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守地说,生命科学中里程碑式的成就除了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遗传学,就是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学说。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与他的合作伙伴克里克一起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他们刚刚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学说。同时,这两位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的一个叫鹰(The Eagle)的酒吧里宣布了这个让举世震惊的成果。他们的这篇仅仅一页纸的学术论文完美地揭示了生命的实质,揭开了遗传学乃至人类历史的神秘的面纱,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沃森和克里克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这篇论文也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研究领域,以描述性为主的传统生物学逐步被现定量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替代。人们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DNA上以及各种生物大分子包括RNA和蛋白质上。70年代,英国科学家桑格(Fred Sanger)发明了解读DNA的化学方法(桑格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类第一次能够开始读到生命的奥秘,读到生命这本“天书”。桑格这一杰出的成就与重组DNA技术一起催生了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全新领域:生物工程。
由于DNA技术的飞速发展,到80年代初,人们以及不再满足于只阅读病毒和细菌的“天书”--病毒基因组。美国科学家联合发起了一个可以与登月计划和曼哈顿计划相媲美的巨大生物工程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期望通过阅读人类自身的遗传信息,了解并医治人类的各种疾患,了解人脑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了解人类的前世和未来。这个由沃森亲自启动的、持续13年的项目于1990年启动,2003年“正式”完成。这个由6个国家(包括中国)共同努力完成的项目彻底改变了生物学以及所有与生物学相关的领域,包括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也促成了现在耳熟能详的“精准医学”,让人类跨入“基因组时代”。
13年以前的2003年,即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那年,为了纪念沃森和克里克的里程碑式的成就50周年,同时庆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完成,以及DNA双螺旋结构学说带来的一切成就,在位于纽约市郊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Laboratory)召开了一个盛大的纪念性学术会议。会上,兴致所至,多才多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头人科林斯(Francis Collins)弹吉他引吭高歌,营造了一个完美的节日气氛。之后,他邀请所有与会人员在吉他上签字,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学术会议,并参与了这次庆祝活动,也在上面签下了我的名字。这把吉他后来被称为“基因组”吉他(The Genome Guitar)。它是生命的吉他。
“基因组吉他”
“基因组吉他”
科林斯(Francis Collins)
“鹰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