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he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sherong

博文

院士和院士制度的异化(八)—一个“内行”院士与22个“外行”院士

已有 3287 次阅读 2011-9-5 18: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一个院士可以代表22个院士

数年前,在教育部主办的一个公开发行的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23位院士给一个“863”项目评审,结论那当然是响当当的那是不得了啊,扭得很!

结果,这个项目的成果引起一个行业的激烈反弹。

23位院士中,与该项目专业相关的只有一位院士。在遭到强烈质疑后,这位院士说,他们都很相信我的专业能力,所以他们都同意我代表他们。

如果没有一个行业的反弹,这种鉴定结果也就无人知晓了。

二、签署专家意见的当天123人死亡的事故就发生了

200587中午130分,坐落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的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命丧深井。

也就在87日这一天,七人组成的专家组签署了意见,共分4点意见和5点建议,其中有:“正常条件下的开采是安全的”结论。

三、几件个人制作的“文物”价值24亿元

无独有偶,今天的人民网上出现了专家纷纷自认为被代表的声音。

概括起来就是:

“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文物鉴定按鉴定的价格提成,定价高,鉴定费也高。

文物鉴定界有个规矩,就是谁的地位名声大,谁就说了算。

“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王文祥说。

在这篇报道中,讲了一个故事:

记者采访中几名专家均表示,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随着“史老”的。当时的鉴定界,史树青是最大的权威,他说“玉衣”是真的,值钱,大家就都认同了。
  记者试图联系史树青,但遗憾地了解到,老人已于2007年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
  由此推断,为“玉衣”做鉴定时,老人已经八十出头。记者从《人民日报》海外版找到一篇纪念史树青老人的报道,其中一段耐人寻味:
   老来天真性更直
  年纪大了,反而像个小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史老夫人夏老师说。他对越王勾践剑的事老大不开心。去年4月,史老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发现一把青铜剑,他认为是越王勾践剑,当即花1800元将剑买下。后来有的专家认为是假的,博物馆不收。史老又加了一句:老伴儿和我女儿也认为是假的,只值200块钱。为了这事,史老写了一首诗: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史老叹了一口气说:学术上的事有时是没定论的。不管是真是假,我又不是自己要,我的心是真的。看到史老有点生气的样子,夏老师说:不争论,不争论,身体要紧。夏老师说,史老心脏不好,去年住了半年的院,现在脚还有点浮肿。《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4-06 02 )

 

具体有关五位专家的“记录”可看报道,下面是一些摘要:

 “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谢根荣有两件‘古董’,一件是‘金缕玉衣’,一件是‘银缕玉衣"。其实,两件‘玉衣’是我用他给的玉片穿出来的,不值钱。他坚持要我找专家给这两件‘玉衣’做评估,我就找了原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王文祥。王文祥又找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4位专家,一起给‘玉衣’作出评估报告,评估价24亿。谢根荣给了专家几十万的评估费。”

他们承认,评估时大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过程不太合规矩"

可怕的是:

鉴定专家王文祥
  现已七旬,据媒体报道曾担任过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主席、世界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总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

 王文祥也承认,“当时评估没走太复杂的程序”,“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后一起商量了一下”。
  对于24亿元的评估价,王文祥说,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史树青老先生提出的价值,“我们没有那么仔细去看”。
  王文祥称,评估报告是他归纳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落笔起草的。但谢根荣只给每人一万多元的费用,不是牛福忠作证时说的“几十万元大家分”。

 “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王文祥说。

鉴定专家杨伯达
  现已八旬,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
  杨伯达告诉记者,鉴定之前,他对华尔森集团一点也不了解,到现场才认识了谢根荣。
  杨伯达承认,鉴定过程确实不太合乎规矩。
  “说老实话,就几十分钟。鉴定时没有开柜,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因为隔着玻璃,看时也不方便。”杨伯达说。
  杨伯达告诉记者,如果是鉴定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须要“上手”。而那次,“玉衣”一直没从玻璃柜里拿出来,专家们也没要求开柜。
  “反正史树青在嘛,他是文物鉴定界的大家,我当时是在他领导下的。”杨伯达说,由于当时没有举手表决的过程,于是自己就随了大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就怎么说了。

鉴定专家杨富绪
  年近八旬,中国宝玉石协会原副会长、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
  那种情况下就是最权威的人说了算
  杨富绪告诉记者,按照常规,玉石鉴定程序有大约30个步骤,如称重、收样、手摸、仪器检测等。
  杨富绪说,对于玉石的鉴定,应该一片玉一片玉地检测。要确定材质、成分和工艺,需要仪器检测,包括X光机、红外光谱、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
  “但那次鉴定,玉衣在玻璃罩子里,只能肉眼看。那种情况下,就是最权威的人说了算。”杨富绪说。
  “当时史老在,跟他相比我就是打杂的,史老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他是一把手,我们哪能不听史老的。”杨富绪说。

潘家园古玩城一位老板透露,如今业内流行“不打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告诉本报记者,在鉴定界,如果一位名家已经开出了评估报告,其他同行通常不会“拍砖”,都是听之任之。
  而在鉴定界,目前有这样的做法:先口头告诉你,你的玩意儿是真的,价值连城,之后再向你伸手要“鉴定费”,数额相当于他说出来的评估价的一定比例。你只有给够了钱,鉴定师才给你开书面的评估报告。
  采访过程中,受访的鉴定专家李劲松也证实:按照惯例,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5%
  “比如,你的东西可能只值几百块钱,但他告诉你值20万。然后要求你按5%交鉴定费,也就是1万。有些心眼活的人就交了。”一名不愿具名的收藏家告诉记者,“这样的话,一个不值钱的物件一下子价值20万元,除去交1万元鉴定的费用,卖出后还可以净赚19万。这样的话两方都有便宜,如果没有鉴定师开出的评估报告,你和谁说你的东西值20万,也没人信。”

鉴定专家史树青
  著名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
  ●鉴定专家李劲松
  年近八旬,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

男子买玉片自制古董骗贷10亿 原故宫专家曾估价24亿》(法制晚报 2011090515:40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894-483210.html

上一篇:“饶风”乍起能吹皱院池一隅中水?—读饶毅博文(四)
下一篇:下一个网络议论热点之一是大陆籍人士与米国的合作者或线人?
收藏 IP: 114.246.176.*| 热度|

1 李孔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