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7)

已有 2350 次阅读 2013-5-12 14:44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冯长根

——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今年1月8日《城市快报》刊登了林语堂的一篇不长的散文,题目就是“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林语堂先生在文章一开始就这么说:“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样。”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是很美的,接下来的阅读中你会体会到,这种美,是一种幽默的美,尽管在第一句话中你稍不注意就会体会不到其中的调侃。接下来他在文中又说到,“如果一只莽丛中的野兽跑到都市来,知道人类生活的匆忙是为了什么,那么,它对这个人类社会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疑惑。”他然后以极美极文学的语言讽刺着城里人的生活,调侃着到城里来的乡间人的生活。也许,这正是为了突出题目中给予人们的积极的思索:请好好想一想,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的确,问一问这个问题是十分务实的,我也会在日常问一问自己:我在忙些什么呢?进一步说,我应该忙些什么?博士生导师也许是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的职业之一。在学校里一看到博士生,我在心里就会想到,不知道他(她)到底在忙些什么?其实,你就是真的问了,也不一定会得到答案。因为这只是一个提供思考的问题,是只为提问人自己的生活或工作设置的。除了题目,林语堂先生在散文中再也没有向谁再提这个问题。

     博士生向自己提一提这个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林语堂先生在文中调侃了人类文明,他说:“我们的危机在于过分文明。”他当然只是调侃。而博士生最应该知道的是,正是你的博士论文(论文中的结果),正在创造着人类文明。为此,你究竟应该忙些什么呢?有6种情况你可以看到。

     有的博士生在搞文献调研。就好像你刚刚投入一场激战,什么地方最能显出英雄本色?当然是在战斗的最前沿。你搞学术文献调研,就是为了找到课题的最前沿。说是“巨人的肩膀”也是突出的同一个道理。有时候,文献调研也不够,走访走访同行的团队以及他们的实验室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最令人兴奋的当然是你一开始就可以得到已经在引领课题的带头人对课题的积累,而你直接在他身边开始他认为的“新的战斗”,这个人也许是你导师,也许是你导师所在学组的组长,甚至是不在同一机构的另一些专家。

     但是,把文献调研的思想停留在“巨人的肩膀”却不是你文献调研的全部故事,也许连故事的一半也说不上。你的真正任务是找到把战争前沿往前推进的突破口。在“前沿阵地”走来走去,仅仅保住人家已经到达的“前沿”,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的追求,特别是一位“战争”统帅的追求。

     有的博士生在开展实验与研究。这中间没有出现困难是难以想像的,一旦你感到你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像人们写写散文那样一帆风顺,你就应该停下来了。你可能在进入毫无价值的迷途。记住,你需要攀登的是崎岖的小路和陡峭的高峰。另一方面,在实验与研究中最容易出现的思想当然是“创新”。如何创新是21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界共同的追求,但这里也与太阳和地球一样,太阳是地球的希望,也带给地球焦灼。值得你记住的是,创新绝不会是“无”中生“有”,绝不会是把“没有”变成“有”。你不必这样担心。你的博士课题会是一个个创新的集合,但用不着追求“盘古”一样的“开天辟地”,你也不会像舞台上的魔术师那样从“没有”中变出“有”。请把创新理解成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里程碑,你的任何创新都会离不开某种“历史”和“背景”,核心是精通专业,现代教育体系是用20多年的专业培训才得以出现一位承担创新任务的博士的。实践也是这样回答着。

     有的博士生在写学术论文。这是科技界的今天和昨天的“通信”,是向明天伸出的“手”。一篇学术论文不出现、不介绍参考文献是不可接受的,出现的参考文献不是本课题的优秀论文或者同行众品称赞的,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学术圈内是不能容忍的,许多一流的专家认为这是对优秀成果的冒犯,是对优秀者的侮辱。认为自己手中并没有人们认为最好的那些学术论文,不是不引用的好借口。你的这类借口只是表明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堕落,以及非主流状态。这样的质量还想发表,的确非常大胆,但你可能为此背上某个你并不希望的口碑。对学术论文精益求精的修改,是十分值得的,在你投出自己的学术论文之前,一定多想一想,问一下自己:我的论文可以发表了吗?

     有的博士生在参与学术交流。这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在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自己的成果。有的导师会安排你成为课题组一次讲座的主讲。你可能不这么想,但你的听众中许多人是从你的演讲中观看科学界的风采的。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界最鲜明的特色,也似乎是科技界的一种生命力。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学术报告并不会引起什么大的响动,但历史上也不乏引起巨响的报告。你在报告中倾注的认真和热情,一定会变成听众中,特别是青年听众中对科学技术的痴心追求。

     有的博士生在参与科研合作。这实际上不是一件事,是一个氛围,是一个思想。你也许除了导师还有副导师,你于是就参与了导师与副导师的科研合作。这当然是最简单的了。科研合作是21世纪科学研究中最为强势的趋势,许多课题的成功得益于科研合作,大科学就会有大合作。科研合作迎来的创新不计其数。不同团队的专家共同攻关,让思想火花迸发出十分耀眼的创新之光,很多原先单打独闯下久攻不克的堡垒在科研合作下被攻克了或者消失了,科研的视野拓展了。今天,合作能力衡量着人们的创新能力。不要忘了,当你热情辅导一位硕士生甚至本科生时,你打开的就是科研合作之门。这是你成功的光明之门。

     有的博士生在写博士论文准备答辩。你对博士论文及答辩的忐忑不安是正常的,博士论文及答辩也是你导师在指导你时最为关注的事。有点担心是一件好事。你当然得把博士论文写好,写出你的贡献,把答辩进行好,答出你的水平和风采。但最值得你思考的是,究竟学位制度为什么要规定一篇博士论文和一次口头答辩?你了解其中的意味着实重要。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导师这样挑剔,那样挑剔,答辩委员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不为别的,就为了了解你究竟能否像一位专家(像他们)那样,对待专业上的任何一个问题,换句话说,你是一名学者吗?当他们满意时,你是否想到,科技界的日常,就是以“问个问题、作个解答”这样的方式展现的,你在答辩那天遇到的,也是他们的普通一天中遇到的。更重要的是,从你通过答辩的那一天开始,你就是这个专业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了。

     你的一天中,总会在做以上6件事中的某一件或几件事。如果你真的不是这样,那么,你的导师(甚至你自己)真的会严厉地或生气地问你: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131.html

上一篇:2013-08期读者之声
下一篇:感悟英国名校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