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强(MQ 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mq814649638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博文

这一路(2013-202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有感 精选

已有 15370 次阅读 2020-6-3 00:28 |个人分类:学习总结与心路历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这一路(2013-202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有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明强


如果把学术生涯比作人的一生,那么我认为博士毕业则意味着该科研人员在学术上已经“起步”了,到了应该更多的靠自己来独立的完成科学研究中的各项任务的时候了。因为,此时意味着导师不会如你在攻读学位期间那般,督促着你完成你本该完成的任务。更多的是,要自己管自己,也就是自己负责自己。

2020523日,我通过网络答辩的形式,完成了我学术生涯中的“起步”仪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还依稀记得儿时自己对科学的崇尚与热爱,这天终于告诉自己:我已经正式启程踏上了科研的这条道路。这一路走来,有喜悦、有激动;有迷茫、也有苦涩……进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那一年是接受科研训练和熏陶的开始。

2013年,我通过全国统考和复试,顺利地成为了动物所研究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武春生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鳞翅目丛螟亚科蛾类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工作。初识分类,一切于我而言都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深夜灯诱、解剖、古老文献的阅读等等。渐渐地,我对昆虫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沉醉于欣赏蛾类标本之中。经过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分类修炼”,我对鳞翅目昆虫的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硕士毕业前夕,我认真考虑了今后的打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继续攻读博士。一方面,觉得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更想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从而更有利于今后从事科研工作。

2016年,我通过博士招生考试,成为了朱朝东老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由于我具有一定的鳞翅目分类学基础,因此朱老师决定让我到江西新岗山(BEF-China)开展有关鳞翅目幼虫的课题。在最初经过和朱老师的多次讨论后,我大致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基于树种丰富度梯度的变化对鳞翅目幼虫及其寄生性天敌互作的生态学效应。随后,朱老师联系了德方的Andreas Schuldt教授,并请他作为我的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参与我的课题。Andreas博士早期开展甲虫多样性研究,现在聚焦互作生态学。他是BEF-China项目培养起来的青年教授,也是该基地成果较多的科研人员,在生态学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这正好契合了我即将开展的课题中生态学的范畴的核心科学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研究组自身具备分类学和系统发生信息学优势,可以完成鳞翅目幼虫分子物种界定,提升昆虫多样性数据的维度。

20169月到20174月,这段时间中我主要深入研读了与BEF-China和自己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同时通过邮件与Andreas等交流,讨论自己的采样方案。终于在20174月即将赴新岗山采集的前夕,我们确定了鳞翅目幼虫的采集方案,此时的我也对整个实验样地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次采集,我仍清楚地记得,我和张仁杰师弟两个人花了接近4个小时采集了一个样方(80棵树)。当天晚上就无法入眠:因为以这个进度来采集是不可能完成采集方案的。后来随着我们在当地请的两位工人师傅的加入,采集效率才由此大大提高。

但是,接下来让人头疼的事又来了。一大批样本带回实验室,如何选择性的进行测序?由于最初考虑了寄生率,所以最好的就是要对每一头鳞翅目幼虫进行测序,但是样本量实在太大;如果选取某一个类群进行测序,又不能保证能将所有的幼虫正确的选择出来。最后经过和朱老师的多次讨论,我们决定将所有的样本全部测序。我一个人做实验是完全不能顾及所有的样本的,因为样本还没做完马上又要采样了。还好,李逸师妹在测序方面帮我承担了很多工作。于是我每年的工作就在野外采集和做实验中穿插。现在看来,采集和实验占据了我整个博士生阶段很大一部分时间。也正是如此,在2017-2018年两年中,我没有较好的精力去研读相关的文献和思考更多的科学问题,绝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数据获取方面。加之研究组在该领域当时还没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没有师兄师姐能够和我交流相关的研究内容。这些导致了我在这个阶段一度比较迷茫,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没有自信,也害怕在很多人,尤其是生态学方面的专家面前作报告。

直到2018年的5月份,利用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学学术术论坛的契机,我在几位来自德国该领域专家做了一次英文报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经过这次报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有了很出色的研究成果才去介绍和展示自己的工作,而是要大胆的与别人分享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从专家的角度考虑更多的问题,并借用他们的智慧来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案。2017年底,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合作培养计划的资助,赴德国访学一年,当然,我选择了去Andreas就职的德国哥廷根大学。

2019年,我在德国没有野外采集的任务,也没有繁重的实验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对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生态学问题的解决方面。在哥廷根大学,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课题,去听别人的汇报、去研读相关的文献。我只要有新的问题和想法,就会和Andreas沟通讨论。他也十分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对我的想法给予中肯的评价。Andreas是德国非常年轻的生态学教授,我和他交流起来也几乎没有所谓的“代沟”,每一次交流的过程都非常的愉快和融洽。在Andreas的指导下,我逐步的学会了如何从已有文献和数据凝练自己的科学问题、分析已有的数据寻找潜在的规律、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生态学数据分析方法和论文写作技能等一系列流程。2019年整个一年受益匪浅,我自认为是我博士阶段提升自己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年。同时,在系统发生和物种界定方面,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加之朱老师和Douglas Chester博士的指导,我也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019年底回国后,经过和朱老师讨论,基于我目前已有一些生态学的基础,我们计划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挖掘以探讨更多的生态学基础问题。通过和所里陶毅老师、乔慧捷老师和张知彬老师的研讨,我也有了新的收获,也初步规划了未来研究工作发展的方向。

这一路走来,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太大的坎坷和波折,但是过程也并不容易。毕竟从一个分类出身的“门外汉”过渡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相结合的物种互作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因素很重要: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足够的兴趣。这往往是我们主动学习并开展工作最好的动力之一。

2. 和导师的交流。有问题和疑问要尽早与老师沟通,等出了问题工作无法开展就晚了。听从老师的建议也很重要,因为在这方面老师有着自身丰富的经验,不可因为自己的一些头脑发热的想法就冲动做事。仔细思考,商讨后再做具体打算。

3. 一定抽出时间阅读和自己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包括最新的和经典的)。这样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研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定位,知道自己的研究处于整个研究领域的什么水平。

4. 加强统计分析。进化和生态学研究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主要还是从文献中学习相关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数据特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5. 抓住机会,多与同行交流,尤其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从别人的视觉看待问题,不会一直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有时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 态度决定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拿出认真的态度,尤其是科研工作,尽自己可能的做到极致。这路上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还是需要有吃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7. 勤思考,善于发现科学问题。这个也是我目前最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科学问题就在身边。要通过工作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可能。

image.png

博士学位论文网络答辩现场 

 




研究生论文答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2476-1236169.html

上一篇:哥廷根大学访学总结
下一篇:[转载]亚热带森林植物系统发生关系影响植物-植食性蛾类互作网络结构
收藏 IP: 223.85.187.*| 热度|

26 吴斌 帅凌鹰 吕洪波 李东风 王安良 徐海波 王喆 鲍海飞 黄永义 朱朝东 周忠浩 杨林 俞翔 张启峰 杨顺华 杨金波 李学友 沈志强 孙颉 张照研 王启云 蒋金和 梁洪泽 王德华 孙扬健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