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5)

已有 2893 次阅读 2012-6-7 15:31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生, 出版物, 家长会

——期刊、网络以及“麦苦拉多现象”等
文/冯长根
      本文原来想写的题目是“你是怎样使用学术期刊的?”因为我时常被“学术期刊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世的”这样的想法而感到困惑。人们常常对我说,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印刷本迟早会被网络上的新型“出版物”所替代。看起来,网络功能的发展使这个趋势和它们的作用日渐突出。除了我,我的学生们都是“在线”阅读和使用着期刊。为此,我又会想: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了一份期刊,我会是它的最后一名读者吗?
      亲爱的读者,你是怎么想的?
      由此又想到前几天报上讲到的一件事,说是有一位小学生对大人说,他已经不看书了,“因为网上什么都能查得到。”我想,没有哪一位家长会允许小学生持有这种观点。一个人思想的养成和聪明才智的培训发展,绝对不可能能从网上去查“得”,更不能因此而放弃“看书”。
      这位小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他从网上“什么都能查得到”,来源于各种劳动带来的“存在”,比如,网上能让我的学生们在线使用的期刊,首先在于期刊的存在,这源于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实际上,现今学术期刊的诞生之盛况,如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样,使人感叹不已。记得1978年那会儿,全国学术期刊的数量也就是以百计算吧,仅30多年,现在已经达到5000种左右了。而且至今科技界还有许多人想办自己的学术期刊。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搞科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晋升时遇到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又使得对成果发表方面的要求(随着其他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初的职称评审条件上有关学术论文只要达到规定数量就行了,以至于会有态度激烈的人攻击院长们“愚蠢”到不看论文质量只会数论文。现在这也根本不行了,还得看你发表论文的刊物是否被《科学引文索引》(即常说的SCI)所检索,否则不算。从全世界来看,对上述大趋势,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其表现就是期刊数量的激增。
      斯坦福大学原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先生在他的书[1]中说:“比较专业的主要面向生物医学领域的商业性新期刊大部分来自欧洲。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期刊很少刊登该领域‘最好’的论文,其市场定位是为那些不被《科学》、《自然》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些及时发表十分‘热点’文章的期刊所接受或不被学术团体主要的、刊载专业长文的期刊所接受的论文提供发表的场所。这些欧洲期刊主要发表美国人撰写的论文,其比例可能高达90%,其销售的市场也主要是美国各大学图书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工业,它进口美国原材料,加入少许的编辑和印刷费用之后,再以高价出口给美国。这就是学术界的麦苦拉多(maquiladora)现象。”翻译者加注说,麦苦拉多是墨西哥一个外国人拥有的工厂,它进口部件,经过廉价劳动力加工成产品后出口。
      这样说起来,新世纪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某些类似的期刊现象,可以叫做“麦苦拉多第二现象”。
      事情虽然如此,和选择电视频道一样,选择使用哪个学术期刊的“遥控器”是掌握在博导和博士生手上的。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学术期刊的主流目的只有一条,即成果发表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对此,不同的学术期刊会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在同一本书上作者介绍了两个规律性的现象。一是那些原有的由学术团体资助的期刊的使用率要高于新出现的商业性学术期刊的使用率。这样说来,就应该多关注由学术团体资助或主办的期刊,多使用这样的期刊,多为这样的期刊做一点贡献。
      二是,如果甲期刊中的文章被乙期刊引用的次数是乙期刊中的文章被甲期刊引用次数的4倍,那么可以认为甲期刊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乙期刊是信息的消费者。这样说来,你投稿和引用时,也要多选择甲期刊这样的“信息生产者”类期刊。从学科上反映的规律看,信息多由理论领域流向应用领域,而不是相反的过程。这样说来,你论文中的理论信息要多一些才好,不要省略不提。“讨论”一般是应用性论文中理论信息“藏身”之处,应进行充分讨论的意义就在于此。由于新方法会被大家拿去应用,因此,论文中对方法的介绍不要搞得可有可无,也许你自己也不知道它就是一种新方法,从而会被人们引用。
参考文献 
[1] 唐钠德 肯尼迪. 学术责任[M]. 第二版.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2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579625.html

上一篇:2012-15读者之声
下一篇:入职后在时间管理方面的反思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