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著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任全娥 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作者电子信箱:renqe@cass.org.cn ; renquane@yahoo.com.cn
内容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问题不仅是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才评价、科研项目评价等的核心和基础,还涉及到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其他相关制度。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缺乏自身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自然科学及国外的一些评价方法被简单地运用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以致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与社会问题。针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特点,构建出符合国情及科研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从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上解决认识与措施不足所引起的困扰,显得日益迫切。
本书采用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文献计量等方法,对国内外人文社科评价理论与实践做了系统研究,并以情报学、文献计量学、信息哲学及价值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出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体系框架,包括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在此框架下设计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学术著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书将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补充、质量评价与价值评价相区别,全方位多视角探讨了人文社科成果评价问题,既可作为文献计量学、科学学、科研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及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为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才评价、科研项目评价等评价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第一章)。这部分从实践做法、理论研究以及评价现状等多个角度,对我国与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问题做了归纳与梳理,然后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政治历史环境、社会现实环境、学术环境、评价标准与具体实践、评价理论与探讨重点各个层面,与发达国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做法,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与启示。
第二部分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首先,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评价进行比较与借鉴。其次,论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包括价值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标准与科学性评价标准及其间关系。再次,从信息哲学的信息中介说和信息构建说的角度为成果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成果评价程序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论思想,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程序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控制反馈性原则与优化原则。
从价值标准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对其所产生影响的评判、研究成本的测度及总价值的评估;哲学价值论为研究成果评价提供不同的评价视角与评价主体,学术共同体更关注成果的学术价值,政府与社会则更关注成果的社会价值;经济学价值论为成果评价提供了“价值最大化”原理与“价值工程”思想,当一项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质量水平相当时,其研究经费投入越少则价值含量越大。从创新标准来看,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实质,而情报学可以为成果创新性的判断做出更大贡献;文献计量学中的 “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充分解释了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引文分析方法可以评价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从情报检索可以实现论文内容的新颖性检索与文献查新服务。从科学性标准来看,科学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研究方法而得到的系统知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以系统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及认识规律,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规范是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从研究成果的价值、创新与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创新始于科学终于价值,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创新性。
作为信息中介与评价参照客体,成果定量评价的间接客观指标对宏观统计意义上的成果评价更为有效,而文科成果是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的个性化思考结晶。更多的内省性与个性化因素,使文科成果的生产者不情愿将自己的心智劳动结晶以评价参照客体的形式参与竞争性评价,而是追求更为个性化、人性化的对原汁原味研究成果本身的评论。这一点决定了文科成果评价对定性评价方法的天然依赖性,它与定量评价优势互补的环节必不可少。从信息构建的角度,评价过程则是评价主体在思维中对评价客体信息的重组,所以必须解决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主观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问题:不以单一评价主体的结论作为成果质量的结论性评价结果;为专家的主观评判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数据;尊重每一位评价专家的评价标准与鉴定意见,求得评价的暂时一致性。
第三部分共包括四章内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构建(第三章)、论文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第四章)、研究报告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第五章)、著作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第六章)。
第三章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全书的主要部分,也是后面三章内容进一步展开的基础。该部分在文献调研、专家调研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界定并分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设计出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与分值合成模型,并提出了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的设计优化思路。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讨论了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与学术著作的产生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构建出系列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的评价体系包括间接指标评价、专家定性评价与综合评价,以及评价信息源与获取渠道;研究报告评价主要采用专家定性评价方法,分别设计出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文科学研究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一类成果评价指标构成与权重分配做了说明与解释。
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这部分归纳了全书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社会科学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