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本文的撰写虽然直接来自于这两篇文章的探讨过程(“简论定量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思路-兼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重要性”“关于变量:我们不一样”),但其核心内容是笔者多年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所得,这些问题对于改善与纠正学术研究中的心态,以及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和思考效率,应该是有积极价值的。
在学术探讨乃至学术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会存在这样的误区:一旦被人指出自己的瑕疵,甚至仅仅是指出了自己说的不够全面,就立即心生不满甚至火冒三丈地强力反驳和为了反驳而反驳,而不是深思是否对方的确说的是有道理的地方的。
真正爱好智慧,爱好真理的学者,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应该首先上来是直指其中的要点去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上来先想的是自己的这个想法或者这个说法是否会导致对方的心里不满,是否说的会不够稳妥(包括对方的那个说法是否有冒犯自己的可能)。当然,这些问题在真正的学术交流、学术探讨中是有必要去考虑的,但应该是第二步去考虑的事情,而不应是在学术思考中优先考虑的第一事项。因为一旦把这第二步应该考虑事情当做优先考虑的第一事项,那么一方面他的这种思维模式的思维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这就意味着他的思维的首要动因不是针对学术问题本身而去的,而是把学术问题研究探讨中的心理感受和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放在了学术问题本身之前,这就很容易陷入到我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一个现象:由于胸襟狭隘(包括心理不够健康、功利心过重)所导致的胸襟愚蠢从而损害学术创造力的现象(参见“愚蠢的三种类型:智力愚蠢、胸襟愚蠢和方法论愚蠢”)。虽然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朝闻道夕可死(也包括闻过则喜),但这类说法的要求太高了,层次太高了,只会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发生这种心理反应,绝大多数时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闻道而喜、喜悦于智慧本身的魅力、喜悦于对知识本身的道理内涵的感知就已经是很好的大脑学习奖赏机制、大脑思维奖赏机制和很健康的心理胸襟了。
最后一个简要总结是:在学术思考和学术探讨中,健康的思维心理机制不仅对于学术氛围的健康与否很重要,对当事人自己的思维的效率的提高乃至学术造诣的提高也同样极为重要和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愿与读者们共勉。
相关链接:
简论定量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思路-兼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重要性;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34816&do=blog&id=128143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19783&do=blog&id=128134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3920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