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ye

博文

漫谈中药智能制造亟待开展的科学研究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24-1-12 22: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中药的制造是中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也影响到中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药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原料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复杂、质量标准不完善、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中药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中药制造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中药领域的发展,注重中药制造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打造中药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标准和新生态。中药智能制造是指将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与中药相关的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中药制造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活动,对中药制造系统中的关键生产要素进行智能化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使中药制造企业的“人、机、物、法、环”及信息流、物资流、能量流、知识流、服务流集成优化,进而改善中药产品及其质量、开发时间、成本、环境清洁和价值含量,以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制造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和新生态。

中药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中药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可靠性,保障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药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探索中药制造的规律和机理,创新中药制造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中药制造的标准和体系,培养中药制造的人才和团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中药智能制造领域待亟待开展的科学研究内容。

一、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中药产品质量的化学成分或生物活性物质,是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导致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选择和确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中药质量的可比性和可追溯性。因此,亟需开展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明确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种类、数量、含量和变化规律,建立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应该以中药的功效为导向,关注中药的本质——性味,在性味整体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生物活性评价技术,从中药的功能味和口尝味两个方面探究中药质量标志物,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中药性味的智能评价技术,解决中药评价的本源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 建立中药功能味的智能评价技术,即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够代表中药功效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中药功能味的质量评价模型,实现中药功能味的快速、准确、全面的评价。

  • 建立中药口尝味的智能评价技术,即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感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够代表中药性味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中药口尝味的质量评价模型,实现中药口尝味的快速、准确、客观的评价。

  • 建立中药性味的智能评价技术,即综合运用中药功能味和口尝味的智能评价技术,对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效应和感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够综合反映中药性味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中药性味的质量评价模型,实现中药性味的快速、准确、全面的评价。

二、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技术

中药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料购进到产品入库的全过程,一般涉及原料质量控制、提取、浓缩、分离、纯化等一系列工艺环节以及对成品的质量评价。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很多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分析方法,很难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进而使得生产工艺很难得到精确控制,导致产品批次间存在质量差异。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大都采用离线分析的方法,即人工采集生产过程样品送至实验室,对一种或者几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分析,这种方法通常耗时耗力,且不能全面反映中药性味特色的问题。通过新型制造模式可以克服常规方法的缺点,保证生产过程稳定进行,缩短分析时间,节约分析成本,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均一。

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智能技术,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过程参数进行实时或近实时的监测和分析,实现对中药生产过程的动态控制和优化,提高中药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技术应该以中药质量标志物为核心,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标志物的含量和变化进行快速监测,实现质量标志物在生产线中的可视化传递,从而有利于从生产过程和工艺上保障产品成分和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中药产品质量升级、风险降低、技术革新具有巨大现实意义。

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技术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 研究中药生产过程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过程参数,确定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策略,建立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分析模型,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预测和评价。

  • 研究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方法和技术,如光谱分析、成像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分析等,选择或开发适合中药生产过程的在线或近在线的分析仪器和装置,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实时或近实时的监测和分析。

  • 研究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数据处理和信息化技术,如信号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开发或优化适合中药生产过程的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的有效提取、分析和利用。

  • 研究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与智能控制的集成技术,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分析与质量控制的闭环反馈,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动态控制和优化,提高中药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三、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建设

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是指规范和指导中药智能制造的一系列规则、规范、方法和流程,是中药智能制造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药智能制造的评价和认证的依据。然而,由于中药智能制造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导致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缺乏规范和指导,也影响了中药智能制造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和比较。因此,亟需开展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为中药智能制造的实施和推广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以中药的性质和特点为基础,充分考虑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制定符合中药的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

  • 以中药的质量为核心,充分考虑中药的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控制点,制定有利于提高中药的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和体系。

  • 以中药的疗效为目标,充分考虑中药的功能味和口尝味,制定有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标准和体系。

  • 以中药的创新为动力,充分考虑中药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制定有利于促进中药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标准和体系。

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概念和术语标准,明确中药智能制造的定义、范围、目标、特征、分类等,统一中药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为中药智能制造的研究和交流提供共同的语言和基础。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技术和方法标准,规范中药智能制造的技术和方法的选择、使用、评价等,包括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和控制、中药智能制造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化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实施和推广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指导和保障。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质量和效果评价标准,制定中药智能制造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包括中药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以及中药智能制造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成本节约、环境保护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和比较提供标准和依据。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制定中药智能制造的管理和服务的规则、流程、机制等,包括中药智能制造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职责分工、协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以及中药智能制造的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市场推广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管理和服务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体系和保障。

四、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培养

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是指具备中药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专业人员和团队,是中药智能制造的主体和动力,也是中药智能制造的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然而,由于中药智能制造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领域,目前尚缺乏专门的中药智能制造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导致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影响了中药智能制造的研究和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因此,亟需开展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智能制造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以中药的特性和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符合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

  • 以中药的质量和疗效为目标,充分考虑中药的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控制点,培养有利于提高中药的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可靠性的人才和团队。

  • 以中药的创新和发展为动力,充分考虑中药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培养有利于促进中药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和团队。

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定中药智能制造的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等,包括中药智能制造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体系和保障。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和认证机制,制定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和认证的标准、方法、程序等,包括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知识、技能、素养、能力、成果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和认证提供机制和保障。

  • 建立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制定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交流和合作的规则、流程、机制等,包括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合作、项目协作等,为中药智能制造的人才和团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和保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17653.html

上一篇:水中全氟辛基磺酸检测几个难点
下一篇:环境样品PFAS分析技术综述
收藏 IP: 202.117.147.*| 热度|

5 宁利中 农绍庄 郑永军 杜占池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