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2-15读者之声

已有 2882 次阅读 2012-6-7 15:30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钱学森, 中国古代, 啃老族

学术研究向“哪里”看?
      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指出:我们的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他感到,回国多年,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大多数学校、老师都是别人说过的才说,没有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别人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培养、选拔的往往都是“解题能手”,是“掌握知识型”人才;而真正的创新是“开辟问题的能手”,是“创造知识型”人才。我们是“解题型”的教育,西方是“问题型”的教育,以至于反映在学术研究上,我们的学者们或是“向外看”,转、搬、学西方的东西,成了学术上的“留声机”;或是“向后看”,总是回到中国古代旧纸堆之中去解读、演义,成了文化上的“啃老族”;还有的只知道“向上看”,结果是成为了上级精神的“传话筒”;就是不善于看现在的自己。
      这种方式也导致我们的学术性研究期刊、论坛、讲坛常常是在注释、解析、转载历史的、过去的知识、事件和典故,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风气与氛围。典型的例子见于我们的文艺表演中,重复翻拍随处可见:同样是穿越影视剧,美国的都是“往前穿”,中国的却都是“往后穿”。这就是不同的教育、研究、文化所形成的“创新力”与“山寨力”的差别。即使是我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星光大道”总决赛、中国的“达人”秀也往往都是在学唱、模仿佼佼者中产生冠军,这足以反映出我们对待创新、追求创新上的差距。
      其实,无论是“向外看”、“向后看”还是“向上看”,终究都是为了“向(脚)下看”、“向前看”。只有不断地向前思维、向前看,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中留下痕迹、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总体工程研究所   孙国际
决定实验顺序的五条原则
      一个课题有一个核心假说或问题,它又可以分为几个“分假说”或“分问题”。为了检验假说、回答问题,需要设计一系列实验。这许多实验,到底哪些先做,哪些后做,是一个影响进度的重要问题。
      先做决定成败的实验。对核心假说或问题的直接检验或回答,可称为核心实验。核心实验一旦得到阴性结果,就可以推翻假说,其它实验无需再做或者必须重新设计;一旦得到阳性结果,基本上就证实了假说。所以,这样的实验要先做。
      先做重要的实验。这是对分假说或分问题的直接检验或回答。它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分假说是否成立,或者是否回答了一个分问题。
      先做容易的实验。在重要性相同的情况下,应该先做容易的实验。
      先做耗时长但量不多的实验。有些实验周期长,但需要的时间不多。为了防止延误进度,应该及早抽出时间做起来。
      不要只做卡壳的实验。当遇到总是做不出来的实验时,不要把全部时间花在这个实验上。否则总是失败,会极大地打击信心。而同时做容易的实验,就会有一些成就感。其次,有时当其它实验结果出来后,可能会发现这个实验不是必须的了。再次,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自然做出来了或者发现了问题。
      总之,要先做性价比高的实验。性,指的是能增加假说可行度的概率;价,指的是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当得到关键实验结果之后,再补充多方验证性的实验,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美国肯塔基大学生物系硕士研究生
唐凌峰
如何跟踪文献
      科研工作离不开大量阅读文献,但有时会遇到时间比较紧、无暇顾及全部文献的情况,有时也会遇到所关注的内容属于研究热点领域、文献数量巨大的情况,没有办法全面阅读文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文献跟踪
      许多数据库都具有文献跟踪功能,例如SCI数据库和goolge学术都有引用文献跟踪。从文献的即时性考虑,goolge学术相对比较好,几乎只要露面就会被随时跟踪,但缺点是文献比较杂,例如博客文献都可以追踪到。SCI数据库比较准确,但许多文献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会被收录,难以全面随时跟踪文献。因此,从经典文献分析的角度,可以用SCI数据库,但从最新文献追踪的角度,goolge学术更好一些。其他数据库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我一般是选择几个非常经典的文献,对所有的数据库都设定邮件跟踪反馈功能,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既可以随时跟踪,又可以全面分析。
      二、重点精读
      所谓重点精读,就是把重要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可以反复阅读、仔细领会,甚至根据参考文献追踪阅读。根本目的是全面了解该领域的进展、对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深度理解,并在这些阅读的基础上,争取有所总结和提炼。可以根据情况撰写综述或评述,也可以根据进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还可以发表一些观点或直接对过去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或补充。
      一个领域的重点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述性文献,特别是该领域领先团队、领先科学家写的综述,一定要好好看,例如关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综述,要看袁钧瑛、王晓东、韩家淮等顶尖科学家的文章;另一类是关键进展的文献,这方面的文献一般是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相对比较好确定。
      三、定期回访
      虽然经过上述两个手段,基本上可以把重要文献都有所了解,但也有一些好的文献会被自己忽视,那么就要经过一个阶段进行文献回访,也就是对这个领域的文献进行一些全面的检索和分析,特别是近2年内的文献。通过比较引用率等,可以初步了解哪些文献是最受同行关注的——这些文献被关注当然有其道理,往往是比较好的文献。回访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进行重新阅读。阅读文献和读小说不同,有时候反复阅读会有完全不同的新收获。
      阅读文献应该是科研人员的一种生活习惯,只有多读文献才会不断有新的信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一方面得益于文献获取的便捷,另一方面也会遭受巨量文献森林的束缚。如果不能分析和吸收,阅读过量也会有危害,甚至会患上文献消化不良综合症,这也是需要克服的。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教研室
教授   孙学军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579624.html

上一篇:追寻希望与绝望的来路:人类到底还能走多远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5)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