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cheng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cheng2016

博文

博士毕业后: 选择“双非”高校同样值得点赞! 精选

已有 12290 次阅读 2019-8-2 15: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上一篇博客《毕业后的选择:“双一流”的博士后还是“双非”的编制内》从点击率、转载量和留言评论的数量来看,关注的人很多,而且不赞同我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有点意料之外。 

有个同事直接问我:选择了博士后,选择了“3+3”的流动编制,最后没有入编怎么办? 

武汉大学第一个3年聘期只有寥寥几个人入编,可以猜想第二个3年聘期以后十有八九还会有人不能升为副高,获得编制。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 6年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努力最终没有获得认可,要去重新找工作,内心得是多么的落魄和沮丧。博士毕业后10左右的时光是多么的宝贵,能有几个6年让我们来冒险?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6年后,年龄不占优势了,能找个啥样的新工作,存在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禁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句子:“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这里我想解释一句:我上一篇博客的核心观点是给年轻博士们鼓劲,鼓励大家年轻的时候要选择奋斗!博士刚刚毕业,30岁后的十来年的时间是一个人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时光,努力成长,让它的价值最大化!而且现在很多利好的博士后政策,比如人社部的博新计划(2年时间有60万资助,且其中40万是生活费),中科院的特别研究助理,大幅度提高了博士后的待遇,出国做博士后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博士毕业后到底是选择名气大的高校的临时工,还是一般高校的直接入编,是个因人而异的复杂问题。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我的博文只是个参考,仅适用于少部分博士毕业生。具体到每个人,到底怎么选择,一定得慎重。

我还有没分享的其他故事。我有非常优秀的朋友(不止一个)选择了双一流的博士后,最后还真就是无奈走人了。朋友在做博士后几年的时间里内心压力极大,一年一年很努力,但就是拿不到基金,发不出文章……压力让整个人都对学术职业生涯失去了信心。老婆孩子还得养,生活的压力更是难以想象。也有朋友拿到了国家基金,教育部基金,文章也发出来了,仍然没有留下。可能就像网友评论说的:有名额限制,20个人都有基金文章,都很优秀,但学校就给10个副高的名额,肯定得有人走。总之,非升即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名气越大的高校,不确定性可能越大。挑战自我,勇于冒险,值得鼓励和肯定,但具体到每个人而言,一定得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平均而言,“双一流”的平台确实是拥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大科学家的团队,获得更多的资助,但不一定就能做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有网友说的非常好: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后,在兴趣和热情的驱动下,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科研这才是真正的科研,才最有可能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大团队竞争压力大,要完成团队的任务,必须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这其实本身就违背科学规律,并不好玩吧?前段时间《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调查统计性的论文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就验证了这一点。文章的结论就是:大型科研团队更多地在比较成熟的前沿领域做后续的成长性的工作,而独立科学家或者小团队往往更专注于还不太成熟的前沿领域和真正的颠覆性创新。

上述结论表明:一般平台,或者小团队的灵活性是大团队要羡慕的。选择一般高校,只要自己一直在努力奔跑,学术依然可以做得很好,甚至取得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同样能获得大家的致敬和点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92176.html

上一篇:ESI的价值,你get到了吗?
下一篇:SCI、ESI错了吗
收藏 IP: 183.95.236.*| 热度|

15 黄仁勇 宁利中 李毅伟 郑永军 王从彦 郭新磊 韩玉芬 刘立 李光来 杨顺华 黄永义 马军 彭真明 梅卫平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