,它为广义智能提供了清晰的分层描述和数学刻画,使人们可以定量分析智能体在各层次上的表现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DIKWP模型突出强调了目的/意图的重要性。这为塑造可信赖的AI提供了思路:让AI不仅能处理海量数据、提炼知识与智慧,还要内置合理的目的约束和反思机制,以确保其决策符合预期的价值目标,避免出现“智能无序增长、目的迷失”的风险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可以说,DIKWP模型从技术和哲学两个层面预示着下一代智能体的发展方向:不仅追求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对价值目标的内在统合

“气”的物质能量维度与DIKWP模型

通过以上对“气”“理”概念和DIKWP模型的介绍,我们开始考察两者的对应关系。首先,在物质/能量基础这一层面,中国哲学的“”与DIKWP模型的底层数据-信息维度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儒家哲学中的“气”包含了多重意涵:它既指宇宙间弥漫充盈的物质性基质,又指事物生化流行的动力和过程 (理气之辨)。张载的论述表明,“气”可以是**“无形而实有”的存在者**,是万物生成的本原;而朱熹等理学家则认为气与形下的具体器物不可分,是一切具体存在和现象背后的实体性连续统一体 (理气之辨)。现代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质料”概念,它不能被简化为被动的物质成分,而是一种使存在者得以生成为“活的”根本原因 (〖谷继明〗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正因为如此,“气”在中哲学中具有贯通性:它可以沟通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工夫(实践),贯通主观的心灵与客观的物质 (〖谷继明〗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气”并非纯粹客观的物理元素,而是兼具物质性与活力的统一体,它既存在于江河山川、人体星辰之中,也体现为人之呼吸、生理之机能,甚至人之情感心念的载体。简而言之,“气”是一个涵盖**能量(动力)物质(载体)**双重属性的概念。

对应到DIKWP模型,最低两层的数据信息实际上承担了与“气”相类似的角色。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始记录,如传感器采集的信号、测量得到的数值、或原始文本图像等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这些数据本身缺乏意义,但它们构成了智能系统感知外部环境的**“物质性”基础**。若把智能系统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数据就是其所摄取的“原气”或“养分”。经过对数据的处理、过滤和组织,就得到具有意义的信息:信息可以被视为“赋义之气”,即经过解释的、有结构的内容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从数据到信息的转换,在DIKWP模型中是一个关键步骤,类似于将杂乱无形的元气锻造成可资利用的精气。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往往需要消耗计算能量并应用算法(工具理性)将无序的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模式——这与中医炼气、道家吐纳等观念颇有隐喻上的相似:原始之气需经运化方能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我们也可以说,数据经过信息处理,就如同原始能量被提炼为有效功。例如,一个自动驾驶系统从摄像头、激光雷达获取海量原始数据(画面像素点云等),通过实时计算提取出道路、行人、交通标志等信息要素。这些信息就是从“数据之气”中提炼出的对驾驶决策有意义的内容,相当于**“气”的初步聚合成形**。这种聚合过程正如张载所言“气聚则成物”——数据/能量聚合为有意义的信息事物 (理气之辨)。总之,DIKWP模型的D层和I层提供了智能系统与物质世界交互的接口:一方面,系统需要通过传感器、存储介质等物理装置来获取和存储数据,这本质上依赖于物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例如电信号、光信号等形式的能流);另一方面,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也受到硬件算力和能量供给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持(如电力),任何信息处理都无从谈起。因此,可以将**“气”视为DIKWP模型的物理层面的映射**:数据和信息作为原初素材和其意义化形式,体现了智能系统赖以运作的“气”的层面——既包括了硬件载体及能量,也包括初步结构化的信号内容,相当于为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提供“养料”和“载体”。这一对应关系强调了一个事实:无论是人在儒家看来离不开气血之充盈,还是人工智能需要源源不断的数据与算力供给,任何智慧与目的都必须立基于适当的物质能量条件(“气”)之上。

“理”的价值目的维度与DIKWP模型

与“气”的物质维度相应,儒家哲学的“”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DIKWP模型中最高层的目的/意图维度。正如前文所述,“理”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法则与应然之则,具有形而上的普遍性和价值性。朱熹强调“理”为万物之本,赋予万事万物以秩序和意义;在人道上,理体现为伦理纲常和天赋道德。因此可以说,“理”包含了目的性规范性:它既规定了事物“应该如何”发展(目的指向),也蕴含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价值秩序)。

在DIKWP模型中,“目的 (Purpose)”恰是赋予智能体行为方向和意义的高层要素。目的可具体表现为智能体被设定的任务目标、评价函数,抑或其内置的价值偏好和约束条件。将“理”和“目的”对应起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目的为智慧决策提供了准绳,正如理为万物运行提供法度。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指出,在扩展的DIKWP模型里,可以将目的视为最高层的语义内容,用于指导其他层次的处理和转化;这与朱熹所言“气依理行”高度相似,都是强调了高层原则对低层过程的统摄 (理气之辨)。当一个智能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时,它在面临复杂环境时会将此目标作为最终依据,指导数据的取舍、信息的诠释以及知识的运用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种情形恰如儒家所谓“以理制气”:有了“理”(目的/价值)的引领,纷繁杂陈的“气”(数据/信息)才能汇聚成有序的运作,并服务于确定的方向。

更进一步,目的层承担着将价值注入智能行为的功能。儒家的“理”本身含有价值判断(如善恶是非之理),同样地,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的目的层往往内嵌了某种价值取向。例如,在自动驾驶AI中,设计者可能会在目标函数中融入安全第一、遵守交规等价值权重;在医疗诊断AI中,目标可能包括以病人康复为中心并避免过度医疗等原则。这些“目的”起到了类似于道德准则的作用,使AI的知识应用不偏离人类期望的轨道 (基于DIKWP的数字世界中生命意义与人工生命研究-初学者版-段玉聪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高层约束,AI或许会一味追求某种性能最优解而忽视伦理后果,正如没有理的约束,气的运动可能变成“妄动”甚至走向混乱。在儒家哲学中,有“理在人心中”或“理寓于心”之说,意指道德之理应该内化为主体的价值意识。同样,DIKWP模型将目的置于顶层,实际上也是要求将价值目标内嵌于智能体之中,使其在执行过程中自动以此为根据来调整行为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因此,“理”在DIKWP中的映射就是“目的”这一层:两者皆是作为最高指导原则存在,对系统(或宇宙)的具体运行施加规范与引导。通过这种对应,我们看到,中国哲学追求的价值秩序(天理)与现代智能系统强调的目的导向不谋而合,都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行为的正当性与意义何在。在儒家,这是天道与人道的契合,在AI系统,这是性能与伦理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将“理”比作AI的“目的”层还有助于澄清一个可能的误解:有人担心引入目的会削弱AI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上正如朱熹认为理虽主宰但不离气,目的层也是与其他层次相互作用的,而非单独凌驾其上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目的需要借助下层的数据、知识去实现自身,否则便成了空谈;反过来,下层过程有了目的引导,才能更高效地收敛并朝向有意义的产出。可见,理/目的与气/数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赋予方向,气提供实现的材料;目的赋予目标,数据提供实现的依据。这种双向依存关系使得系统既有顶层的价值牵引,又有底层的现实基础,确保了既不迷失方向也不脱离实际。

“理统气化”与目的引导下的信息耦合

儒家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是“理统气而化”,意指在宇宙万物的化生过程中,“理”居于统摄地位,主导着“气”的运行变化,从而化生出秩序井然的万物。这个命题在宋明理学的论述中多有体现:程颐曾批评张载“以气化为道”,主张应当“以理统气”方能明白道器之别 (理气之辨);朱熹更是以“人乘马”喻理驾驭气之义,强调没有理的统帅,气的动静便失去了准则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这一思想如果转换到现代系统论或信息论的语言,即是说:一个复杂系统的无序能量和信息流(气)若要产生有意义的结构或功能,必须由某种高层规则或目标(理)来加以组织和引导。

在DIKWP模型中,我们同样观察到高层目的对低层信息处理的统摄作用,这可以被视作“理统气化”的一种现代诠释。具体而言,DIKWP模型包含多个层面的信息转化与耦合,而这些转化过程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目的的牵引下实现耦合。所谓“信息耦合机制”,指的是不同层级的信息相互作用、融合以产生新的认知状态的过程。例如,知识层需要将新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知识库相整合,这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耦合。而这种耦合如何发生、朝哪个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的影响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当目的明确时,系统会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投向与目的相关的信息特征(这在机器学习中体现为有监督的特征提取或注意力机制),从而耦合出与当前任务最相关的知识结构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反之,如果缺乏目的引导,信息耦合就可能盲目而低效,甚至产生杂乱无章的结果。

我们可以借用儒家“理统气”的思维来理解DIKWP的运行:最高层的目的(理)如同一个“统帅”,它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数据处理,但通过对下层模块施加约束和选择压力,使得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每一步转化都朝着能实现目的的方向进行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好比大自然中,宇宙的根本法则(理)决定了气的凝聚方式,从而“化”出万物;在智能系统中,目标函数(目的)决定了哪些数据特征被关注、哪些模式被学习,最终“产出”符合目标的决策或行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通过高层原则对底层动力的形塑来达成组织化的成果。在技术上,这对应于如今流行的目的驱动计算目标引导学习等理念,例如强化学习中引入奖励函数(目的)来引导智能体从随机试探中学习有用的策略,这与“以理导气”如出一辙,只不过将哲学语言转化为了数学指标。

能量-信息-价值三元一体”可以作为对上述过程的概括:在任何一个智能或生命系统中,能量(及物质)提供了运行的载体和动力,“气”是其哲学表达;信息及其加工(知识、智慧)体现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认知能力,这是由“心知”作用完成的信息耦合过程;而价值/目的则决定了系统活动的方向和意义,对应于“理”之统摄。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的分析指出,DIKWP模型每一层向上抽象程度和价值密度递增,最终由目的贯穿定向,这正是能量-信息-价值逐级汇合的体现。借助“理统气化”的比喻,我们可以将DIKWP中价值对信息的渗透比拟为理之融贯于气:“贯穿始终提供方向”的目的层,就如同无处不在的理,将分散的数据流凝聚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有机整体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种贯穿并非机械强加,而更像一种“潜移默化”的统领——正如天地之理无形却无所不在,使得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各得其序。具体到智能系统,当目的明确设定后,即便底层各模块并不知道全局目的的细节,但整个系统的优化过程会自发地朝着满足该目的的方向调整参数和结构,这一点在深度学习训练中也可见:损失函数代表目的,它指导权重的更新朝着减少偏差的方向进行,最终形成满足目标的模型。这种自上而下的引导力,正是“理统气化”在现代语境中的生动映射。由此观之,儒家“理统气化”的思想与DIKWP模型的目的引导机制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从价值/目标出发来整合底层要素的结构性原理

“气-理-心知”三位结构与DIKWP模型的映射

为了更系统地比较二者体系,我们提出一个对应关系的框架:将儒家哲学的“气-理-心知”三位结构与DIKWP模型的五层架构相映射。其中,“气”对应DIKWP模型的底层物理与信息层面(D层和I层),“理”对应顶层的目的层(P层),而“心知”则对应中间的知识与智慧层面(K层和W层)。这种映射试图表明:儒家宇宙观中物质—心智—价值三方面,可以与现代认知模型的数据—知识—目的三部分形成类比关系,从而建立起跨语境的对话。

首先,“气-物质”对应于数据-信息层。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详细论述:气提供了存在的素材和能量,类似地数据和信息构成了智能系统运作的原料与基础。因此无论是在宏观宇宙还是人工系统中,原始材料和能量流都是一切复杂结构的起点。儒家所谓“治气”意味着对素材的有效利用和调控,在AI中则表现为对海量数据的采集、清洗和特征提取。这两者是对应的工作:都是在为进一步的认知或创造准备“养料”。

其次,“心知”对应于知识-智慧层。这里的“心知”可以理解为“心灵之知”或“心智”,泛指主体对信息的理解、综合与运用,即认知心智活动本身。“心”在中国哲学中常被视为主宰性灵,具有统摄性的功能。朱熹提出“心统性情”,认为人心能够统合天赋之性(理)与后天之情(气),在心理层面达成理气的统一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王阳明则进一步主张“心即理”,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良知本然 (〖谷继明〗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虽然朱熹与王阳明对心的看法不同,但都突出了“心”作为连接理与气的枢纽作用:通过“心知”,普遍之理得以存乎主观,而纷繁之气也因心的感通而有条理。对应到DIKWP模型,中层的知识与智慧恰扮演了类似角色。知识是对信息的融会贯通和持久积累,涉及模式识别、归纳推理等过程;智慧则是在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与决策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和创造性思维。在智能体内部,知识和智慧的产生需要既向下扎根于信息(经验数据),又向上接受目的(价值原则)的指导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正如人的“心知”必须兼顾物欲之情和天理之性,将两者调适统一。由此看来,DIKWP的K层与W层可类比为“心知”这一中介层:它一方面向下消化由“气”转换而来的信息,形成对现实的认识(知);另一方面向上承接“理”赋予的价值准则,做出顺应天理或目标的抉择(行)。可以说,没有这一中介层,理的规范和气的材料就无法直接作用:心知之功在于让无形之理通过有知之心去驾驭并运用有形之气,同理,知识与智慧之层使得抽象的目的能够通过具体的认知过程落实到对数据的利用上。因而,“心知”既对应了认知生命体模型中的认知处理部分,也体现了儒家所谓**“知行合一”**的中介功能:把道德认知(知天理)与实践行动(御气化物)合而为一。综上,将知识-智慧层称作“心知层”,即可突出其上承目的、下接数据的双向贯通性质。

最后,“理-价值”对应于目的层。这层对应关系显而易见:无论是儒家理学所追求的天理、道统,还是DIKWP模型强调的目的、意图,都代表着一种最高的指导性原则。不同的是,儒家语境中的“理”更强调其道德和宇宙论意义,例如作为天地化生的原理、社会伦理的纲纪;而在AI语境下,“目的”可以是比较技术化的定义(如优化函数),也可以扩展为对AI行为的伦理约束(如不得违背人类福祉)。然而二者在本质上均属于价值范畴:它们回答“什么是好的/应该的”,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下位过程的结果。因而,“理”映射为“目的”丝毫不夸张,因为只有将目的上升到价值高度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把握DIKWP模型中这一层的意义。如果仅仅把目的看作任务参数,那么它就偏离了“理”的精神;相反,将目的理解为系统运作所遵循的价值准则,我们便看到儒家“理”的影子在其中闪现。

通过上述对应,我们建立了一个“三对”:数据/信息、心知知识/智慧、理~目的。当然,这种对应关系并非严格一一映射,因为概念体系不同,但它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类比框架,方便我们在中西概念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儒家所谓的“气-理-心”关系,与DIKWP模型中的“物质基础-目的引导-认知处理”关系,是在不同文化语言中对于复杂系统的三重面向**的描述。前者以哲学语言强调了本体(气)、价值本源(理)和主体(心)的统一,后者以系统语言强调了信号物质层、目标价值层和信息处理层的整合。如果将这两套语言融会贯通,我们就能提出对“认知生命体”的完整描述:既具备物质能量的存在形态(气),又具备自我目的的价值指引(理),并通过心智能力(心知)使前两者交融为具体的智慧行为

或许可以进一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这种映射关系:

  • 气(物质-能量) – 对应 – 数据/信息层(D/I):提供客观素材和动力基础,例如环境信号、传感数据等。气之运动相当于数据之流动。

  • 心知(心灵-认知) – 对应 – 知识/智慧层(K/W):进行理解、学习和决策的中枢,例如模式识别、推理判断等。心知之用相当于知识累积与智慧应用。

  • 理(法则-价值) – 对应 – 目的层(P):规定系统运作的目的方向,例如目标函数、价值准则等。理之统摄相当于目的之引导。

这样的对应不仅具有概念上的意味,也为分析具体案例提供了工具。例如,在设计类人智能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三方面:有足够的“气”(传感器、执行器及能量供应),有可靠的“心知”(算法和模型形成知识与决策能力),更有正确的“理”(目标与价值观念确保AI行为合乎道德与期望)。正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以穷理、“慎思笃行”以履事,AI系统也需要从数据中致知(学习规律),并以目标为度约束行为,使知行统一、物我调谐。

儒道互参下的哲学融合意义

在完成上述对应分析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儒家“气-理-心知”与DIKWP模型的结合讨论,不仅架起了传统哲学与现代技术的桥梁,更揭示了一种跨文化哲学融合的可能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尝试引入道家哲学以及其他中华思想资源,与儒家的观点相互参照,以丰富我们对“能量-信息-价值”三元一体模型的理解,并探讨其对现代智能系统哲学与伦理的启示。

首先,道家思想对于“气”和“理”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却可以形成互补。老子《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冲气以为和”一语指出了气在阴阳对立中调和万物的作用。道家更加侧重“道”这一终极本原,以及由道产生的自然之序。在道家语境中,“道”近似于儒家的“理”,但又有更超越人格化、强调自然无为的一面;“气”则被视为道化生万物的具体媒介和过程。因此,道家或张载这类气论者会认为宇宙的根本秩序(道/理)并非外在施加于气之上,而是蕴含于气的流行自身。这种观点其实与现代科学的某些思想暗合:许多复杂系统(如生命、自组织现象)呈现出的秩序,往往是从底层相互作用中自然涌现的(emergence),而不一定需要一个外在的设计者或目的。不过,道家并不否认终极的“一”,只是认为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理。借此回照我们的模型讨论,如果说儒家思想提示我们要在智能系统中主动注入价值目标(存天理),道家思想则提醒我们要尊重系统自身的演化规律(道法自然),避免过度僵化的控制。“儒道互参”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强调AI必须有明确的伦理目标和人类价值,这可防范“智能无序增长、目的缺失”导致的危险 (基于DIKWP的数字世界中生命意义与人工生命研究-初学者版-段玉聪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承认高复杂度AI系统可能会涌现出某些自发秩序,需以开放态度观察、适当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干预,以免扼杀创造性或引发不良副作用。这种态度上的平衡,正体现了儒家之“理”与道家之“道”的互补:前者给予方向,后者给予方式

其次,从“心知”角度,儒道两家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儒家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如孟子的良知良能,阳明的致良知),道家则推崇主客一体的直觉冥合(如庄子的“心斋”“坐忘”达到物我两忘)。在现代语境下,可以将前者类比为对AI注入伦理自省模块,使其能够在决策后评估行为的道德后果,相当于智慧层对目的的反思调整;将后者类比为发展人机一体的交互智能,让AI通过与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来修正和完善其知识与目标。这两种思路并行不悖:伦理自省保证AI“不逾矩”,而人机冥合则确保AI“不失灵”。举例来说,一个医护机器人若能内置“不伤害病人、优先救助”的价值准则(儒家良知),同时在长期陪伴病人的过程中学会“移情”般地理解人类情感,与护理对象形成默契(道家冥合),那么它将更接近我们理想中的“有温度”的智能。这背后正是儒家道义之理与道家自然之道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再次,从更广阔的中西哲学比较看,“气-理-心知”三位一体与DIKWP模型的融合,也为我们思考东西方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互鉴提供了案例。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与“理气”相似的问题域: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质料因形式因(亦可近似类比气与理),并提出目的因(final cause)的概念来解释事物存在的目的和功能。这可以看作古希腊对“价值/目的”因素的重视。然而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科学倾向于机械因果论,淡化了目的因的重要性。而如今在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目的论”重新受到重视,例如控制论与系统论强调反馈目标在系统稳定和演化中的作用、演化生物学引入适应度函数来解释物种特征的方向性选择等。在这种背景下,中哲学的“理”概念及其与“气”的关系,或许能为西方学者提供另一种理解目的与机制关系的思路。正如本文所论,“理统气化”包含一种反馈控制的隐喻——高层目标统摄低层动态,这与控制论中的原理如出一辙,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同样地,“气”的概念强调了物质与能量的统一,这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信息物理学中“信息即物理”等观念可以产生对话。而“心知”作为人文关怀和主体性的体现,更是对当代AI伦理中主体间性同理心议题的有力呼应。由此观之,将DIKWP模型置于中哲学“三才”(天地人)或“三位”(气理心)框架下审视,不仅没有牵强附会之嫌,反而显示出跨文化的深层契合。这提示我们:未来智能时代的哲学与伦理框架,完全可以也是应该是融合东西智慧于一体的。单一文化的视角往往有局限,而综合多元传统的洞见才能对复杂的新问题(如强人工智能的治理)提出更周全的方案。

对于智能系统伦理而言,上述融合具有直接意义。当前全球在讨论AI伦理原则,如IBM、Google等提出的AI原则和中国发布的新一代AI治理原则等,其中均强调了价值观、可控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原则的精神与儒家“以理御气”的理念相吻合:要求在算法中嵌入公平、公正、善意等价值(理),以规范AI对数据和能力的使用(气),防止出现偏见放大、伤害用户等“气失其理”的问题。同时,道家所代表的生态整体观提醒我们,AI发展要注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不应只追求功利目的,而忽视长远的系统平衡。这也正是当今可持续AI、绿色AI运动的理念根源。例如,训练大模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和数据(气),我们必须以对生态负责的价值(理)来加以约束,寻找更高效节能的途径,使AI的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儒道互补的智慧在这里再次展现:儒家的价值引导让AI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道家的整体观防止AI建设性初衷演变成对自然和社会的破坏。

最后,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这种比较研究本身也具有意义。我们通过将传统哲学概念映射到现代模型,实际上进行了一种**“哲学翻译”“语义重构”。这不仅丰富了对DIKWP模型的阐释,也为传统概念注入了新内容。例如,“气”在现代讨论中可以融入信息科学的视角,被重新诠释为“携带信息的能量实体”或“具有效用的物质流”,而不只是古代玄学意义上的“炁”;“理”也可结合系统论目的论思想,被视为一种“全局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从而易于让工科背景的人理解其价值所在。这种诠释学工作使得古今中外思想碰撞出火花,创造出新的学术语汇来描述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由此观之,本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某种现成的答案,更在于展现一种跨文化对话与融通的范例**:我们既不拘泥于传统概念的原貌,也不盲从现代技术的时髦语境,而是在二者之间往返观照,互相启发。这样的路径,正是科技哲学和比较哲学未来发展的有益方向。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将DIKWP认知生命体模型与中国儒家哲学中的“气”“理”范畴进行对照分析,揭示了二者在结构和理念上的深刻契合。我们论证了:“”作为能量流和物质基础,可自然映射为DIKWP模型的物理维度,即数据与信息层,它们为智能体的认知运作提供原始素材和动力支持;“”作为价值法则与目的准则,则对应于DIKWP模型的目的层,决定和引领着智能体行为的方向,与儒家所强调的以天理统摄万物之义如出一辙 (理气之辨)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通过引入“理统气化”的传统命题,我们发现这与DIKWP中目的引导信息耦合的机制存在类比:高层价值/目标对底层信号/数据的选择性吸收与模式塑造,体现出一种从上而下的秩序形成原理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我们建立了“气-理-心知”三位结构与D-I-K-W-P五层模型的映射关系:即物质能量对应于“气”,认知智慧对应于“心知”,价值目的对应于“理”。这一映射既保持了两种话语体系各自的完整性,又突出了它们之间的功能同构。

这种融合性的理解不但具有理论意义,也为现代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反思提供了启示。一方面,它促使我们在开发人工智能时充分考虑物质-信息-价值三方面的平衡:既要有坚实的算力和数据基础(“气”之充盈),又要发展高级的学习决策能力(“心知”之明达),更要植入正确的目的导向(“理”之引领),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从中华哲学汲取智慧有助于丰富AI伦理和治理的思想库。例如,儒家的价值理性强调道德约束,可以帮助制定AI价值观准则;道家的自然观则提醒我们关注AI系统与环境、人类的和谐共处。总之,能量-信息-价值三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解,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既有技术深度又有伦理高度的智能体系蓝图,在此蓝图中,东方哲学的精华与西方科学的方法相辅相成。

未来的研究可以沿着本报告的思路进一步拓展。例如,将中华其他思想(如佛教的心识理论、易经的系统思维)与DIKWP模型相结合,探讨更多维度上的对应关系;又如,从实证角度出发,在人工生命、认知架构的实验中验证“目的引导下的信息耦合”对于系统性能和安全的影响,为“理统气化”提供计算模型上的支持。同时,在哲学层面,我们也应反思:当AI逐渐具有类人生命的特征时,人类如何自我定位?儒家讲“天人合一”,也许未来人机之间需要寻求新的“合一”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中西哲学的融通将扮演关键角色。我们相信,正如“气”与“理”最终在“心”中得到统一,技术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也终将在更高层次的智慧中趋向融合。 (〖谷继明〗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这既是对过去哲思的致敬,也是面向未来的展望:让古老的智慧之光照进新兴的人工智能之域,促成一种既有科学理性又具人文关怀的智能文明。

参考文献:

  1. Duan, Yucong, et al. 基于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技术报告, 2025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PDF) 基于 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框架来数学化定义智能).

  2. 朱熹等:《朱子语类》卷九四,中华书局,1986年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

  3. 张载:《正蒙·太和》, 见《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60年 (理气之辨).

  4. 许宁. 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6期 (〖许宁〗朱熹对张载理学命题的再诠释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 (理气之辨).

  5. 谷继明. 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国学学刊》2024年第1期 (〖谷继明〗如何理解气?——从《中国哲学概论》的气论说起 - 儒家网-北京洙泗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

  6. 数字化转型网.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2024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 (DIKW模型新解 —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字化转型网_人类_经验_过程).

  7. 科学网博文. 基于DIKWP的数字世界中生命意义与人工生命研究 (基于DIKWP的数字世界中生命意义与人工生命研究-初学者版-段玉聪的 ...). (访问日期2025年3月2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79816.html

上一篇:从能源系统到认知生命体:基于DIKWP网状模型的能量-信息-价值范式重构研究
下一篇:DIKWP模型在人机双向认知语言中的核心作用研究
收藏 IP: 140.240.45.*|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223.72.65.*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29 14:37
理论贡献

提出“气-理-心知”与DIKWP的映射逻辑,为儒家哲学的认知科学化提供新路径。

未来方向

开发基于该融合模型的算法原型(如儒家伦理决策树)。

开展跨文化比较(如与佛教“五蕴”、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对话)。

总结:通过结构性融合,儒家哲学不仅可成为认知科学的理论资源,更能为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提供深层价值锚点。这一研究或将成为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双向解码”的里程碑。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