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电子科技大学张亚刚等: B,N双掺杂超薄碳层包覆Mo₂C纳米晶、大幅提升碱性HER反应催化性能 精选

已有 3601 次阅读 2023-7-7 09:3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背景

氢能由于其高能量密度、无污染和可再生的特点,被认为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者。电催化水分解是目前最成熟,最有前景的制氢技术。然而,目前的电催化水解制氢过程多数会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如Pt、Ir、Ru等),依然存在制氢成本偏高的问题。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在此,本工作构筑了一种双掺杂碳层包覆Mo₂C纳米晶催化剂,实现了对催化表面局域电子结构的精细调控。这种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优异且稳定的析氢性能。在大电流密度下,其催化活性甚至超过了商业Pt/C催化剂,成为了碱性溶液中最好的非贵金属基HER催化剂之一。本文揭示了催化界面的精细调控对碱性HER催化的重要性,并为探索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1.p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Dual-doped Carbon on Mo C Nanocrystals Facilitates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Min Zhou*, Xiaoli Jiang, Weijie Kong, Hangfei Li, Fei Lu, Yagang Zh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6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135-0


本文亮点

1. 通过重结晶和高温碳化成功制备了包覆在Mo₂C纳米晶上的B,N双掺杂超薄碳层,促进了碱性HER反应过程。
2. 理论计算表明,H₂O可以在引入的B位点上自发分解,而双掺杂碳层中的缺陷C原子提供了最佳的H结合位点。
3. 双掺杂Mo₂C催化剂与非金属位点的协同效应带来了优异的HER性能。

内容简介

碳化钼(Mo₂C)材料由于其低成本和类Pt电子结构,在碱性析氢反应(HER)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它们的HER活性通常受到强的氢结合能的阻碍。此外,缺乏水裂解位点使得催化剂难以在碱性溶液中工作。因此,电子科技大学张亚刚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包覆在Mo₂C纳米晶上的B,N双掺杂超薄碳层(MoC@BNC) 用于碱性HER。N和B元素的掺杂与碳层表面的缺陷相结合,产生了多个活性中心,显著增强了HER活性。该催化剂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仅需99 mV的过电位。更重要的是,在大电流密度下,催化活性甚至超过了商业Pt/C催化剂,成为了碱性溶液中最好的非贵金属基HER催化剂之一。理论计算表明,B的引入可以引发H₂O的自发分解,并促进Volmer反应,同时Mo₂C纳米晶和双掺杂碳层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激活了相邻的C原子,赋予其接近零的ΔGH*。本文揭示了催化界面的精细调控对碱性HER催化的重要性,并为探索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文导读

I 催化剂制备与结构表征

Mo₂C@BNC的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以钼酸铵、双氰胺和硼酸为原料,采用便捷的一锅热解法合成了包覆在Mo₂C纳米晶上的B,N双掺杂超薄碳层(MoC@BNC)。

2.png

图1. N,B双掺杂Mo C纳米晶体(MoC@BNC)的制备示意图。

通过TEM和HR-TEM对制备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表征。Mo₂C@BNC为泡沫状结构,其中平均粒径3.3 nm的Mo₂C纳米晶均匀分布在BNC衬底上。此外HR-TEM显示出超细Mo₂C纳米晶被超薄的碳层(少于3层)所包覆,可防止高温制备过程中Mo₂C纳米粒子的聚集,并且可以保护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不受电解质的腐蚀。另外超薄的碳壳有利于电子从内部Mo₂C向碳表面转移,从而引起外部碳壳电荷的重新分布。进一步利用XRD、Raman和FT-IR光谱分析了Mo₂C@BNC的详细结构。样品的XRD图谱可以很好的对应于六方β-Mo₂C (PDF#35-0787)。此外未见其他峰,说明B和N主要被引入Mo₂C晶体的碳主体中。Raman光谱除证实Mo₂C相的形成外,还表明了引入B元素增加了石墨结构的无序性。Mo₂C@BNC的FT-IR光谱表现出B-N、C−B和C−N键的特征峰。上述结果表明制备的Mo₂C@BNC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其中Mo₂C纳米晶体被超薄的B, N双掺杂碳层所包覆。

3.png

图2. (a)、(b) Mo₂C@BNC的TEM图,插图: Mo₂C纳米晶的粒度;(c) Mo₂C@BNC的HRTEM图;(d) Mo₂C@BNC元素映射;(e) Mo₂C@C, Mo₂C@NC和Mo₂C@BNC的XRD图谱;(f) Mo₂C@NC和Mo₂C@BNC的拉曼光谱;(g) Mo₂C@NC和Mo₂C@BNC的FT-IR光谱。

XPS进一步揭示了样品的化学状态和电子结构。与Mo₂C@NC相比,Mo₂C@BNC的Mo 3d XPS光谱出现了0.12 eV的正移。这表明引入B后,内部Mo₂C的电子离域增强,有利于外部BNC壳层的电荷重新分布。在N 1s的XPS图谱中,Mo₂C@BNC的吡啶N含量远远大于Mo₂C@NC,再次证实了B掺杂修饰了外部碳壳的电子结构。此外XPS光谱进一步证实B,C,N三种元素彼此化学键合,形成BNC基底。

4.png

图3. Mo₂C@NC和Mo₂C@BNC的XPS 光谱: (a) Mo 3d、 (b) N 1s、 (c) C 1s、 (d) B 1 s。

I性能测试

Mo₂C@BNC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HER催化活性,在10 mA cm⁻2电流密度时的过电位为99 mV,明显低于Mo₂C@NC(144 mV)和Mo₂C@NC(259mV),表明B掺杂可以显著增强HER的电催化活性。此外,在大电流密度下,Mo₂C@BNC在100 mA cm⁻2电流密度时的过电位为168 mV,甚至比10%Pt/C催化剂(188 mV)低20 mV,显示了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5.png

图4. 在1M KOH中的HER电催化性能。(a) Mo₂C@C、Mo₂C@NC、Mo₂C@BNC和Pt/C的LSV曲线、(b) Tafel 斜率、(c) 在10和100mA cm⁻2的过电位、(d) EIS曲线;(e) ECSA图;(f) Mo₂C@BNC的恒电位V-t曲线。

III 机理分析

DFT计算结果表明,引入的B原子能够诱导H₂O自发分解,增强Volmer反应;同时Mo₂C纳米晶和双掺杂碳层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激活了相邻的C原子,赋予其接近零的ΔGH*,从而促进了Heyrovsky步骤。非金属B位点和碳壳上的C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HER活性。

6.png

图5. 催化剂表面HER过程的DFT计算。在Mo₂C@NC(a)和Mo₂C@BNC(b)表面的H₂O 分解、(c) Mo₂C@C , Mo₂C@NC and Mo₂C@BNC的OH* 和H* 吸附自由能、(d) Mo₂C@BNC上不同位点的H*自由能(ΔGH)。黄色:C原子,蓝色:N原子,粉红色:B原子,青色:Mo原子。


作者简介

7.png

Min Zhou

本文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

扬州大学 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低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与机理研究,构建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纳米材料、揭示其微观机制。

主要研究成果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新型光电器件/电磁屏蔽与仿真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发计划和企事业横向课题多项,在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和Nano-Micro Lett等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三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5项。

Email:minzhou@yzu.edu.cn


8.jpg

Yagang Zhang

本文通讯作者

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化工新材料与绿色化学,电子封装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面向能源、环境和大健康的新型功能和复合材料设计。

主要研究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理事,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绿色发展专家库专家,四川省科技厅绿色低碳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四川省科协协同创新促进会先进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清洁能源(双碳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20多项。在Nano-Micro Letters, SusMat, InfoMat,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Nature Product Repor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中英文专著章节3章,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获省部级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项。第一发明人,1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SCI期刊InfoMat,The Innovation 青年编委。

Email:ygzhang@uestc.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9.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94327.html

上一篇:自修复MXene和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特性和应用
下一篇:1D51|欢迎光临中国材料大会NML展位
收藏 IP: 223.104.6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