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科学网 齐步向前走(140922)
闵应骅
上科学网已经5年了。退休以后没什么事就上网,科学网究竟是和我的兴趣相投。而自搞科学研究以来,广义说有50年,狭义来说也30+年了。我发现,在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科学网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知道对不对,供大家讨论。
科学网越来越发达,影响力在上升,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你发现没有:研究生爱上科学网、二本大学的老师也爱上科学网、退休的知识分子没什么事儿上科学网。但是,真正一线的科研骨干上科学网的不是没有,但比较少。科学网上谈论的热门话题真正谈“科学”的比较少,谈“自我”的比较多。譬如怎么写基金申请书、怎么了解评审过程、怎么能让我的基金申请得中、与导师怎么处关系、怎么设法发SCI论文、怎么对付科研管理、……,如此等等,全是处理这些事的一些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因为我要毕业、我要提职、我要科研经费。“谈科学”的博文不太多,反应也不热烈。高次方程的解析解曾经引起热烈讨论,那倒真是一个科学问题。如果在技术上也有这样的讨论,我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上科学网。谈科技,我们喜欢谈创造一门XX学啦;哲学问题啦;等等,比较空泛,你也不好说它错,也不好说对。反正对错都没关系,基本和产业无关。
中国科学事业有重大发展。特别是像两弹一星,由国家领导,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成就很大。可是,少有冲出队伍,自搞一套,往随便哪个方向前冲的大胆之士。所以,我们科研的原创性小。譬如说,现在大家都跟随全世界,热门搞大数据。我在博客里介绍了小数据,受到一些报刊杂志的注意。但是,也有一份杂志不买账。其编辑也许想:现在大家都搞大数据,干吗要搞小数据?小数据集起来不就是大数据吗?我们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与服务人员不敢越雷池一步,只会齐步走。可本月的CACM介绍,廉价的、连接的、私人医疗器械正慢慢改变着卫生保健事业。现在,我们每年都检查身体、有病就去医院,量血压、心律等生命特征,使得医院拥挤,建多少医院都显得不够。如果研制出来各种传感器,联到智能手机上。做个床垫,记录你24小时的心律、呼吸和睡眠质量,通过智能手机送给用户。卫生保健就会出现革命化的变化。我们社会现在用的是一个治病的系统,而不是一个保健系统。不过,这些传感器及其连接真正要实用也不容易。如果你两个脚上都戴计步器,其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所以,这些小设备也有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你测血压,一时一个样,到底是血压计测得不准呢,还是血压本来就是这么捉摸不定呢?这些数据很多,交给医生也没那么多时间分析,这就需要把病人检测到的数据与他们的保健供应商联系起来。可是,为了保护隐私,又要保密。同时,他们的病情可以和药品的APP联系起来选择药物。这里面,具体的技术问题多得很。
本月CACM介绍新的数字医学,说:廉价的可连接的私人医疗器械正慢慢地改变着医疗保健的性质。譬如最近开发出了一款名为Handyscope(手上的显微镜)的iOS应用。有了这个手上显微镜APP,配合一个类似摄像头的附件,你的iPhone3GS或者iPhone4就化身成了一个便携式的2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进行皮下组织的检查(见下图1)。一个小的智能袜子可以把婴儿的健康情况通过兰牙传给他的父母(见下图2)。做一个远程医疗APP可以让医生远程看病,用不着跋涉千里都跑到大城市来看病(见下图3)。我们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搞出这类东西来呢?最近据报道,北京市科委与清华大学16日在京联合发布了“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可充电式脑起搏器。该成果通过电磁耦合方式,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到10年以上,并降低了患者医疗设备支出。这样的成果如果能与西方进口的比肩,甚至更好,那就是重要的科技成果。可是,最后还是靠市场说话,不至于光是一条新闻。可惜,这种医疗器械国外早已有了,还属于赶超。我们能不能搞一些国外没有的东西?那就靠独创,就靠科研人员的离经叛道、自由思考。这在我们科技界还是比较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