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记西双版纳野菜展:我们今天谈野菜的意义 精选

已有 11051 次阅读 2017-12-11 15: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野菜、《救荒本草》



猫尾木:花朵可食,版纳著名的食花植物之一

野菜的起源

中国人和野菜的亲近,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相比的。 《诗经》的第一篇就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这个荇菜现在依然是个野菜。曾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43篇25种,采摘野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久远的中国农耕文明之初,蔬菜也就是野菜。事实上,野菜是一个相对于人工种植驯化后的蔬菜而言的概念,有些曾经的山间的杂草,被逐步驯化之后便成了今天的蔬菜。即便到了今天,吃野菜在中国人看来依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在古代,中国人吃野菜不仅是充饥,也可以是迎接春天来临的节日,还可以是“简朴与清廉”的精神。明代成书的著名修身养性之书《菜根谭》中说:“咬得菜根,然后百事可做。”,吃最简朴的菜根,照样不失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吃野菜的一种境界。


朱橚所著的《救荒本草》是世界上第一本野菜学专著

野菜学的诞生

在中国,挖野菜吃野菜的历史,可谓纷繁复杂,因地而异,但真正把野菜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明朝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su)要数第一人。他身为皇宫贵胄,却心系百姓,担心饥荒之年老百姓没吃的。因此主持编撰了独具一格的野菜专著《救荒本草》。

身为皇子,朱橚深陷各种争斗之中,曾经两次被贬流放云南,深知民生之艰难。他最后回到开封,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植物园,引种收集,观察各种野菜,记录制作方法,告诉老百姓如何利用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充饥保命。他的著作不仅文字简练,而且专门找画师绘制了插图,即便从今天植物科学的角度看,都是一部相当牛皮的著作,可谓前无古人,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救荒本草》图文并茂,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开创了民族植物学著述的新天地和新水平,可以说是现代植物图谱的滥觞。

《救荒本草》全书两卷,共收录食用植物414种,其中来源历代本草旧有者138种,新增276种,新增部分约占总数的近2/3。书分为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菜部,46种。详细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名称、出产环境、形态、性味、加工烹调方法。

在《救荒本草》的序中,奉议大夫这样评价朱橚的这本书:  “植物之生于天地间,莫不各有所用。苟不见诸载籍,虽老农老圃亦不能尽识,而可烹可芼者,皆躏籍于牛羊鹿豕而已。自神农氏品尝草木,辨其寒温甘苦之性,作为医药,以济人之夭札,后世赖以延生。而本草书中所载,多伐病之物,而于可茹以充腹者,则未之及也。” 意思说,野菜这种东西一般都是猪吃狗咬的荒草,朱橚作为王子心系百姓,发现几千年来没人整理过野菜,因此主持撰写了这本书。的确,从植物学的历史来评价,《救荒本草》可以说是中国乃至历史上的第一本野菜学专著。

勐仑周边傣寨中各种各样的茄子


傣族房屋周边种植的野菜:红瓜

吃野菜潮流

说来奇怪,自1403年朱橚创作《救荒本草》之后,六百多年间,中国的野菜学专著似乎停滞了下来,没啥太大的进展。直到21世纪,随着中国人生活逐渐改善,野菜才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住在钢筋混泥土房中,吃惯了大鱼大肉,血压和血脂双高的人,开始怀念山间野菜。吃野菜不再是苦日子的代言,而是时尚与养生的代名词之一。挖野菜、吃野菜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在现代高速流通的社会文化和物流体系下,很多新的野菜菜品被各位大厨开发出来,逐渐成了高大上的餐饮美食。

然而,野菜贵在一个“野”字。野生蔬菜自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方能为其提供生长空间。近几十年,疯狂的生态破坏,导致很多野菜失去了生存空间,数量大大减少。即便在西双版纳这种祖国最偏远的地区,同样受到环境破坏和市场化的激烈冲击。调查显示,西双版纳有 300多种野菜,但无论从数量还是当地傣族、哈尼族的使用频率来说,野菜都在迅速减少,有的靠近城镇的寨子日常饮食中几乎很少有野菜了。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民间戏称“绿色的都是菜”。的确,西双版纳的野菜数量非常多,很多在植物学家看来都不能吃的野菜,当地人照样吃的很开心。依托多年的滇南野菜研究,我们还建立了野菜园(滇南野生食用蔬菜园)。在园中,收集有大约400多种野生蔬菜资源。虽然园区景观还不咋滴,但植物还是有,若对野菜有点兴趣,还是很值得看一眼的。


滴水芋:一种处于半驯化状态的野菜。有的植株有毒,有的无毒,外来人员很难区分

西双版纳或滇南地区可谓是野菜的天然乐园。随便找一个早市,都可以颠覆你对蔬菜的理解。比如勐仑菜市场,就是其中很经典的案例之一。通常遇到国际同行大牛植物学家,我们都会安排逛菜市场。勐仑菜市场不仅拥有中国人最熟悉的热闹非凡(也有“脏乱差”),汉、傣、哈尼、基诺多民族相互贸易,交换货物,而且具有最丰富多样的食物采自周边的热带雨林。因季节而变化,因民族而不同,野姜、香芋、芭蕉心、象耳朵叶、酸扁果、臭菜等等,形形色色,稀奇古怪,令人不可思议。当地人自动摆摊形成的早市,通常按最传统的方法兜售,一把、一袋或一堆多少钱这个样子,新鲜且便宜。即便在西双版纳这种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野菜也备受青睐,早晨若是去晚了,就已被抢购一空。不少当地人对食材的选择都异常挑剔,要新鲜的野菜、且不打药不施肥的才肯吃。让我们这些喜欢吃番茄、白菜和萝卜的“外地人”实在汗颜无比。


野菜危机:靠近城镇的傣寨,野菜越来越少。

在傣族寨子里,傣族同样喜欢吃野菜,他们不仅采摘而且将野菜驯化种植在房屋四周。野茄、香茅草、臭菜、红瓜(嫩尖)、苦藤、海床(千张纸)、滴水芋、小米辣、酸叶胶藤、硬叶榕等等,无处不在。更有甚者,在曼梭醒的一个哥们家里,一共种植了近50多种野菜。在傣族寨子里,茄子的种类随便统计一下,就超过了十几种,数目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一些曾经完全是野生的植物,正在逐步驯化,逐渐成为别具一格的新式菜肴。很显然,在西双版纳,吃野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时尚潮流。虽然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野菜的利用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相信“吃野菜”以后肯定会越来越流行,会被重新重视起来,在更多人群中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志。

云南省第三届小吃节上,版纳植物园组织的野菜展览

毛叶轮环藤:版纳最神奇的植物之一,叶子揉碎过滤之后,即可凝固成“凉粉”状,形成著名的傣味“傣族凉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1089163.html

上一篇:四种性别的“小麻雀”:性染色体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下一篇:中国图腾动物“绿孔雀”的消亡史
收藏 IP: 210.72.92.*| 热度|

29 周忠浩 周浙昆 鲍海飞 杨正瓴 鲍鹏 李兴康 赵永新 王恪铭 朱晓刚 周洲 查宏光 张晓良 武夷山 张珑 张南希 李颖业 廖志勇 黄永义 朱欢 张勇 李学宽 刘建彬 高建国 康建 侯沉 冯利霞 李莉 王从彦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