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看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的一集,主题是“成就”。从绝对年龄上来说,节目的几个人应该都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和马家辉。这个年龄来谈成就或者成功,大概是回顾性质的。
许子东说到一个公式,大致是人的“成就感”可以用一个分子式来表达,分子是你的“理想”,分母是你的“能力”。分子和分母也可能调过来。如果理想与能力相协调,分子式的值等于1,那么成就感就很高,很满足。通常,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力有限而理想很大,没有什么成就感。怎么办呢?调整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与理想之家的差距会变小。但是人到一定年龄以后,能力提升的空间有限了,要达到一定的成就感,只能调整自己的理想。降低标准,或可得到暂时的宽慰。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知天命”吧。
窦文涛说,人的感知是在变化中体验的。比如一个人从来都锦衣玉食,他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或者不幸。当他的境遇差了以后,他才会意识到以前是多么幸福。而一个从来都在贫困县挣扎的人,他的收入有了微弱的提高,哪怕是吃饱饭这样的小事也会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两个人的说法,似乎都是有道理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力总是很有限,但理想常常很远大。很多人并不会因为这个巨大的差距而感到沮丧。因为每一天可能都在进步,这个差距在变小。你自己会感觉到这个差距变小的过程。所以虽然难有现实的成就,但是成就感还是有的。人在老年的时候,要么已经实现了理想和目标,成就感满满。比如有的人著作等身,有的人桃李满天下,有的人儿女双全,他们很满足了。有的人呢,原来的目标达不到,也明知自己再难进步了,于是调整目标。原来想的可能是做一个知名教授或者富家翁,现在可能就调整为普通教授或者副教授亦可,或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亦可。
通常人到中年是最难熬的。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天比一天缓慢,力不从心,内心焦急不已;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正当壮年,不甘认输,咬定青山不放松。结果理想目标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始终无法弥合。于是殚精竭虑,步履艰难但是不敢轻言放弃。
中国人似乎对于年龄的感知比较敏感,也比较固化。觉得某个年龄就是少年,大可以随便去想,随便去闯;某个年龄就是老年,就应该规规矩矩,不可再做非分之想。孔子说“君子有三戒”,这个前提就是承认有少时、壮时和老时。我爸爸是个不怎么识字的农民,嘴边也曾挂着“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六十走下坡路”的话教训我们要努力,要趁早努力。
不知道西方人是否对这个年龄的观念比较淡漠。据说创立肯德基的老头就是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应该停止奋斗的脚步,虽然通常失败多。终于60多岁的时候成功了一把,创立了肯德基的品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