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记者问之二:科学民主氛围的建设
二、你的博文也让我想起2007年周光召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的话。他曾抱怨说,与他们做原子弹研究的时代相比,现在中国科学界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二是“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越来越少了”,“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你觉得为什么改革开放时代,科技界反而不如毛泽东时代民主了?也许那时候,“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都被打倒了,没有院士能把持科研,是不是?
A:先说第一个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的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重大教学事故折射的问题”,是反映上学期由于我安排错课表的时间,开学第一周的课没有上却无一人反映的问题,不是我故意发挥,而这就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我们社会的真实现状:从小到大的教育,不仅仅是没有教会人敢对“权威”说“不”、而是教人根本就不去想“权威思路”以外的事!这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不良倾向,而是整个社会的现状,只是在科学和教育界更有显示度更高一些,不管是学术研讨还是其他会议,只要有领导在就不会有其他声音,尽管大家私下里骂得一塌糊涂,但是到现场还是赞歌高唱,你说这是谁的错?!可以说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错、都应该一定的负责,不仅仅是权威的霸道,更有一般百姓的怯懦和卑微,其实堂堂正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什么不做呢?!
我不赞同周先生说的原子弹时代学术界的“民主氛围”远胜于现在的说法,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学术界,他所说的民主氛围只是局限在两弹一星或者现在会加上青蒿素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这样的极个别有中央领导特批的持有“尚方宝剑”的科研团队里,解决核心问题的压力是整个团队的使命,任何团队领导都承担不起解决不了核心问题的责任,所以可以民主地讨论而且无所顾忌地争论,因为这是大家的共同命运!而在此小环境之外可以说是一片荒漠:科研人员不是在牛棚里就是在田野里劳动改造,既没有科学研究也无从谈起民主。
今天,社会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是鲜活和多彩的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范围和影响已经远远大于那个特殊时期,是一个涉及到很多人的一个大群体,因此今天的学术界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超净间”,科学工作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是从事着科研工作的普通人,因此各种社会上的现状也都在这里显露无疑,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很多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也就出现了“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一位老院士就跟我抱怨说:“我也很烦恼啊,开会的时候像在海绵里一样,都被阿谀奉承包围了,连个讨论问题的人都没有!”这怨谁?!正常情况下能够实现民主氛围的保证是:无私、客观、诚信、尊重,可是在当下的社会里(不仅仅是学术界,也不局限于领导和权威阶层),有几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这就接上了您的第二个问题:“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越来越少了, 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为什么?前不久发生的“北大-清华诺奖级成果抢发”事件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吗?在一个从上到下无法做到“无私、客观、诚信、尊重”的社会里,个人之间的信任也就无从谈起,表面的和谐容易做到,涉及到实质的协作交流很难实现,这不是院士或者学阀把持科研的问题,这也不是权威人品的问题,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受害者,只是受害的程度和档次不一样而已。
因此,建设学术界的民主氛围建设,和这个社会的“无私、客观、诚信、尊重”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任重道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稳步向前,价值体系的建设脚步也会加快,毕竟我们拥有5000年的文明,很多美好的基因都潜伏着,只是要等到心态平稳以后才能够显露出来,现在还是太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