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周易》的写作特色“春秋”01-易学49

已有 464 次阅读 2025-3-27 02:47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春秋笔法

   《春秋》是孔子编纂的鲁国史书,它以简练的文字记录了东周时期的历史。后人研究《春秋》的写作特点,将其中的写作特点总结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通过精炼的用词、隐晦的褒贬、精心的材料选择和巧妙的叙事,来表达作者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写作手法。它包含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微言大义”[1],即通过精炼的用词和隐晦的褒贬,在字里行间传递作者的道德评价。“微言大义”一方面体现在用字、用词上,指词语的选择非常考究,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含义。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指句子的组织和句子结构可以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暗示人物或事件的性质。

   前者如: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这种描述方法和其它历史文献[2]产生了很大差异。《竹书纪年》中,王登基则称为“即位”。那么春秋为什么不用“即位”,而是直接“王正月”呢?《左传》解释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也就是说,隐公不是王,仅是摄政而已,所以从“王正月”三个字就体现了这种非正常的权力过渡。

   再如:

《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公羊传》解释说:

“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庙则书葬;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

   意思是:君主在世时,称其继承人为“世子”。君主去世后,称其继承人为“子某”(某为名字)。安葬后,称其为“子”。过一年后,称其为“公”。《春秋》没有记录子般的安葬:因为子般去世时,他还没有正式成为君主,所以不符合记录安葬的规则。有儿子的君主,会设立庙宇祭祀,因此《春秋》会记录其安葬。没有儿子的君主,不会设立庙宇祭祀,因此《春秋》不会记录其安葬。所以,从“子般卒”3个字中,就可以看出此事背后丰富的细节。

   后者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他进入了中学的课本。

  《公羊传》评价说: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意思是:“克”就是杀,既然是杀,为什么要用“克”这个字?这是为了突出郑伯的罪恶。他的母亲姜氏想要立他的弟弟共叔段,而他却将共叔段杀害。如果不想要把城邑封给他的弟弟共叔段,不给就是了,为何要杀死呢?“段”是郑伯的弟弟,但没有称他为“弟”,因为他拥有自己的封地,相当于一个诸侯国。为什么不说“鄢地”呢?因为齐人杀无知,虽然也发生在封地,但是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所以没有用“地”这个词。

   《左传》评价说: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思是:共叔段的行为不符合弟弟的规范,违背了兄弟之间的伦理道德。共叔段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他的行为相当于与郑庄公对抗,所以把他们之间的冲突视为两个君主之间的战争。“伯”是诸侯的称谓,但在这里带有贬义,暗示郑庄公对共叔段的错误行为负有责任,批评他没有尽到教导弟弟的责任。共叔段的失败,用的是郑志。这里志,是记载的意思,郑志,记载郑国发生的事情,共叔段的失败是郑国的一件大事,但是《春秋》没有用“出奔”这个词,而是用“郑志”,暗示了对共叔段的同情,认为他的失败是迫不得已的,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郑庄公的步步紧逼。

   其次“春秋笔法”还包括了“笔则笔,削则削”[3],也就是“该写的写,该删的删”。孔子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和取舍,对于一些不符合礼制的行为,或者一些不重要的事件,选择简略地记录,甚至不记录。

   例如: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左传》则添加了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这就解释了《春秋》中为何没有四月的记录。

   再有: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意思是:纪国攻打夷国,但夷国没有向鲁国报告,所以没有记录这次战争,暗示纪国的行为不符合礼制。“蜚”是一种害虫,但没有造成灾害,所以不记录。而“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却有了记录,过程是鲁僖公晚年,鲁国在黄地打败了宋国的军队。鲁僖公去世后,鲁国向宋国求和。九月,鲁国与宋国在宿地结盟,两国恢复了友好关系。

   《春秋》通过记录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暗示了鲁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在鲁僖公去世后,为了维护国家稳定,鲁国选择了与宋国和解。

   通过以上的归纳及例举,我们可以看出,“春秋笔法”至少包括用字、用词的选择,句子的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微言大义”和“笔则笔,削则削”所代表的材料取舍。

   那么问题来了,“春秋笔法”是孔子的独创吗?它和西周时期的文学发展,特别是《周易》,存在哪些联系?这是我们下篇博文的内容。

注释

[1].“微言大义”的意思在《左传》中就已经表达出来了。《左传·成公十四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但具体的话很可能由汉·刘歆在《移书让太常博士书》中提出“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后被班固修改引用,《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2].《竹书纪年》中,王登基则称为“即位”非常普遍,如介绍帝辛:“帝辛名受(即纣也,曰受辛)。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命九侯、周侯、邘侯(周侯为西伯昌)”。

[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9455.html


下一篇:《周易》的写作特色“春秋”02-易学50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3 刘进平 王涛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闂佽鍓氬Σ鎺楊敇閿燂拷:0 | 婵☆偓绲鹃悧鐘诲Υ閿燂拷 | 婵炴垶鎸搁敃锝囩博鐎涙ǜ浜滈柨鐕傛嫹 | 闁荤姴鎼悿鍥归敓锟�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2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