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天津大学张飞教授等:基于混合阳离子体相和界面复合钝化的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精选

已有 6365 次阅读 2023-5-15 10:0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钙钛矿太阳电池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本文提出混合阳离子体/表钝化策略,利用了在 3D 钙钛矿上形成 2D 交替阳离子层 (ACI) 相 (n=2) 钙钛矿层,同时钝化钙钛矿薄膜中的体相缺陷和界面缺陷。最终,基于正式结构的器件实现了24.5%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大面积组件(64cm2)也实现了18.7%的效率。此外,该方法可应用于多种钙钛矿组分,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1.png

Mixed Cations Enabled Combined Bulk and Interfacial Passivation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Pengfei Wu, Shirong Wang,* Jin Hyuck Heo,* Hongli Liu, Xihan Chen, Xianggao Li, Fei Zh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1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085-7

本文亮点

1. 混合阳离子钝化技术(MGM)可同时钝化体相缺陷和界面缺陷。

2. 该器件在小面积(0.12 cm2)和组件(64 cm2)中的效率分别提高到24.5% 和18.7% ,稳定性得到改善。

3. 该处理方法可应用于各种钙钛矿组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内容简介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及大面积制约着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天津大学王世荣&张飞课题组及韩国高丽大学Jin Hyuck Heo博士展示了一种通用的混合阳离子钝化方法(MGM),可以同时调节体积和界面缺陷。与原始钙钛矿薄膜相比,形成的 2D ACI (n=2) 界面层与 3D 钙钛矿薄膜具有更好的能级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纵向电荷传输。另一方面,胍基氢碘酸盐(GAI)和 甲胺氢碘酸盐(MAI)都可以穿过钙钛矿薄膜表面渗透到本相中,从而有助于同时钝化体相和界面缺陷。因此,基于MGM处理的器件在小面积器件(0.12 cm2)和大面积组件(64 cm2)中的光电转化效率分别为~24.5% 和~18.7%。该方法广泛适用于不同的钙钛矿成分,包括基于 MA、FA、MAFA 和 CsFAMA钙钛矿组分。由于陷阱密度的降低和疏水性的增加,基于MGM处理的器件显示出稳定性的增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应用高n值2D(n≥2) /3D 异质结以及体相钝化来设计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可行策略。

图文导读

I MGM方法处理前后钙钛矿薄膜光电性质

混合阳离子钝化对钙钛矿薄膜的影响如图1所示。图1a为钙钛矿薄膜修饰前后XRD衍射谱,在MGM处理后,钙钛矿薄膜出现6°和11.6°新的衍射峰,表明2D ACI相在3D钙钛矿薄膜的形成;图1b为对应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的深度剖面图,表明在MGM处理后,GA⁺和MA⁺除了在3D钙钛矿薄膜表面上聚集外,也扩散至体相,从而实现体相/表面缺陷的双重钝化;图1c为稳态荧光发射谱(PL spectra)。MGM修饰后,薄膜荧光强度显著提高,并且引入Spiro空穴传输层后,MGM处理后薄膜荧光淬灭更为彻底,表明MGM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3D钙钛矿薄膜到空穴传输层的纵向电荷传输以及表面/体相缺陷钝化,此外,在620nm处新的荧光峰也表明3D钙钛矿薄膜上2D ACI相(n=2)形成;图1d为时间分辨光致发光谱(TRPL),其结果为稳态荧光光谱结果一致;图1e和1f 为PL mapping,MGM处理后钙钛矿薄膜整体荧光强度均匀,且荧光强度增强,这与稳态荧光结果相一致。

2.png

图1. 钙钛矿薄膜的特性。a 3D 和 MGM 处理的 3D 薄膜的 XRD 图;b 沉积在 FTO/SnO₂基底上的经 MGM 处理的 3D 钙钛矿薄膜的 ToF-SIMS 深度剖面;c 3D 薄膜、MGM 处理的 3D 薄膜、3D/Spiro、MGM 处理的 3D 薄膜/Spiro 的稳态 PL 光谱和 d TRPL 光谱;e 3D 薄膜和 f MGM 处理的 3D 薄膜的 PL mapping(比例尺:20 μm)。

II  MGM方法处理钙钛矿薄膜前后的带隙调谐

如图2所示,表面元素分析结果可得,MGM方法处理后,钙钛矿薄膜表面的Pb 4f和I 3d存在结合能降低的趋势,这表明ACI中的胍离子和甲胺离子与[PbI₆]⁴⁻相互作用。图2c C 1s中,286.7eV出现新峰以及图2d中,N 1s的峰红移均归因于胍离子中的C=NH₂⁺及与其强相互作用。此外,图2e紫外光电子能谱 (UPS) 和图2f各功能层能级图来看,经 MGM 处理的 3D 钙钛矿薄膜的价带最大值(VBM)与其他功能层能级更加匹配。因此,引入 2D ACI 钙钛矿层可以提高从钙钛矿层到 Spiro-OMeTAD 的空穴转移,减少界面电荷复合并实现更高的开路电压(VOC)。

3.png

图2. 钙钛矿薄膜相互作用表征和带隙特性。3D 钙钛矿薄膜和 MGM 处理 3D钙钛矿薄膜的XPS光谱。a Pb 4f; b I 3d; c C 1s 和 d N1;e 截止区域(右)和起始区域(左)中经 MGM 处理的 3D 薄膜的 UPS 能谱;f 器件的能级示意图。

III 对于MGM方法处理前后钙钛矿薄膜表面表征

通过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KPFM)测试可以MGM 处理对表面电势的影响。图3a-3c表明经过 MGM 处理的 3D 钙钛矿薄膜的表现出更高的表面电势,证明了MGM修饰后缺陷钝化以及薄膜功函数的降低,实现了更好的空穴提取。图3d表面MGM薄膜导电性增强以及图3e 中内建电势的升高,均表明MGM处理可以极大降低钙钛矿薄膜的非辐射复合缺陷。此外,通过空间限制电荷测试法,构建“空穴单载”器件,测得经MGM方法处理后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态密度降低到( ~3.1×101⁶ cm⁻3),证明其优异的钝化效果

4.png

图3. 薄膜表面性质。KPFM 图像:a 原始钙钛矿薄膜,b MGM处理后的钙钛矿薄膜;c MGM 处理的 3D 和 3D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电势线图;d MGM 处理的 3D 和 3D 钙钛矿薄膜在暗态下的 I−V 特性曲线;e MGM 处理的 3D 和 3D 钙钛矿薄膜的Mott-Schottky曲线;f 具有 MGM 处理的 3D 和 3D 薄膜的“空穴单载”器件的J-V 特性曲线

IV 基于MGM处理的器件性能

基于 FTO/SnO₂/钙钛矿/spiro-OMeTAD/Au 的 n-i-p 结构制备相应的的钙钛矿器件(图 4)。优化后, 小面积器件(0.12cm2)的 PCE 从未修饰器件的 22.6% 显着提高到 MGM 处理的 24.5%,这主要是由于 VOC 增加(从 1.13 到 1.16 V)以及改进的 FF(从 80% 到 84%)。此外,我们还通过相同的处理方法制备了微型模块(孔径面积为 64 cm2,有源面积为 60.4 cm2),效率从 16.3%(图 4b)提高到 18.7%,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增强的 VOC 和 FF 是由于电子迁移率的提高和缺陷密度的降低,使其成为制备具有不同面积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的通用方法。在稳定性方面,依据ISO-D-1 稳定性测试标准,未封装的器件放置在室温下相对湿度 (RH) 为 30-50% 的环境大气中1440 小时后,基于 3D 薄膜的 PSC 降至其原始 PCE 的约 60%,而经 MGM 处理的基于 3D 薄膜的 PSC 仍保留其初始PCE的约 80%。

5.png

图4. 器件性能。在标准模拟太阳光 100 mW cm⁻2 (AM 1.5G) 照明下,带有 3D 钙钛矿薄膜和 MGM 处理的 3D 钙钛矿薄膜的 a 最佳小面积器件和 b 最佳 微型组件器件的 J–V 曲线;c 基于3D 钙钛矿薄膜和经 MGM 处理的3D 钙钛矿薄膜的器件(每种条件下有 6 个器件)在空气中存储的长期稳定性(RH = 30-50%)

作者简介

6.jpg

吴鹏飞

本文第一作者

天津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艺优化。

7.jpg

王世荣

本文通讯作者

天津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1)有机光电子材料的研究;(2)纳米材料制备技术、表面性质与现代显示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博士生导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人才特支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负责人, “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长期从事有机染、颜料的纳米化和功能化,光电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Adv.Mater.、 Adv.Funct.Mater.、Nano Energy 等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

Email:wangshirong@tju.edu.cn

8.png

Jin Hyuck Heo

本文通讯作者

韩国高丽大学  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1)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钙钛矿发光器件。

主要研究成果

2016年在庆熙大学Sang Hyuk Im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亚洲大学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曾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纳米科学中心的朱凯高级研究员的指导下担任访问学者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下一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包括单结刚性和柔性器件,串联器件,以及钙钛矿发光显示器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at. Photonics 、Joule、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引用超18000余次。

Email:live2000jin@gmail.com

9.png

张飞

本文通讯作者

天津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1)光电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2)钙钛矿材料及器件。

主要研究成果

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王世荣教授课题组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合作导师为Michael Grätzel教授;2017年年底进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朱凯高级研究员。一直从事光电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在钙钛矿材料及器件领域开展材料制备、器件工艺和材料物理化学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实现高效稳定安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五年以第一(含共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 Science (1篇)、Nature(1篇)、Joule (7篇)等;1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1、2022)、JMCA新锐科学家(2021)和MCF新锐科学家(2023);长期担任Science、Nature、Nat.Energy.等多个著名期刊的审稿人。

Email:fei_zhang@tj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11.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1JCR影响因子为 23.655,学科排名Q1区前5%,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87788.html

上一篇:TOP10!下载量最高的2021年发表在Nano-Micro Letters的文章!
下一篇:NML综述丨上海交大邹建新团队:镁基储氢材料纳米化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收藏 IP: 202.120.55.*| 热度|

2 马德义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