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阿波罗13号: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历险记

已有 11611 次阅读 2017-11-29 09:1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3,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数字。

但在许多西方人看来,它似乎是洪水猛兽,象征着灾难的到来。


人们忌讳13日出游、13人同席就餐,13道菜更是不能接受了,甚至在西方电影院找不到13号位置...


看起来这个不成文的忌讳也同样发生在了1970年4月11日13时13分发射的阿波罗13号身上。


但它却也成了人类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失败”。



47年前,阿波罗13号飞船在登月中途遇上了氧气罐爆炸的险情。


它不仅使整整耗资4亿美元的登月计划瞬间泡汤,也瞬间让3名宇航员的生命岌岌可危。



但幸运的是,在与地面控制人员的冷静合作下,3名宇航员成功化解了缺电、缺水、二氧化碳中毒、低温、切断通讯等重重危机。


最终他们驾驶着一台严重被损坏的大空飞船成功返回了地球。


毫无疑问,人类从外太空的死神手里夺回了三条生命的奇迹,使它成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任务。


那是1970年的春天,阿波罗13号飞船正在飞往月球摩洛高原的旅程中。


此次负责登月任务的三个宇航员分别是:吉姆·洛威尔杰克·斯威格特弗莱德·海斯


作为美国第三次登月任务,一开始阿波罗13号从发射到运行都显得非常顺利。


而在发射第46小时,地面控制人员还打趣地抱怨道:“飞船的状况太好了,我们已经无聊到流泪了。


9小时后,3名宇航员还拿起简陋的设备进行直播,兴致勃勃地向地面上的人直播在太空中的生活。


刚开始顺利的直播厅


等直播结束时,其中一名宇航员吉姆·洛威尔还特地向大家道了声晚安。


一切都显得顺利!殊不知,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直播结束后,为了获得准确的气压读数,宇航员斯威格特按例开始搅动服务舱中的氧气罐。


突然,从飞船的尾部传来一阵巨大的爆炸声。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波罗13号》片段


地面控制人员突然一下子全慌了,全然不知飞船出了什么事。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听到斯威格特说了太空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 :“休斯顿,我们遇到了麻烦。”


紧接着,飞船的各个系统开始出现异常,告警灯闪亮起来,电力系统逐渐失灵。


3名宇航员焦灼地尝试着重新控制住飞船。地面控制人员从慌乱中惊醒,重新归位寻找爆炸的原因。



这时洛威尔不经意间朝窗外一瞥,居然看到飞船尾部正迅速飘着一些气状物质。

几秒之后,他才反应过来那是他们在太空中赖以生存的氧气


随后,地面控制人员才发现“阿波罗13号”服务舱的2号液氧箱发生了爆炸。


它摧毁了飞船里的生命支持系统、导航和电力系统,而且还在飞船的外壳上炸开了一个洞


阿波罗飞船


当时负责这次任务的飞船叫“奥德赛”,登月舱叫“宝瓶座”。


其中,飞船又由指令舱和服务舱组成。指令舱是宇航员用来控制飞船飞行所呆的地方。


位于尾部的服务舱则能产生飞船变轨所需的动力,同时为指令舱提供电力和氧气等供给。


阿波罗13号危机发生后紧张的工作人员


随着飘向太空里的氧气越来越多,地面控制人员清醒地意识到:“这回他们再也去不成月球了"。


况且即便是想办法让他们安全返回,也将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原来,飞船服务舱中的2号氧气罐不仅在毁坏自身的同时,也在摧毁着1号氧气罐。


飞船中的燃料电池


氧气的泄漏可不但威胁着宇航员地生存,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危机。


首当其冲的就是缺电


在那个年代,阿波罗飞船里供电主要来源是液氧与液氢在燃料电池中的反应

可想而知,当液氧供应不足时,燃料电池就无法继续工作。可在太空中缺电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飞船随时面临“关机”的威胁。


飞船内部的构造图


与此同时,燃料电池内化学反应产生的水也恰恰是宇航员饮水的来源,燃料电池停止工作后,飞船也将进入缺水的窘境。

此时,无疑是让他们越快赶回地球越好。


可当飞船正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若是要马上返回地球的话,就必须让服务舱中的发动机重新开机才能改变飞船的轨道。


然而,服务舱已经发生了爆炸,谁也不知道重启发动机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时的照片,在危急时刻,它是宇航员们的救生船


可眼看爆炸发生25分钟后 ,“阿波罗13号”指令舱内的氧气只能再供应15分钟了。此时,3名宇航员唯一生还的希望, 就是逃进“宝瓶座 ”登月舱。


原来登月舱在登陆月球的过程中要自主飞行。


登月舱中好在还拥有独立的供电、供氧设备,以及提供动力的发动机。


尽管登月舱的外壳薄得几乎一个拳头就可以砸开, 但它却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地面控制人员


尽管并没有启动登月舱来逃生的先例,但为了先保住性命,地面控制人员果断地让宇航员进入了登月舱。

随后,3名宇航员完全相信地面控制人员的指导,往登月舱的计算机中输入复杂的数字。


这一刻,哪怕是一个数字出错,他们都会在顷刻间死亡。


幸运地是,就在指令舱中的氧气含量只剩5分钟可用时,登月舱的功能终于被激活。


电影《阿波罗13号》中提出绕月飞行的片段


但接下来,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当时飞船已经很接近月球,所受到的月球引力很强。


此时如果他们迅速掉头,不仅将耗光所有的燃料,还可能被月球的引力拉住,从而坠毁在月球表面。


于是一个“绕过月球逃生”的方案被提了出来。也就是说让“阿波罗13号”飞船接着朝月球飞行,绕月球转一个大圈。



当绕过月球黑暗的另一面,再立即启动登月舱发动机,将飞船投掷进返回轨道。


这也是目前最安全的方法。但缺电又缺水的难题再次涌现,地面控制人员对此却毫无方法。


为了省电,宇航员们不得不关闭一些非必需的设备,让飞船直接进入了“超级省电模式”,甚至几次直接切断了通讯。


为了省水,他们也尽量避免喝水。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两小时后,飞船总算重新进入了原定轨道, 消失在月球的另一面 。


服务舱分离后航天员们拍摄的照片,可见爆炸对服务舱的毁坏程度


当“阿波罗13号”从月球的另一面重新露面时,地面控制人员再次陷入了一片沉默。


因为就算再怎么省,登月舱上的燃料也只够一次启动发动机。若是失败,宇航员也将永远不能返回地球。


他们冷静地计算着各种参数,确保万无一失。


好在总算是一次性成功了,飞船以每小时5400英里的速度飞离月球,驶向地球的方向。


电影《阿波罗13号》中寻找解决二氧化碳问题的片段


可没多久 ,他们又遇上了另一个致命的危险。


登月舱中的小型空气过滤器早已无法处理3名宇航员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他们随时面临中毒身亡的危险 。


尽管指令舱中储备了一些备用的二氧化碳的过滤器,但它因为型号不对,无法安装到登月舱中。


宇航员们临时拼装的二氧化碳过滤装置,工程师们将其戏称为“邮箱”


危难之际,地面人员想出的办法也颇具创造性。


他们指导宇航员们用飞船上能够找到的物资拼装上了两种不同形状的过滤装置,成功降低了登月舱的二氧化碳浓度


好不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眼看动力又不够了。3名宇航员只得关闭了加热器,让舱内温度降到摄氏4度左右的低温状态。


其中,海斯撑不住,开始发烧,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宇航员知道自己可能会死,他们甚至向地面控制中心留下了遗言 :“我们所有人都感谢你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但地面控制人眼可是抱着“一定要把他们接回家”的执念,即便是再大的障碍也要将它消灭。


终于,他们走到了这段艰苦返程的最后阶段。


耐心等待“奥德赛”回复的地面控制人员


4月17日10时43分,3名宇航员从“宝瓶座”重新回到“奥德赛”,进行登月舱分离的操作。


11时23分,登月舱“宝瓶座”与飞船分离,掉入地球的大气层烧毁。然后是载着他们三个的指令舱“奥德赛”进入大气层了。


而这期间宇航员的通讯一般会中断3分钟左右


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地面控制人员都屏住呼吸,全场更是一片可怕的寂静。


每个人都在想爆炸中受损的“奥德赛”能否再次承受高温,每个人都在牵挂着3名宇航员的性命。



在微弱的电流声中,地面控制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呼叫“奥德赛”。这极大地消耗着人们的耐心,也累积着所有人的恐惧。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传来发自“奥德赛”的声音。一片掌声和欢呼声瞬间响彻控制中心,庆贺属于他们的胜利时刻。



三名宇航员最终乘坐指令舱,降落在南太平洋中,被美国海军的搜救舰队打捞,平安返回了地球。


总算是结束了这场有惊无险的太空历险。可是造成事故的元凶究竟是谁呢?


经过漫长的调查他们才发现其实造成这次的事故原因是由许多细小的失误逐渐累加形成的。



平安回家的三位宇航员


比如说氧气罐的坠落,没有进行必要的氧气罐内部检查,液氧排空操作上的失误以及灾难性的高温烘烤等。


其中,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造成事故的2号氧气罐居然还是个二手产品。


它原本是安装在阿波罗10号上,却在安装过程中不慎被损坏。


之后,这个氧气罐被修复之后,又被安装到了阿波罗13号飞船上。



当发射前最后一次测试中,它的氧气始终无法彻底排空。于是,控制人员就将氧贮箱中的加热器电压由28伏提高到65伏。


但加热器上的热稳定开关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压仍然是28伏。


在工作后,靠近加热器的导线温度一度达到了1000华氏度,导线的绝缘层被破坏。


在太空中,这段导线也彻底地短路,点燃了绝缘层,造成了爆炸。



这一小小的失误无疑让宇航员最大的登月梦想触手可及,却又失之交臂。

但这些宇航员能够死里逃生又是极大地幸运。


而阿波罗13号的最终能够获救,最大的原因可以说是地面控制人员和宇航员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练习。


它也为之后的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甚至比一次成功的登月还更有意义和价值。



若不是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对他们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落实到处处细节的地步,并且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保持镇静,又怎够能化险为夷呢


对于任何事情来说,若是能用上“模拟,模拟,再模拟”以及“临危不惧”的思维决策。


那么即便再严重的危机事件,永远都可以找出某种形式的应急方案来。


*参考资料

Apollo 13.Wikipedia

徐新明. “阿波罗13号”死里逃生[J]. 科学时代,1997,(03):7-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87384.html

上一篇:他的前半生为兴国而科研,后半生一本“邢大本”名震学海
下一篇:无脊椎动物中的“叛徒”——章鱼的智商究竟有多逆天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2 郑斌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