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33)

已有 2480 次阅读 2012-12-17 14:13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博士生

——“程代展现象” 文/冯长根
      你是一位博士生导师,你在指导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位攻博之中显露着专业才华的博士生,你会怎么想?你当然会受到青年学生才华的激励,但这之后你的遐想值得你采用慎重而节制的姿态。
      程代展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博导,他的确碰上了一位专业上很有前途的博士生。尽管程代展研究员甚至把这位同学描绘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今年11月12日晚上对他来讲,成为了一个“无眠”之夜。第二天他用《昨夜无眠》为题发了一篇网上文章,第一句话就是:“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在导师看来,一个具有灿烂专业前程的博士生,突然说他准备放弃专业的一切(他告诉老师一个中学聘用了他),不仅程代展研究员要发出这样的感叹: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只要是一位对专业负责任的导师,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渴望》曾经是一部令上演时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中一首受人欢迎的歌曲,也抒发过同样语言的哀怨不已的感叹。
      程代展研究员的文章洋溢着对一位聪明的博士生的真正的师生之情,字里行间不无他一贯的帮助和教导。就在这位博士生要在他的安排下成为博士后的时候(成为博士后是今天要成为科学家的虽不能说“充分的”但也是“必要的”一步),他的“未来之梦”被学生的无情选择“震敲”而停。这个现象,不妨就叫“程代展现象”。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有学位制以来,不仅今天活跃在科技界的极大部分人士已经是博士学位获得者,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优秀的科技专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许多当时同样十分具有科技前途的博士学生,停止进一步学业发展,进入了其他行业。令人记忆犹新的还有博士生(包括在职教师)的“下海”。正如程代展的这位学生所说:“我也觉得中学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前提是得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他们会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这样来回答“程代展现象”能否让博士生导师们满意,不好说。专业领域的最高造诣,是建立学位制的动力之一,这种需求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显得最为突出。数学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程代展研究员和这位博士生已经有了三、四年(或许更多年)称心如意的师生关系,并为此付出了他宝贵的精力、时间和聪明才智,谁都知道把若干年不可重复的精力、时间和聪明才智给予平平庸庸的学生,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如果这种努力都换不来将来延续一辈子的科研伴侣,你会怀疑这种培养方式的动机是否出了问题,你还会感到幸福吗?我们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呢?
      一位是才华横溢、什么都得第一的学生,另一位是稍有差别但聪明的学生,你会挑选哪一位?看起来,程老师的这位学生属于前者。许多博导会有这种经验,前者不一定是好的研究者。在“程代展现象”中,这位学生看起来应该被称为“好的研究者”,但在进一步的培训之前(成为博士后,成为研究院的一员),“撂挑子”不干的其实也是他,尽管程老师为他展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平坦大道”——这位学生甚至得到了几个国家同一专业中佼佼者的“邀请”,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这位同学(也许还有一些网上评论)把他自己的选择,定义为“逃离科研”,不是很精确。作为博士生,你处在一种被那些优秀的(已经成功了的)科学家们的培训之中,说得不好听的话,你还没有“资格”“逃离科研”,尽管你参加了导师们的科研课题。如果一定要讲“逃离”,那么这种“逃离”实际上是对“工作、学习中人们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个规则的规避。简单说,是“逃离努力”。你一直处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你轻松地通过各种考试,你上了清华,你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老师布置你的题目你也都及时完成,文章发表了,成绩如此辉煌,一切都和“难”字无关,一切都归因于聪明。你受到了你获得的成功的充分激励,只是你似乎并不清楚这些成功真正来自何处,以至于你把“但这时脑子里还一直装着那些想不出来的问题”当成了无可摆脱的“累”,为此,你感到“太累了”,你不想再与科研有关。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正是科研人员最常规的形态,甚至人们所说的“灵感”也是起源于这种形式。这位同学在“我为什么逃离科研”一文中,处处避开了某个实质上保证他成功的因素,把人生需要努力也放到了不是那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谈到了在中学教师岗位上还要努力)。
      一些在本科生、硕士生阶段数一数二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三四年的博士生艰苦的学习阶段。实际上,博士生的学习是份苦差事。学生当然要有准备,但是,难道老师不应该知道这一点?硕士学位论文当然从质量和尺度上不如博士论文,但写过的同学会得到一种“责任”的训练。硕博连读让聪明的学生得到了时间上(年龄上)的优势,但也会冒一种“责任缺失”的风险。建议教育制度安排者们慎重思考。成功会掩盖责任,当“责任”单一地摆在人们面前,人们视而不见时,“程代展现象”就会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43575.html

上一篇:研究生阶段的几点感受
下一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探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的宜忌条件及配伍关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3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