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洋(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
天空之上是何面貌?太阳、月亮以及满天繁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人类初次仰望夜空时,心中一定会涌出许多疑问。
1609 年,伽利略率先将望远镜指向夜空,向人类揭示了天体的全新样貌。不久,艺术史上第1 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伽利略绘制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球表面的平原、环形山已清晰可见。传说中的神话形象不见了,代之以物质化的天体世界。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人就通过肉眼并借助想象力,创作了大量反映天文现象和天体特征的视觉化作品。1609 年之后,在各式天文仪器的助力下,这些视觉形象更趋精准。即使在摄影术发明并被用于天文学研究后,天文摄影也无法完全取代天文绘图的作用。
《宇宙图志》就是这样一本全面反映人类记录宇宙形象的图文志。它就像一本天文“博物志”,将大量散落在文献、文物上的天文图像作为视觉遗产集中起来。书中根据人类对于星空理解的时间顺序,排列了百余幅艺术性强、意义深远的插画及星空图,许多都收藏于世界著名的科学图书馆,而且这些图像在今天并不为公众所知。在全书10 章共316 页的正文容量中,超过一半是历史上的手绘图,忠实地反映了摄影术发明以前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与想象。即便是通过现代天文仪器采集的数据,本书选用的图片也绝对不是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些为人熟识的天文摄影作品,而是经过科技手段处理的,蕴含大量内容的“信息图”。
《宇宙图志》中使用的视觉资料跨越了4000 年的光阴:从已知最早的人类对宇宙的实物记录——铜镶金的内布拉星象盘——到超级计算机模拟的时空引力流,不一而足。而且图片说明旁征博引,从宗教到艺术、从科学到文学无所不包。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图志”,更可看作是一部人类天文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著名天文史学家欧文·金格里奇(著有《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4 月第一版)评价本书是“非同寻常的视觉样本……记录的是人类心目中的天国的神秘与美好……是一份关于惊异、发现和理解的彩色记录”。以我们最熟悉的太阳为例:《宇宙图志》中展示了中世纪百科全书《花之书》里华美的太阳图片、但丁《神曲》中天堂场景的手稿、神秘的阿兹特克太阳石、炼金术经典《太阳的光辉》插图、伽利略通过光学投影方法摹写的太阳投影、超级计算机模拟的太阳风……所有这些太阳影像构成了人类对太阳多向度、跨文化视觉建构的集合。书中如此大的信息量,而且许多天文图像是首次在国内出版,对应的作者、作品名并无统一中译名,无疑增添了翻译的工作量与难度。
本书作者迈克尔·本森(MichaelBenson)的身份是作家、天文摄影师、电影制片人,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撰稿人和记者。他著有数种天文题材图书,并主办过多次大规模的行星题材的展览。或许与作者从事科学传播的经历有关,读者阅读这本书时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知识,只要对书中涉及的历史、宗教、艺术、科技等任一文化元素感兴趣,就可以信手翻阅,并有所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观者漫步其间,就能感受到天体世界蕴含的无以伦比的秩序与美感,这种宏大的美感产生于遥远而陌生的宇宙演化之中,并被各种人类文化诠释和记录下来。遗憾的是,书中没有选取来自古代中国的天文图像。虽然中国古籍、绘画、建筑中的天文图像的确不多,但也有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宣化辽墓彩绘黄道十二宫、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等著名的天文图像和天文题材艺术作品。尽管这些天文视觉作品与西方同题材作品相比,在深度与数量上均显得有所欠缺。
作者在“前言”中坦承,本书是一个完全主观的探索,加入了一些不会在纯粹的天文展览中出现的图片。为此,他倾向于选择不同寻常和有冲击力的图片,哪怕它们只是对早期一些简陋图像的再创作。因此,这本书算不上是一本完全客观的视觉天文学史,但作者认为,“要揭示文化或历史的真实,有时候主观的方法比常规的综合方法更好”。
既然这本书是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交叉读物,掩卷之余,不妨关注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图像的缺失现象。台湾地区科技史家张之杰就注意到: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科学密不可分。达·芬奇认为,绘画就是科学的一种。基于对光学和几何学的研究,15 世纪的画家们发展出透视法和明暗法,使得画家可以在平面上表现立体感,进而使得所描绘的景物惟妙惟肖,达到照相般的效果。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缺少了绘画与科学相结合的阶段,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透视法和明暗法,也就画不出照相般的效果。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西方天文学并立的学术体系,其宇宙观与历法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潘鼐先生曾于2009 年出版《中国古天文图录》一书,书中收录了大量古天文图,年代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近世;并旁及朝鲜、日本诸国,可谓国内天文视觉遗产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
《宇宙图志》的汉译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期待能够媲美《宇宙图志》的、能全面反映华夏民族古代天文视觉化认知的“中国宇宙图志”早日出现,以成完璧之美。
(责任编辑 王丽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