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旁观节神采访:今天你自信了吗?
十一假日,一大早开车去了河北的草原天路,没想到张北那边头天晚上下了雪,上山的路真的成了天路,结了薄冰,车打滑直往下出溜,路上堵成了一团,好在俺的车是四驱的宽胎,在一番折腾之下,终于成功突围,成了天路上极少的观光车,也顺带让俺家的两位摄影师好好地发挥了水平,带回来不错的片子,急急慌慌地在微信上与大家分享,为了表示自己确实是在草原天路拍的,就专门贴了其中有天路路牌的一张:
没想到被一位远在英国剑桥的同学问:为啥公路编号牌的样式是学美国的呀?
回答:是国人不自信的表现呗!不禁想起去年在剑桥访问的时候,深深被这个具有800年历史的大学城吸引,它拥有着无数的历史与荣光,徜徉其中,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故事,用自己具有影响力的事情用来命名都用不完,怎么还会拿别人的来说事呢?自然不会,也是这位同学发此问的缘由吧:自信,像基因一样是渗透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不经意间就展现出来了。
昨天写创新博文的时候,又联想到此事和各种现状:我们每逢节假日出国旅游购物的狂欢,我们每逢诺奖发布季节全民旁观的劲儿头,我们热衷于搞各种国际庆典的大场面和噱头,以及我们常常在谈论教育、文明、住房、开车甚至是饮食等话题时都不自觉地拿国外(特别是美国)做参照物的习惯,就像这路牌一样,它其实无意之中折射出了我们的不自信,我们还不能坦然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没有自信到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参照系,一方面从物质上自我陶醉一下,一方面从精神上再自我打击一下,从中找到平衡,很奇怪是吧?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就是这样做的?
记得有一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访问,这是一个德国南部的小城,很宁静,很有历史,大学也办得很好,特别是我所在的MEMS专业,这些年也是欧洲的重镇,聚集了一批很优秀的学者,很成气候,其中有一位教授跟我是很不错的朋友(在国际会议上不打不成交的那种),是个在瑞士长大、在德国生活和工作的奥地利人,约了另外两个教授晚上一起吃饭喝葡萄酒,选了一家很地道的当地餐厅,大家聊得兴致很高,不知道为什么就说到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事,他很是奇怪:你们中国人怎么啥都拿美国说事?自己不挺好的嘛!一时愕然,是呀,自己不挺好的嘛!按照他们弗莱堡人的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弗莱堡的,一种是希望住在弗莱堡的!这自信深入骨髓,你说它会处处跟人比较去找自信吗?所以他们能够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科研和生活,像这位教授一样:每天早上早早坐火车来,在车站附近的咖啡厅里喝着咖啡看完新闻,走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黑森林的家里做菜享受一家人的快乐时光……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瑞士的,一个外国人神秘兮兮地到某家瑞士银行,跟银行的工作人员说:“请把其他顾客请出去,我有重要业务要办。”那位店员很客气,把他带到客户室:“您要办啥业务?”外国人紧张兮兮地说:“我要存两百万美元现金!”瑞士店员笑了:“先生,您不用避嫌,在瑞士穷不丢人!”
哈哈,这事很有意思吧,仔细想想它都事关自信,一个人的自信不是用名牌和金钱可以买来的,一个民族的自信也不是靠一两个诺奖就可以装点起来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很多代人的努力、不同阶层的共同进步,让大多数人能够安居乐业,让自信在大多数人的血液里自然而然地流淌,这才是真的自信、真正的崛起,也只有有了这样的自信,我们才不会大肆渲染某一次获奖或者某一次失意,才不会去过度解读某一次偏见或者礼遇,才不会一方面说着歧视别人的话一方面又被担心被别人歧视!也只有有了这样的自信,才会让我们即使对那些恶意的谩骂和无礼也有一笑了之的大度和潇洒,才会让我们心平气和而且理智地面对过去的伤痛和失败,才会让我们头脑清醒地认识自己今天的成就和问题而不盲目地比较和自负!
今天就要开始新一轮疯狂的诺奖旁观节了,我真希望媒体能够借机搞一次采访:今天你自信了吗?这应该是个很好的提醒。
【后记】没想到早上的博文竟然无意中一语道破天机,10月5日下午5:30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真的回答了这个神问:当然自信啦!祝贺屠先生,感谢饶毅老师,是他长期为以屠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有突出贡献但是在国内没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奔走呼号,其贡献和影响也同样值得大力表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