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能源署(IEA)以日益全球化的视角,首次将OECD和非OECD能源平衡和统计报告归并为两个综合性全球能源数据报告《世界能源平衡》和《世界能源数据》,其将涵盖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详细数据,并于2016年8月底全面公布。
报告表明,2014年世界能源生产达到13 8亿吨油当量(百万吨石油当量),比2013提高1.5%。化石燃料占总量的81%,比2013年降低0.4%,尽管石油上升2.1%,煤炭上升0.8%,天然气上升0.6%。相比而言,可再生能源增长更快。例如,水力发电量增长了2.5%,占全球产量的2.4%,而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继续快速增长(分别为11%和35%),占全球能源生产的1%左右。2014年非化石能源、生物燃料和废物占世界能源生产的10.2%,核能略有增加,其份额为4.7%,如图3所示。
图3 全球能源产量年度变化
仅限于初级化石燃料,2015年全球生产数据显示,化石燃料生产增长明显放缓,仅比2014高出0.5%。虽然原油和天然气产量比在2014年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了(分别为 3%和1.6%),但与同一时期的煤炭生产相比下降了3.1%,原因是整体经济增长放缓。
报告还强调了在过去的40年中发生的区域能源需求的显著变化。如图4,在1971年,经合组织(包括日本和韩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包括中国)一起占了世界能源使用量的四分之三,经合组织的需求比亚洲大四倍。然而,尽管这些地区的总能源份额仍然保持在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但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合组织和亚洲已经不相上下,分别为38%和35%。
图4 全球各区域一次能源供给总量
如图5,经合组织在全球一次能源总供应量份额从1971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38%,反映了一个事实,自1971以来,亚洲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年度平均增长率超过了5%,除了生物质以外的燃料,其余均超过全球平均增加速度。
图5 亚洲区域一次能源供给量年度增长
消费者驱动这种能源需求的增加,该地区的最终消费量在过去四年间增加了五倍。煤仍然是消耗最多的燃料,在1971年和2014年(分别为29%和28%)几乎是相同的份额。然而其余燃料变化很大。石油的总最终消费量份额几乎增加了一倍(从15%增加到28%),而电力从3%上升到19%。接近七倍的增长,工业是亚洲迄今为止消耗最多的部分,2014年占该地区总最终消费量的42%,多数消耗的是煤炭燃料。
如图6,居民住宅紧随工业能源消费量,1971-2014年间增加了120%。传统的生物质仍然是家庭消耗的主要燃料,而电力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也在明显增加。交通运输部分能源消耗量增长12倍,并继续主要依靠石油。
图6 亚洲不同区域的最终能源消费量
全球范围内,在1971-2014年间总消费量增加一倍多。然而能源使用领域的壁垒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工业仍然是2014的最大的消费领域,只比1971年(37%)降低1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运输(28%),比1971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住宅为23%。
如图7,单从经合组织国家来看(2015年数据是临时的),2015年能源生产达到4164百万吨油当量,比2014年增长0.5%,是1974年国际能源署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出口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为1790百万吨油当量(比2014年增加5.5% )。继连续三年下降后,进口量增加了3.2%,与2014年相比净进口量保持大致稳定。经合组织总初级能源供应保持稳定,接近5269百万吨油当量,仅比2014少0.1%。
图7 OECD能源供给1971-2015
在混合燃料方面,如图8,经合组织提高了其石油(一次能源供应总量占36%,提高了1%)和天然气(一次能源供应总量占26%,提高2%)的使用量,核能使用保持稳定(一次能源供应总量占10%),亚洲、大洋洲使用量增加,欧洲减少。其他来源(一次能源供应总量占10%),增加了2%,主要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很明显,美国2015年的煤炭使用比2014年降低15%,2015年,天然气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驱动经合组织整体煤炭需求降低6%。
图8 OECD初级能源总供给量变化:2014-2015
如图9,由于能源增产超过能源消费,经合组织的自给自足水平(定义为生产量/一次能源供应量)2015年已经上升到79%,可以与1985年的高水平相提并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经合组织美洲地区自国际能源署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自给自足,美国也在93%不远。这与经合组织欧洲地区和经合组织亚洲地区的水平(在60%以下)形成鲜明对比。
图9 OECD能源自给自足水平:1971-2015
编译自:https://www.iea.org/newsroomandevents/news/2016/august/iea-data-shows-global-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continue-to-rise.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