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uoqin

博文

潜山“胭脂井”名再考

已有 2563 次阅读 2021-5-18 21:43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潜山“胭脂井”名再考

张国庆

 


拜读了《天柱山》2020年第12期中江张松先生大作《胭脂井记》,我与江张松先生文中的“以脂粉污井,而不欲以之利乡人,二女虽有倾国之颜色,亦何足道哉?”产生共鸣,遂想起前几年拙作《胭脂井传说初考》,并将之翻出来,再次作了修改完善。

安徽潜山文化底蕴深厚,“二乔”传说是其中的最精彩内容之一。然而,当前有关“胭脂井”名称由来的材料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就连1993年9月第一版《潜山县志》中也是这样叙述的:“每次梳洗后,均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井水因呈脂粉色,……”。笔者认为,这样的叙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公德。

(1)“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有悖古人对井的保护观念

中国古代人,十分重视水源保护,特别对“井”倍加重视。《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八卦便是“井”,这足以说明“井”在古代的重要性。《周易》在该卦卦辞中还介绍了三种保护井的措施:

“渫”,即去秽清洁之意,类似于后世的淘井,定期清除污泥,使井水清洁,这一做法在春秋时就成为一种民俗,“当春三月……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管子·杂篇·禁藏》),“是日浚井改水”(《后汉书·礼仪志(中)》)。

“甃”,即“以瓦甓累井,称甃”(虞,三国),就是改进造井工艺,用陶瓦片加固井壁,防止和减少泥土散落井中,以延长水井使用寿命,保持井水清洁。

“幕”,即给水井加上盖子,防止杂污物掉进,污染水源,《农政全书》也有“幂防耗损,亦防不洁,古人井故有幂”的记述。

显然,“作为重要饮用水源,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保护井水,保护井水甚至成为古代公民的道德守则”(中国古人是如何保护饮用水源的,倪方六,载《读者欣赏》 2013年03期)。

(2)“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也不符合现代人的文明观念

“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不仅仅有悖于古代社会公德,也不符合古代和当代生活常识。“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行为,用当代的语言来说,不环保、不卫生、不文明。

(3)近代潜山县志、安庆府志记述

乾隆版《潜山县志》卷之一“古迹”中“乔公故址”记述为“相传公二女梳妆,至今有脂粉色。后人于上建秀英亭。”如图1所示。

民国版《潜山县志》卷之二“古迹”中“乔家故井”记述为“相传汉末乔公有二女居此,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后井常有脂粉色。”如图2所示。

康熙版《安庆府志》卷四“古迹”中“乔家故井”记述为:“汉乔公居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如图3所示。

尽管民国版《潜山县志》与康熙版《安庆府志》有二乔“以残脂粉投井中”的记述,但乾隆版《潜山县志》并无类似记述。因此,二乔“以残脂粉投井中”的记述,并非完全可靠。

(4)胭脂井名称由来考

我国有胭脂井多处,其名称由来的传说多种多样,或是名姝梳妆胭脂飘落井中(而非“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或是名姝投井自杀,或是名姝流泪飘落井边或井中,还有的是井水本就呈胭脂色,由于有名姝使用过,时间一长,井因名姝而名胭脂井。

至于潜山“二乔”胭脂井主要说法有两种,除了上述“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说法之外,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即“二乔婚姻并非自愿,孙策、周瑜逼婚时,两位美女欲投井自尽,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对而泣,滴滴血泪,落入井中,染红了井水”(郑逸梅著《三国闲话》中“三国漫谈|二乔婚恋史”,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此外,江张松先生的《胭脂井记》又提出了“斯井以胭脂名之,盖以井阑故也。……其色类胭脂,故时人名之……”。

无论何种说法,笔者认为,“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说法,都不符合当时时代背景,应该属于民间误传。

其实,早在清代“光绪七年辛巳秋八月诰授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岭南陈慎容”的《重修胭脂井亭记》中,就已经说明了潜山胭脂井名称的由来:“相传为二乔梳洗所。水恒作胭脂色,因号为胭脂井。”“偶与二三父老憩於亭。汲於井,井泉犹带浅红色。古称胭脂井有自来矣。”如图4、图5所示。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比较贴近实际。

如果胭脂色井水是“残脂粉投井中”所致,那么,汉末至光绪七年,至少有1680年,如此长的时间,“井泉犹带浅红色”,不免令人生疑。史志非文学作品,记述应该严肃慎重,并要进行必要的考证。如果是文学作品,“飘落井中”尚可理解。

程小镆先生的《天柱山历代名人史话》(中华大视角艺术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第1版)第205页在记述二乔时,也做了类似的补充说明:“因梳妆胭脂红色,水亦为胭脂红色,后人为凭吊纪念这二位姿色绝代的倾城佳丽,故名胭脂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胭脂色井水,加上名姝“二乔”伴井而居,胭脂井因此而得名,这便是“二乔”胭脂井名称的由来。

胭脂色的井水,笔者确实曾见过,也许还有其他人也见过。十多年前,我家一个蛟河的亲戚,在自家后院内打了一口井,打出的是浅浅的橙粉色浑水,类似于淡淡的胭脂色。关于井水呈胭脂色问题,我曾查阅过有关资料,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地表水渗进井里去了,二是井水本身就含有有机物或较多铁、锰等所致。

最后,笔者浅陋地认为,在倡导健康环保与文明的今天,旅游景点的宣传,应尽快修改上述对二乔的自黑式宣传。此外,当前县志及其它有关“二乔”的材料中,均有“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的“重要功课”说法,也不符合我国古人更注重修身养性的女子贤淑观念,在以后县志(市志)修订时,也应该一并予以修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4-1287169.html

上一篇:美丽潜山我的家:华美的潜山夜景
下一篇:[转载]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
收藏 IP: 183.161.3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