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7月31日那天在湖边遇到一个人独坐的韩毓海老师,要了他亲笔签名的新书《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到今天读完全书,不能平静的不是在湖边独坐的韩老师,而是绕湖边暴走的我:
“老韩,重读毛泽东看完了,特别致谢,不一样的写法,深刻的分析与翔实的资料,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持久战那一篇,中日文化和历史的剖析,与送刀的日本将领一样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次致敬。”
拿到书的时候没有奢望,只因为是毛爷爷的粉丝(不喜勿喷),尽管从来没有见过毛爷爷(也没有去纪念堂瞻仰过遗容),可是多年来很喜欢看毛爷爷的传记、诗词和书法,每每被他宏大的气场和豪迈的情怀所感动,希望能够看跟他有关的一切,这是发自内心的朴素感情,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因为俺既不是党员也不是领导,平素与跟风拍马屁无关,成为毛爷爷的粉丝,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伟人气质和他建立新中国的非凡经历。尽管作为“毛爷爷粉丝”还被很多人嘲笑过,跟爸爸以及父辈们发生很多次激烈的争论,但是我一直是毛爷爷不折不扣的忠实粉丝。所以,我要了老韩的这本新书,暑假期间利用闲暇的时间开始翻看,没想到,这一次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读书经历,它让我不仅仅是掩卷深思,而是掩卷难眠……
这本书写的很与众不同,重读毛泽东,不是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也不是上穷史料、下揭民间的故事汇,它不是一本名人语录的分析,也不是一本英雄事迹罗列,它是韩毓海老师本人把伟人的成长和发展历史放到整个历史的长河之中、上联系五千年历史、外联系世界大格局的一次全面深刻的重新解读,既有史料的坚实支撑,又有文献的旁征博引,还有纵横联系和国内外对比分析的深刻思考,有很多篇章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譬如:
在第三章从“兄弟”到“同志”,是关于毛爷爷当年离开湖南长沙到北京大学做图书馆管理员前后,如何从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无政府主义者,成长为替劳动者谋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的,关于马列传道中国的导师,李大钊,1919年11月27日在中央公园的演讲“庶民的胜利”以及《新青年》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详细解读,让读者醍醐灌顶一般地感受到:这一百多年前的先贤们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是站到了怎样的高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解读才有机会把它变成一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努力的精神,它不是教条也不是空谈,而李大钊的办公室就在毛泽东这个管理员的隔壁,才有这样的机会引导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青年人走上为人民谋解放的道路!自从读了这个段落,每天跑步到李大钊先生雕像前就成了我固定的打卡路线。
还有第十三章,倚天抽宝剑,《论持久战》的宏涛大略,这是在抗战初期“亡国论”盛行的时候,1938年5月毛泽东把自己关在窑洞里九天九夜写成的,以无规则的超常规战争对抗常规战争,以人民战争对抗国家战争,以大地法对抗国际法,这不仅仅是我们抗战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让世界上劲敌折服的战略制胜—中国抵抗。这里提到了日本的著名战略家远藤三郎(前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前日本陆军航空兵司令官),他战后在监狱里读到了《论持久战》,“觉悟在一夜之间”,日本战败不是自己的战略不够清晰、指挥官头脑发热,而是没有毛泽东这样的战略思想家!因为毛泽东明确知道中日两国的战略和问题,日本的优势在于军事、现代化工程和国力,而劣势在于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后面这三点也正是中国可以发挥的强势:中国的5000年文明是藐视强权、不断自我更新的“回心型”,而日本则是“转向型”(竹内好《近代的超客》),近代化以来,日本面对西方强权没有抵抗就放弃自我,转向西方,全盘西化;而中国却在抵抗,开始了自我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内发性的、革命式的近代化道路,这就是两个文明的不同精神底蕴,如鲁迅先生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则抽刃向更弱者”。
……
所以,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很多很多章节都再三研读,反反复复,今天,终于算是读完,掩卷这一刻,忍不住想去重读毛选和马列,很多东西没有系统看是不得核心要领的,道听途说和片段语录都不解其中真味,如同今天我们一提这些名词就开始僵化我们的思想一样,其实是被很多教条主义者误导了,如果有更多像韩毓海这样的学者,用心去写这样深刻有思想有观点的好书,我们就能对历史多一些全面的了解,对我们的文化多一份自信。
重读毛泽东,全面认识我心中的红太阳,谢谢老韩,期待更多好书。
想念青春,想念红星照耀中国的日子
想念斗志,想念他长征时枯瘦的面容
想念真理,想念雄关漫道真如铁
想念他忧思如海的目光
想念他浪遏飞舟的豪迈
想念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