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基尘埃落定,有人欢喜有人忧。很多人说国家自然基金是中国最彰显学术水平的基金了,其它的所谓“计划”“项目”都与人脉关系太大。与面上项目相比,青基肯定更是“水平”与“水平”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是青椒,根都没扎深呢,何谈人脉(个别大牛的学生除外)!水平高不高暂且不说,就这个约20%的资助率而言,青年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生存空间真是太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青年人,特别是没有高级职称的青年人能够申请的基金实在太少了。一般来说每个省都会有省基,青年人可以申请,但是资助力度和公平度远远不够。青年人要想科研生命延续,只有这华山一条道。所以很多人呼吁国家加大对青基的资助力度,这个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想说的是仅靠国家的资助只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各高校各单位自己应该注重青年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应该加大对青年的资助力度,而不是一年几千块钱打发人的态度。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没有钱,钱都要国家给。真的是这样吗?看看全国的高校为引进所谓的“高端人才”花费多大代价!200万引进一个半职的海归稀松平常,如果20万资助一个青年人,200万能资助10个人全职研究三年,难道作出的成果会比海归差吗?我看不见得。最近看中央电视台的“世界著名大学”,讲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回忆20年前向学校(请注意是“学校”)申请科研经费时,他申请20万瑞士法郎,主管的副校长说这么好的项目我给你40万。所以即使他后来得了诺贝尔奖也很感激母校,美国多所著名高校聘请他,他都不为所动。虽然这只是个个案,但是至少表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注重培养年轻人的态度。相比而言,国内似乎有牛逼就走人的势头,其实想想也很容易理解:我年轻时最需要资助最需要学校关怀时没人理我,等我从青基开始打拼,从国家(请注意是“国家”)拿到钱,慢慢做大做强时,有人出重金聘我(即使没有重金,长期积累的对学校的失望情绪也会迫使人离开),我能不动心吗,母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吗?我凭什么为你死心塌地呢?没错,我是从你这个平台上申请到的,你的机构也在为我服务,但是我申请到的项目已经回报了你为我做的一切,我走的没有任何留恋。所以,高校或科研单位,拿出一部分或大部分资金培养新人,制造属于自己的新鲜血液才是发展之道,引进只能解燃眉之急。
许多高校校长会对青年人语重心长的说“青年人就应该有吃苦的精神,不要问学校能为你做什么而要想你能为学校做什么”。求你了,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或只吃国家的草,您认为可行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