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研究开发出超高活性胞嘧啶碱基编辑器

已有 2123 次阅读 2020-5-12 00:25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0年5月11日晚23时,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李大力课题组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and targeting range of cytidine base editors through fusion of a single-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 domain”的研究论文,介绍了课题组最近开发的超高活性胞嘧啶碱基编辑器(hyCBE)。


该碱基编辑新工具的开发,有望为基因治疗提供自主研发的新工具,提升遗传疾病基因疗法精准性和长效性。


1.jpg

 

据 ClinVar 数据显示,人类的遗传病中58%是由于单个碱基突变引起的。


虽然Cas9激活的同源重组可以实现对突变位点的精确修正,但效率非常低( 0.1%~5%),严重阻碍了其应用。


而通过将胞嘧啶脱氨酶与nickase Cas9(D10A)融合而成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BE3(Cytosine base editor, CBE), 在不引入 DNA 双链断裂同时也不需要重组修复模板的情况下对编辑窗口(距离PAM远端起的第4-7位)内的胞嘧啶脱氨,实现C>T的碱基转换,具有更加安全、高效、精准的特点,在基因治疗,农作物遗传育种,药物筛选等领域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CBE被发明以来,多种策略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虽然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BE的活性,但是对于编辑窗口的影响不大,特别是更靠近PAM序列的碱基仍然很难被编辑到。


因此,是否有新的策略可以提高编辑活性而又能扩增靶向碱基的范围,一直是碱基编辑器优化的难点。


由于CBE主要是以单链DNA(ssDNA)为底物,因此研究团队猜测如果增强脱氨酶与ssDNA的结合能力,是否能增加脱氨酶作用时间而增强活性呢?


于是,通过对10个非序列特异性的ssDNA结合结构域(ssDBD)与CBE进行融合,通过筛选,发现将Rad51蛋白的ssDBD融合到APOBEC1与Cas9n之间能显著提高碱基编辑活性,同时编辑窗口也大幅增加(图1)。


通过10个靶点的分析,在编辑窗口C4-C8中,hyBE4max比BE4max活性提高了1.5-2倍,而在C9-C15这些更靠近PAM的碱基中,活性最多提高了18倍。

 2.jpg

3.jpg

 图1. hyCBE模式图及对不同ssDBD的筛选结果

 

为了验证融合ssDBD的策略是否具有通用性,用类似的方法改造A3A-BE4max和特异性识别TC motif中C碱基的eA3A-BE4max, 获得了hyA3A-BE4max 和 hyeA3A-BE4max。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相比A3A-BE4max,hyA3A-BE4max活性在C3-C11位点提高了1.2-2倍,C12-C17位点活性提高3-4倍,通过小鼠胚胎显微注射也进一步证明其在编辑更靠近PAM序列的碱基的独特优势。


与eA3A-BE4max 相比,hyeA3A-BE4max任然能非常特异性地靶向TC motif中的C,编辑窗口由C4-9拓展为C4-15,活性最高提高了 257倍,而在小鼠胚胎中在C13位的编辑活性也提高了近60倍,F0代小鼠获得DMD纯合点突变的效率达到40%。


论文进一步验证hyCBEs特别是hyeA3A没有检测到DNA或者RNA层面的脱靶,具有非常高的精准性。


最后,通过比较多种CBE在编辑胎儿血红蛋白(HBG1/2)启动子-117位点的能力发现,hyeA3A能在红细胞前体细胞系中精确催化-117G>A的转换,而周围同时发生碱基突变(by stander mutation)的细胞相比,具有更高的HBG表达水平,展示了 hyeA3A-BE4max 对于精准治疗β-血红蛋白病的巨大潜力。


该工作开发了能提高编辑活性拓宽靶点范围的一些列新的CBE,为基础研究与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优化工具。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辉、硕士研究生陈亮和博士研究生朱碧云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李大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刘明耀教授对本课题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同济大学毛志勇教授课题组在实验室提供了重要支持。


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究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经费的支持。(黄辛)

 

相关论文信息:

DOI:10.1038/s41556-020-051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32767.html

上一篇:揭示植物蓝光受体CRY的光激活机制
下一篇:人类骨骼肌有了“发育图”,推动用干细胞制造肌肉细胞
收藏 IP: 120.243.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