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on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London

博文

过去三年,国内抗体行业都发生了什么? 精选

已有 19100 次阅读 2016-11-17 10:5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抗体, 抗体验证, 抗体市场, 生物企业, 海外扩张

2014年是全球科研抗体行业的分水岭,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不论是网站流量还是订单数据量,除了少数巨头公司有增长以外,相当多的抗体公司自2014年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问题的起因,但不少企业都是无果而归。

根据ScienceLondon技术团队对Biocompare, Antibody Resrouceh和CiteAb三家生物广告平台流量数据的监测:自2016年5月起至10月,Biocompare的网站流量下滑了16.89%, Antibody Resrouce流量下滑了35.74%, 而CiteAb略涨0.83%。这三家公司的网站流量跟2015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这三家平台在中国区的流量都出现了几乎断崖式的下滑,在金九银十的抗体销售旺季却有逼近60%的流量流失殆尽。

本文将通过对几家中国抗体公司的发展轨迹和行业全局进行深度剖析,告诉你过去三年中国抗体行业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第一阶段:渠道为王

在2014年之前,抗体销售是渠道为王的时代。虽然近些年中国互联网和电商迅速崛起,但是中国科研抗体市场依然高度依赖传统经销商渠道和地面推广。和国外市场早已普遍B2C网站直销相比,国内本土抗体公司还鲜有自建电商网站。06至09年,抗体巨头Abcam曾试水在中国市场做直销,也是一败涂地。

近些年,中国抗体玩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最广泛的全国经销商渠道,走出了跟国外市场完全不同的模式。

为什么危机会在2014年爆发,其实很多问题由来已久。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资本刺激的影响下,新晋抗体玩家近年来快速大量增加,科研市场的存量很快被消耗殆尽,而增量又不可能快速产生。毕竟科研抗体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经销商渠道的高度重叠恐怕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土抗体品牌经历了价格混战,贴牌泛滥,假货横行等等一系列最糟糕的事情。可以说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巨头们通过品牌优势抢夺先机,牢牢坐稳了中国市场。目前的中国市场可以用巨头品牌“赢家通吃”来形容。

为了摆脱逐渐压缩的国内市场生存空间,不少中国本土公司很早就开始通过布局海外和兼并扩张来另辟生路。

以下是7家国内抗体公司的相关案例:

1.Origene(www.origene.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1996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65 万美元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7项

融资情况:

2010年 B轮: 1600万美元

2012年 PE: 1500万美元

2013年 C轮: 2130万美元

2014年 风投: 20万美金

2015年 风投: 1705万美金

收购兼并情况:

2015年: Acris Antibodies, 金额未知

2014年: Biocheck 2014, 金额未知

2013年: SDIX, 1600万美元

2. Proteintech (www.ptglab.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0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17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3. Abclonal (www.abclonal.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3年,更名3次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身: 上海英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3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4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2016年: NeoScientific, 金额未知

4. Sino Biological (www.sinobiological.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4385.1362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28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5. Abgent (www.abgent.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0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百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32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2011年被无锡药明康德全资收购

6. Cusabio (www.cusabio.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5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2000万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63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未知

7. Bioss (www.biossusa.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0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2000万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9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未知



(排名不分先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工商局/海外机构公开注册信息)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不少有远见和实力的国内抗体公司很早就已经把销售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海外。相对于国内复杂的竞争环境,海外相对健康和优质的抗体市场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阶段:服务为王

中国抗体公司在经历了多年弱品牌强渠道的残酷竞争阶段,2015年中国抗体市场的关键词是服务为王。由于国内市场移动互联网,O2O等新兴概念的兴起,国内科研用户更注重服务体验和品牌。因此不少本土抗体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和范围,不少公司的销售人员是随叫随到,送货上门。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也是喧嚣呈上。但是即使如此,本土抗体品牌依然很难撼动跟Abcam、CST等巨头的市场地位(详见: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在抗体行业出现大量严重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不少抗体公司开始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这恐怕也是不少抗体公司远走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通过海外市场建立口碑,重塑品牌然后再杀回国内市场。但2015年的服务为王恐怕只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各家公司虽然尝试了很多新鲜方法去获取订单和留住客户,但这样的模式无法成为抗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市场OEM盛行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厂商的产品目录中会出现雷同产品和数据。抗体公司在目前在高强度的竞争形势下很难通过掌握优质货源来提高品牌溢价,毕竟通过B端OEM模式销售抗体远比争夺C端客户订单来的容易的多。因为厂商很难抛弃OEM这个easy money模式,所以靠技术或者产品取胜的理论就不存在了。而在上文提到的比拼服务更是人力密集型的模式,成本高昂恐怕会让相当一部分抗体公司最后无利可图,因此也并非长久之计(详见:Proteintech创始人:抗体市场急需透明度)。


第三阶段:数据为王

2016年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抗体验证。在Abcam、Thermo Fisher等巨头的推动下,这个兴起于多年前的概念再次火爆。各大抗体公司的网站推广和营销宣传里都出现了抗体验证和免费试用装等关键词。但是这样的模式能否持续,目前尚待考证(详见:【重磅】Nature: 抗体评分系统或将诞生,行业风暴一触即发

毕竟不论是抗体验证本身还是通过向终端客户发放免费试用装收集数据的模式都是高风险投入。一旦前期投入无法获取相对应回报,那么抗体本身必将陷入财务泥潭。其实类似于发放免费试用装的模式的核心关键是在于“收”而不是“发”,厂商们可以自己体会这句话。

从Biocompare, Antibody Resrouceh和CiteAb三家生物广告平台流量数据可以从侧面看出,用户搜索产品的习惯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早期由于网络不发达,因此垂直型产品搜索网站是用户寻找产品的最佳选择。但是现在寻找抗体产品已经是一件so easy的事情,而如何从茫茫产品信息中甄别优质抗体才是用户的痛点。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抗体销售员往往需要充当导购角色的重要原因,而导购这项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拥有多样化数据的产品。

多样化数据来源于用户和公司本身两部分。也就是说,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谁能够建立一套高效的系统源源不断从用户那收集检测数据和服务体验报告,并且自身能够大量生产抗体验证数据的公司将会是最后的赢家,而至于货源在未来可能就不再重要了。原因很简单,不论三星苹果还是小米锤子,在全球化和社会分工协作的高速发展下,都是通过全球采购和组装完成的自家产品。这一点在上,这件事此时此刻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发生(详见:【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总结

  1. 国内本土市场过于拥挤,新晋玩家的加入和行业本身的乱象让布局海外变成不得不行动之事。

  2.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缺乏强势品牌,再新鲜的营销模式和服务项目也无法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

  3. 数据将是未来抗体公司的核心资产,产品不再是稀缺资源。只有掌握最多用户信息和产品数据的公司才能在未来竞争格局夺得一席之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60644-1015255.html

上一篇:【TED视频】生物学与商业:向免疫系统学习,打造一家百年企业
下一篇:【下篇】谁是2016年生物科研市场的赢家?
收藏 IP: 58.33.93.*| 热度|

2 黄永义 张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