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高望重
华莱士·普拉特(WallacePlatt)是美国德高望重的杰出石油地质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找油者”。他受人尊敬,获得了许多荣誉,请看:1945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AAPG)授予他第一届悉尼·鲍尔(SidneyPower)奖;1948年,美国矿业与金属工程师学会颁给他安东尼·鲁卡斯奖;1950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JamesFormanKemp奖;1954年,美国石油学会(API)授予他杰出成就奖;1969年,进入得克萨斯、米德兰的二叠系盆地石油博物馆名人录;1972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AAPG)授予他第一届HumanNeeds奖;1976年,在塔尔萨举行的国际石油博览会理事会授予他“GrandOilManofExploration”(杰出石油勘探家)称号。
爱上石油地质
华莱士·普拉特是一位巡回法院法官十个子女中的第六个,1885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菲利普斯堡。自幼刻苦、勤奋。为了赚得零用钱,他课后给人家捆干草,一周赚一元钱。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堪萨斯大学,不挑头,不冒尖,不引人注意,有些老师都不认识他。在大学期间,他参与了油气储量的估算,从而把兴趣定在石油地质学上面。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他在一家大宾馆当业余职员。电话铃响了,地质教授霍沃斯口述一份电报(此时电报局早已经关门),下次进城来付钱。普拉特说,“我是您班上的学生,我会付钱的,您不必专门跑一趟。”教授记下了他的名字和课桌号,但是后来把这件事忘记了。一份电报只花25美分,普拉特也没有放在心上。一天,霍沃斯在课堂上提问,点到了普拉特。教师忽然想起电报的事。课后,他把普拉特叫去,师生二人谈得很好。教授发现这个学生非常聪慧,安排他在地质实验室当实验员。后来,霍沃斯组织第一次地质调查“堪萨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点名要普拉特参加。总之,普拉特得到霍沃斯很多教益。1908年,普拉特获得堪萨斯大学双学士学位,一年后(1909年)又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作为矿业工程师加入美国海岛事业局(U.S.InsularBureau),1913年被派到菲律宾去测绘背斜构造。在那里工作七年。普拉特辞去菲律宾的工作回到堪萨斯,去看望恩师霍沃斯。正好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Texaco)的人请霍沃斯找地质师。于是普拉特开始他石油地质家的生涯。他在得克萨斯公司的上游子公司石油生产者公司(ProducersOilCo.)当地质师,负责得克萨斯州北中部的地质工作。当时,地质学被认为是科学,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找油必须依靠石油地质学。当时,公司急于寻找新油田。普拉特查阅了同事们的地质报告。其中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EastlandCounty有一个背斜,引起他的注意。经过现场测绘,他充满信心建议在这里打探井,从而发现了兰杰(Ranger)油田。普拉特不满意在德士古的工作,辞职后搞起了矿区开采权的买卖。他的判断力很强,经手的项目屡屡得手。有的项目40年后还给他利益。
如鱼得水
1917年,在得克萨斯的休斯敦,成立了一家新的石油公司——汉伯尔石油与炼制公司(HumbleOil&RefiningCo.,简称汉伯尔公司)。1918年,这家从“纺锤顶”油田起家的公司把华莱士·普拉特聘去,作为它第一名地质师,给以总地质师的职位。普拉特很快在汉伯尔公司里成立起地质部门,建立起地质实验室,把刚刚出现的微体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井史资料分析等科学技术引入石油地质工作,因而在油气发现上成果累累。1918年普拉特进入公司的那年,汉伯尔公司仅仅有3200万桶(约437万吨)石油可采储量,每天只采油12000桶(约60万吨/年)。20年后的1937年,汉伯尔已成为美国名列前茅的上游石油公司,探明可采储量达19亿桶(约2.6亿吨),平均日产14万桶(约700万吨/年)。
1918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梯格尔(WaiterTeagle)看中了汉伯尔公司。因为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在俄克拉何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油田,产量下降很快,而得克萨斯州的产量正在迅速增加。然而,得克萨斯州讨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进入得克萨斯州的最好办法是收购当地的石油公司。而汉伯尔公司的产量在得克萨斯州名列前茅。梯格尔和汉伯尔公司的总裁法里什(WilliamS.Farish)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战时石油委员会里共事过,私交甚好。法里什同梯格尔谈判,带上了普拉特。因为只有他才能充分讲清汉伯尔公司的资产和潜力。谈判很成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以1700万美元买下汉伯尔石油与炼制公司的一半股份。当时汉伯尔公司日产原油16500桶(约82.5万吨/年)。
有了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这一笔大的资本,汉伯尔石油与炼制公司开始建管道,造炼油厂,购买更多的石油租借地,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普拉特指导下,汉伯尔公司在石油的勘探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不仅在得克萨斯州,而且在美国本土,它都是最大的上游公司。1937年,华莱士·普拉特被汉伯尔公司的母公司——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即埃克森公司)调去当总地质师,指导和推动埃克森在全球的勘探活动,直到1945年退休。
地质创新
普拉特善于“打破常规”地观察地质现象,丰富和纠正自己的地质认识,他在石油地质方面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关于断层的理论。这里有一个故事。汉伯尔公司的主要油田是兰杰油田。从1919年年底起,兰杰油田的产量开始下降。法里什要求赶快多找几个背斜。普拉特告诉他,找背斜是对的,但是并非什么背斜都产油;而且,石油也并非都聚集在背斜里。我们要更好地研究地质学,搞清石油聚集的控制因素。1920年,汉伯尔公司的合作伙伴汉弗莱(Humphrey)公司在得克萨斯州的梅西亚(Mexia)地区打出了油,汉弗莱公司对这一地区绘制了远景图送到汉伯尔来,以便研究部署初探井和详探井。在图上,有一个大背斜,浅层已经找到小油田,目的层是较深的伍德宾(Woodbine)砂岩地层,因为不远处有一个油田从这个地层产出了油。汉弗莱公司提供的这张远景图表明,存在一个拉长的背斜构造,形成圈闭。普拉特仔细研究后,通过绘制周围的构造图,看出这一背斜向四周延伸,其西部应当是一条同它并行的断层。原设计的一口探井就在这个断层的下降盘上,即位于断层的西侧。根据他以往在中陆地区工作的经验,断层往往是垂直的,因此,他向公司领导提出,这口井很可能要落空,成为干井。然而,实践同他开了个玩笑:这口井打中了,出油了。这件事让普拉特大吃一惊。“怎么一回事?”他马上赶到现场,花费了整整一星期时间,并与同事德怀特·埃德森(DwightEdson)激烈争论。看到这个拉长的背斜实际上确实是一个大的断层。这一断层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而且斜度很大,很平缓,在地表下延伸300英尺(约90米)。正是这个大断层斜向切割伍德宾砂岩层,形成一系列圈闭构造。这口井找到的正是一个这样的圈闭。他急忙赶回公司总部,把这一断层以西大片土地的勘探特许权买下来,沿这断层以西布一批探井。首先在那口探井以北约ll千米处又找到了一个油田。第二年,普拉特向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阐述了他对断层的认识。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而普拉特用事实来说话。汉伯尔公司按他的部署,沿那个断层的西坡向北布探井,在梅西亚发现井以北48千米又发现了一个储油构造,这口探井日产油12000桶(约60万吨/年),这就是鲍维尔(Powell)油田。梅西亚连同后来发现的鲍维尔、洛林尔等油田,于1924年总产油量达5900万桶(约805万吨)。其中的梅西亚、鲍维尔两个油田,五年出油1.72亿桶(约2346万吨),这使汉伯尔公司一举成为得克萨斯州最大的石油公司。
果断决策
普拉特在汉伯尔公司不仅负责地质工作,而且负责土地的征用和特许权申报。他以地质家的睿智,一旦看准了一个地区有找油前景,就毫不犹豫地买下那个地方的特许权,然后加以勘探,找到油田,把地质知识转化为公司资产,体现了地质家与企业家的统一。上面讲到的梅西亚油田是一个典型案例。不仅如此,梅西亚是一条断裂带,它同萨拜因隆起之间的地带,先后有人打过一些浅井。得克萨斯州一个名叫戴维(M.D.Davey)的人,在安德森县的Boggy溪一带买下了特许权,鼓动RioBravo公司买下他的1000英亩(约405公顷)土地,打了1口井,是干的。戴维去找汉伯尔公司的普拉特,普拉特听了他的介绍,分析了地质资料,认为确实有找到油的希望,不仅买下了戴维的全部特许地,还扩大到周边。汉伯尔先后钻了13口探井,到第14口井才找到油田。到1931年,汉伯尔在这个地区一共打了80口井,其中33口产油,41口干井,这年产油600万桶(约82万吨)。在西得克萨斯,汉伯尔公司先是收购当地原油。有几家石油公司在那里零星地找到几个油田。普拉特在圣安吉洛(SanAngelo)设立一个地质办公室,开展对西得克萨斯石油地质研究。1926年,先买下亨德里克(Hendrick)一片土地的特许权,找到几个油田,1928年产油近100万吨。他还在耶茨(Yates)附近买下了一些土地的探采权,在这里果然于1926年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发现井不是汉伯尔公司打的,此井于1926年底试油时每小时产油135桶(约18.4吨)。而最高产的1口井是汉伯尔公司打的,井深才326米,日喷原油24.4万桶(约3.3万吨),是世界上仅次于墨西哥赛洛·阿布尔4号井(日产油26万桶)的第二口特高产井。汉伯尔公司成为耶茨油田上一家重要的石油公司。1928年11月,Midwest公司在新墨西哥州发现了霍布斯(Hobbs)油田。1930年1月,汉伯尔公司买下了这个油田1口日产10000桶(约1364吨/天)的油井和附近的土地。1931年4月,在这里钻了143口油井,日产能力115万桶(约5750万吨/年)。最重要的事件是1930年10月底乔伊纳打的东得克萨斯发现井出油,普拉特意识到这一信息的重要性,果断地决定迅速买下发现井附近的大片土地。虽然当时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油价猛降到2.5美分一桶。普拉特和法里什说服董事会,拿出150万美元现金及60万美元期票(以生产原油来支付),买下Bateman—Gimm油井及其周围的1500英亩(约600公顷)土地。后来证明,这里是美国最大的油田。汉伯尔一举占有了这个大油田16%的份额。1933年,普拉特决策,购入得克萨斯南部KingRanch地区数十万公顷土地的20年探采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单项租借地交易。在这里开发了一系列油田。
重视科技
普拉特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即采用最新技术来推动石油勘探。20世纪20年代,重力、磁力、地震等地球物理技术刚刚诞生或刚刚在石油勘探上试用,普拉特就大胆地加以应用。扭秤是第一代测量大地重力的仪器,反射地震刚刚取代折射地震,虽然普拉特开始时并不十分相信它们的作用,但他大胆加以引进,带头弄清它们的原理,组织试验性的现场应用,并且在成功后大力加以推广。20世纪20年代,他在汉伯尔公司带头聘用地球物理学家,并且建立起一个研究组,研制地球物理仪器,训练人们用好这类仪器。普拉特注重不断总结地质勘探的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他在为埃克森公司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讲课和写论文。1937年,他在AAPG发表了一篇长文,系统地总结了1910一1935年间美国找油的经验。
“找油的哲学”
华莱士·普拉特于1945年退休。但是,他没有停止对科学的追求。1952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的刊物上登载了他的论文“找油的哲学”,得到了世界石油地质界很高的评价。这篇论文是他毕生从事找油的经验总结。他强调,石油地质家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思考,勇于进取。在这篇文章中,普拉特肯定了“40年来高效勘探技术的惊人发展”,但他指出,再完善的勘探技术也不足以完成全球的找油任务。还有一些严重妨碍找油事业成功的东西,单靠勘探技术是解决不了的。这种障碍来自人们的头脑。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1920年当时美国地质研究所的总地质师戴维·特悲观地提出了美国石油要枯竭的论调,主张美国石油年产量不应超过4.5亿桶(约6500万吨)。1921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也做出了类似的悲观估计。事实证明这种悲观论调是错误的,然而当时大多数人都同意了这种意见。第二个例子是,由于世界地质权威说过阿拉伯不会有油,1937年以前世界最大的三家石油公司都对科威特不予理睬,但海湾石油公司却在科威特发现了大布尔干特大油田。普拉特指出,这些故事都说明人们的精神状态可能成为探索石油的不可克服的阻力。“一个石油勘探工作者,必须根据他对自己勘探地区石油分布的了解而行事”。“找油的人绝不可能知道他们所碰到的所有情况”。“他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我们对一个地区的认识不完全时,却自认为是完全了,就可能会把有油的地方说成没有油”。普拉特强调,“富于想象力,这是一个成功的找油者不可缺少的东西。”“归根到底,首先找到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如果没有人相信有更多石油有待去寻找,那就不会有更多的油田被发现。”
政治眼光
附带说一下:普拉特还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企业家。1942年,委内瑞拉民族主义高涨。其政府要求修改石油租让地合同,提高矿区使用费。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克里奥尔是委内瑞拉最大的外国公司,也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最大的子公司,其利润占总公司的一半。总公司的董事会里,大多数人主张不能退让。当时,普拉特出任董事长,他了解拉美,了解形势发生了变化。“变革是不可避免的”,顽固抵制反而会付出巨大代价。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全局的考虑,要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做出必要的让步。在此情况下,诞生了“利润对半分”的新原则。外国公司在资源国缴纳的矿区使用费加所得税,占公司利润的一半。这是很大的进步。20世纪50-60年代,各主要产油国都先后采用了这一原则。
赞 美
普拉特的下属和同事高度评价他的素质、能力和品德。1933年被普拉特吸收进埃克森的地质家梅利尔·哈斯称华莱士·普拉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找油人”。“他是一位企业家,讲求效益,他又是一个好人,善于与下属相处,谁见过他都喜欢他,用西班牙语讲,他很Smipatico(即性格随和)。”AAPG的刊物编辑萨尔瓦多称他有“企业家和地质家的双重气质——勇敢、卓越的判断能力,相信自己的想法,找油上具有乐观主义,他信念坚定,思想灵活、敏锐,他还善于物色人才、培养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普拉特的另一位同事约翰?希尔斯说,普拉特从来不认为是他个人发现了这么多石油,而是他聘请来的地质家们集体的功劳。华莱士?普拉特于1981年圣诞节去世,96岁高龄。人们永远怀念这位杰出的石油地质家、石油勘探家。
来源:石油知识
http://www.cnpc.com.cn/syzs/syrw/202007/d068c0e5962b4c32a8a0a6991d57d8f2.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