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yana20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hyana2013

博文

聂璜和《海错图》 精选

已有 6713 次阅读 2019-11-21 10: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聂璜和《海错图》

杨德渐(中国海洋大学) 徐奎栋、吴旭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聂璜《海错图》,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有文称“这是大清国的海鲜图鉴”,也有谓“这是乾隆皇帝亲自策划下绘制的”,还有说“这是紫禁城里流出的海洋生物”......

一、聂璜

聂璜生平,史无明载。仅依聂文略知,聂璜单字存,号存庵。浙江杭州钱塘人。一生跨越清康、雍、乾三代。

1645年,《海错图》空须龙虾条记:“顺治乙酉...时余童年。随父客闽吾福宁州六载,塾师即此命对。”福宁即今福建霞浦,顺治乙酉为1645年。按5岁入塾推算,聂璜生于1640年前后。可入塾能购得价值不菲的龙虾,其家境当属殷实。

1651-1666年,聂璜回故里,在文人汇聚的杭州学文学画,未记师从何人,但就《海错图》所文所绘,其阅历和学养,非常人能及。

1667年(康熙六年),客台瓯二十载。台瓯指浙江台州、温州。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绘就《蟹谱三十种》。同年写《日本新话》,附入《闻见录》,惜佚。此见海鰌条。

1687-1694年,客淮阳,访海物于河北、天津,又客闽六载。期间,1690年(康熙庚午年)游滇、黔、荆、豫,见云南紫蟹条。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集稿誊绘,通为一图”名《海错图》。见《海错图》序:“康熙戊寅仲夏 闽客聂璜存庵氏 题于海疆之鳌几”,又《图海错》序记:“时 康熙戊寅仲夏 闽客聂璜存庵氏 题于海疆之掏潮亭”。

1699年(康熙已卯年),补牛角蛏、海蛇。已卯夏,补梅花鲨。

1701年(康熙辛巳年),德州幸遇名手唐书玉,补神龙。也就是说,直到1701年聂璜勤于绘画、勤于写作《海错图》。用时35年有余。

聂璜,似未步入仕途,可能也无甚功名,亦非权贵之辈,然对其影响巨大者,至少有两人。

丁文策,字叔范,号固庵,又称江樵先生。乃聂璜父翁(岳丈),是明末清初颇具文名的文言小说家,著《江樵杂录》、《壮非琐言》等。又精于医术,闻名于当地,卒年八十一。有文记:“钱塘丁文策,号固庵。明诸生,明亡,不仕。”清末遗老吴庆坻《蕉廊脞录》亦载:“丁文策,字叔范,号固庵,钱塘人。貌瘦削而面黑,人目为黑丁。少为诸生,有声。甲乙后,遂弃去,偕母妻避居骆家庄。巡抚张存仁闻其才,迹所在而说之,嘿不应承之,以威不动,曰铁石人也。”庵释为草屋或书斋,固庵示固守于此不仕。聂璜自号存庵,以承。丁文策亲为《海错图》写的蟹序曰:“聂子存庵,余门下倩玉也。好古博学,每遇一书一物,必探索其根底,覃思其精义而后止。”还写到“昔张司空茂先,在乡闾时着《鹪鹩赋》,既嗣宗见之,叹为公辅才。”把聂璜比作晋惠帝时为司空的张华,有宰相、大臣(公辅)之才。对聂璜期以厚望。

另一人张汉逸,聂璜姊丈。在金华拥有香室、药室(药铺)(见鳖条),系医家富贾。在海蛇条记,张汉逸姊丈,金华香室有干海蛇两条,云为琉球人所赠,可为治疯之药。又鲎条记,闽中张汉逸,业医而博古,无书不览。因与论鲎,彼出二十年前病中所着鲎赋,示予而快之。在《海错图》的许多条目中,聂璜每遇不解,常有张汉逸之言。并在互尊张汉翁、存翁,足见关系之亲密。

 二、聂璜何以绘而文《海错图》

《图海错》序记:“古今来,载籍多矣,然皆弗图也。<本草·鱼虫部>载有图,而肖象未真;<山海经>虽依文拟议以为图,然所志者山海之神怪也,非志海错也,且多详于山而略于海;迩年泰西国有<异鱼图>,明季有<职方外纪>,但纪者皆外洋国族,所图者皆海洋怪鱼,于江浙闽广海滨所产无与也。”足见聂璜在对海洋生物情有独钟中而作。

聂璜所绘,工整细密、线描精细、设色绚丽,从绘画功力看,训练有素,不在明·文俶(1595-1634年)之下。文俶为文征明之玄孙女,以工笔描绘,粉彩敷色,绘有《金石昆虫草木状》,然仅画海洋生物40种,惜无文字。

聂璜更能亲历所为,“予图海错,大都取东南海滨所得见者为凭。钱塘为吾梓里,与江甚近,而与海稍远,海错罕观。及客台瓯几二十载,所见无非海物......年来每睹一物,则必图而识之,更考群书,核其名实,仍质诸蜑户鱼叟,以辨订其是非。”

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亦非一般。如《蟹谱图说》序,引经据典,言简意赅,可谓经典:“蟹之为物,<禹贡>方物不载,毛诗>咏歌不及,<春秋>灾异不纪...<太元>着郭索之名,<搜神>传长卿之梦,拨棹录收<岭表>,拥剑赋入<吴都>,化漆为水<博物志>也,悬门断虐<笔谈>及之,蟹醢疏于<说文>,蟹螯称于<世说>,<淮南>知其心躁,<抱朴>命以无肠,<酉阳>识潮来而脱壳,<本草>论霜后以输芒......介士为吴俗之别名,铃公为青楼之隐语,吕亢叙一十二种之形,仁宗惜二十八千之费,忠懿叠进,惟其多矣,钱崑补外,又何加焉?此半壳含红之句,既欣慕于长公。而寒蒲束缚之吟,宁不垂涎于山谷也耶?”

聂璜除涉猎诸子百家、博览群书外,还有言人所不能言、敢于批评的勇气。如在《图海错》序写到:“盖昔贤著书,多在中原。闽粤边海,相去辽阔,未必亲历其地,亲睹其物,以相质难;土著之人,徒据传闻,以为拟议,故诸书不无小讹;而<尔雅翼>尤多臆说,疑非郭景纯所撰;<本草>博采海鱼,纰缪不少;至于<字汇>一书,即考鱼虫部内,或遗字未载,或载字未解,或解字不详,常使求古寻论者对之惘然,其他可知。”

在传承上,我国东南沿海,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唐·刘恂《岭表录异》、宋·郑樵《通志》,明·谢肇淛《五杂俎》、明·杨慎《异鱼图赞》、明·黄省曾《鱼经》、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等,此外还包括《本草》、地方志等在内,对海洋生物的所记,均为聂璜绘作打下基础。

三、《海错图》为谁而作

明清易代后,面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一言一字怀诡谲”的清初专制的文字狱,对文人学士的聂璜来说,选择绘作,恐怕也是免为其害的不二选择。

即便如此,在又写又画中,稍有不慎也会有灭顶之灾,难免不噤若寒蝉。聂璜在空须龙虾-脊龙虾条借海物说南明政权:“物象委靡,早之兆之端矣。张汉逸曰:然!”有向当朝示好之意,虽牵强附会,却也自保,也保护着他人。

再说,受其岳丈固守不仕的熏陶,聂璜何去何从,已无须讳言。

聂璜在海参条中写到,“世事之伪极矣。”又在虎蟳条中,诗曰:“山君传是兽之王,敛迹潜身入蟹筐。从此渡河浮海去,知无苛政到遐荒。”均表达了他对时政的看法。

除此之外,聂璜再无只字提及清朝。

如上所记,绘作《海错图》是兴趣使然,是爱好所为。不是为皇室而作,也不是为弘扬朝政而为,更非为“货于帝王家”。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1701年聂璜“集稿誊绘,通为一图”后,《海错图》旋即于雍正四年(1726年),时值《四库全书》在全国收敛书籍之时,被副总管太监苏培盛搜罗入宫。可惜《海错图》聂璜的才华,从此被锁入宫中,鲜为人知三百余年。《海错图》被搜罗入宫后,被分为四册。至民国,倭寇侵华,故宫文物南迁后,四册失群。三册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册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海错图》全书的排列顺序,也有必要正本清源。聂璜在《图海错》序记:“戊寅之夏,欣然合<蟹谱>及夙所闻诸海物,集稿誊绘,通为一图。首以龙虾,终以鱼虎,中间分类而杂。”写得很清楚,《海错图》的排列,是首以龙虾,终以鱼虎。显然,台湾故宫收藏的龙虾本,应该是《海错图》之首;而北京故宫的鱼虎等,则是其后的三册。后人乃至今人,将错就错,或许浑然不觉。

这里还要指出,当年清宫的重新装裱,从乾隆经嘉庆到宣统,虽有鉴藏印钤以示御览,有前后倒置的“原则错误”,但仍书以《海错图》之原名。拥有者可易名,而著作权则不可易。

然而如今,竟堂而皇之地易名为《清宫海错图》,强加于聂璜,似乎有把清宫强取豪夺他人成果之行径合法化,不禁令人唏嘘!

    四、简评

囿于时代,聂璜《海错图》难免有道听途说、牵强附会之处,有谬悠荒唐之言、画鲸似鱼之处。制约着聂璜对海洋生物认识的是:

其一,聂璜言必“化生”:“天地生物不离乎胎卵湿化,而奇妙不测,莫如化生。”又如“瓦雀多时花蛤多,少时花蛤几无”,甚至“于八月黄鱼化为雀、至十月雀复为鱼”,鲨变虎、刺鱼变箭猪;或黑者化黑物、白者化白鸟等等,均属主观臆断、无稽之谈;

其二,聂璜称“山有者海必有之”:“海之所产,山未必所有者如此。”山有蜈蚣、蚕、驴、虎,海中必有海蜈蚣、海蚕、海驴、鱼虎,且前者可化为后者。其说、其推论、其图,均相当武断;

其三,聂璜“笃信前说”:如石斑鱼(海鯚鱼)“与蛇交而孕,故其刺甚毒…因走上岸合牝”或“好与蛇交”、“二三月与蜥蜴合于水上”等等,均系古人不知石斑鱼为雌雄同体,性成熟时全雌,次年逆转成雄性(性逆转)之故;即便聂璜在观察中,发现与事实相悖“谬甚矣”、“事实不一”(见虎鲨条),但仍取古人前说,或沿袭古之“成说”,恪守不疑。

据统计,《海错图》全书绘图370余幅。除重复、淡水、非生物、神话、化生、友人代画者外,约计310幅图文,涵盖原生、刺胞、环节、星虫、软体、节肢、腕足、棘皮、脊椎(软骨鱼、硬骨鱼、海蛇海龟、海鸟、海兽、海豚)等海洋动物和以海藻为主的海洋植物。如此巨幅长篇,可谓古代之最。

如果,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古代与近代的分界,又推测聂璜于《海错图》完成十年后作古(1712?),那我国这唯一最早、最完整、汇集古代、既写实又彩绘之《海错图》,被誉为首部《中国古代海洋生物志》或称为《中国古代海洋生物全书》,当之无愧。

我们在逐字逐句通读并系统研究四册《海错图》中,力求坚持贯通古今,古为今用、以今统古,分类解读。也遇到不少困难,正是《海错图》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139-1206978.html


下一篇:漫议博物、博物学、自然史
收藏 IP: 112.6.112.*| 热度|

1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