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 臻
问:在国外即将博士毕业,发表论文不多。要不要申请国内的博士后职位?博士后出站后有没有可能留校任教,并谋得更好的发展?
答:只要你自己高兴、家人支持你,做国内的博士后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有些事,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或者愿意、敢于做的。也许能“出奇制胜”也未可知。重要的是了解更多真实的信息,这才有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用人单位希望招收质量高、潜力大的学术新秀,会考量应聘者进来后有没有可能拿到项目、继续发表论文。过去的学术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将来的发展。因此,在一些“985工程”高校,博士后想留校,得在短短2年内申请到青年基金和博士后基金、发表好的论文。
留不留人还涉及需不需要这个专业方向。博士后留校一般是当讲师,得加入教授的课题组。但院系有很多课题组,为什么要拿出一个招聘名额来充实某个课题组,而不是别的课题组?这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博士后留校,需要院系党政领导讨论、教授大会表决、上报校领导审批,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即使院系批准,送上去后学校也不一定批准。
也许你得到口头承诺,说一定能怎样,肯定没问题的。我来说说我的经历。2009年我找工作时,得到的说法为:“进来后2年就能评教授,以前的文章都算。”我接受了offer,但并非“因为”这句话。果然,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之,网上有些人说自己“肠子都悔青了”,原因就是“为了”某些口头承诺而做了决定,被“鱼钩”钩住了。《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这个理。
问:正在申请国内教职,但中意的学校开始实行tenure track制度。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几年前还没有实行tenure track,要是早几年申请就好了!能否给点评论?
答:不要执著于事物的外在相状(比如一些新名词、头衔)。tenure track是一个新名词,名词再怎么变,都离不开本质——都要为用人单位好好干活,才能生存。在实行tenure track之前引进的教师,你以为他们有铁饭碗,但其实合同也是3年一签的,也要通过考核得以续聘。而现在走tenure track,几年后拿到了所谓的终身教职(tenure),你能整天闲着,不用参加考核而白拿工资?
说到底,tenure track是一种测试和鞭策机制。用人单位最怕招进来的人几年不出东西,因此,产生了“试用”的呼声。如果你真的有能力,让用人单位试用又何妨?只要你好好干,有项目、有论文、有课上、有研究生带、搞好同事关系,并且遵纪守法,我不相信留不下来。经过几年的职场历练,你的能力提高了,如果这里容不下你,你可以在别的单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问:经过申请,得到副研究员职称和几十万元启动经费。有些纠结,也许去别的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启动经费。也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还是不要执著于事物的外在相状。电视剧《三国》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攻打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提出投降,前提是还让他当荆州刺史。开城之后,曹操提出把刘琮带回许昌。刘琮大惊失色:“你不是答应让我做荆州刺史的吗?”曹操说:你是做荆州刺史,只不过在许昌“遥控”而已。类似地,有可能名义上你得到200万元启动经费,但实际上只能买一套院系本来就要买的公用的仪器。而有时候,虽然一开始启动经费不多,但进来后得到增配的学科建设费。并且所处的科研平台已经有你做实验需要的大型仪器,不需要再花钱购置了。因此不能只看到启动经费数字的大小。
人当然想争取更多的启动经费,但启动经费是不能靠一辈子的。那年我申请复旦大学环境系,一开始说给我30万元启动经费(后来调整为45万元)。当我得知“30万元”时,觉得吃惊,便打电话给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她说了一句:“这30万元只是给你‘零用零用’的,你要用它拉来100万元!”我一下子悟了。即使得到再多的启动经费,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还是会坐吃山空。而如果自己有能力,不要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且,启动经费多也好,少也好,都要从外面申请到项目——这才是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的,也是证明自己的过程。
问:分配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面积不是很大,工资待遇和国外相比也有差距。怎样认识这些问题?
答:现在人在不断进来,但院系的用房面积并没有增加。现有教师的课题组也要发展,不会轻易让出地方给后来人。即使有空余的地方,领导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会考虑留出空间给再后来引进的人才。再说学校是有用房面积标准的,大小根据教师的职称以及研究生人数而定。刚进来没有项目也没有研究生,可能空间很小。不过,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来说说我的故事。我回国工作前没有问清楚实验室和办公室有多大,只听说“已经安排好了”。入职第一天,看到两间房间,一间坐着一位先到的同事,另外一间放着他的实验装置,坐着他的学生。后来我咬紧牙关,努力工作,拿了项目,发了论文,招了学生,得到了增配的房间和学生座位。
工资待遇和国外相比的确有差距。但我认为,得到工资只是工作的副产物,并非“为了”钱而工作。入职以来,我每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到学校工作。虽然也遇到些郁闷的事,但找到了在社会中的位置,增进了对这份工作的认识。对事业的热爱以及一种充实感、家庭在一起的温馨感,比钱重要得多。当然,工资待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复旦大学为例,近年来,教师的薪酬已经多次增加了。好好做,不怕没出路!(责任编辑 陈广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