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普(120403)
闵应骅
看了《中国科学报》的文章“不迷信任何东西,包括科学”,想谈点感想。科普是科学网一个重要的任务,看的人多,又不花钱,做科普应该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对于科普,也有不少误解。首先是应该科普什么?
1.普及科学知识
这一点大家都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说,根据2010年第8次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个说法,我就不信。按中国13亿人算,3.27%是4251万。想一想,现在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有多少?大学生、研究生有多少?2009年一年就招了629万。干部有多少?公司各类运作人员有多少?你不能说这些人没有科学素质吧!看看所谓基本科学素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对于调查问卷,无所谓可否的问题,我想当然无法打分;对于科学素质测试,可以说数理化、天地生、理工农医无所不包的问题,要全答对,可能对谁都有困难。更何况,这种问答,不像高考,人们可能不会那么严肃对待。所以,这个数据我认为是可疑的,基于这个数据的更多议论就更可疑了。
普及科学知识就是让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就有很多科学知识。但是,还不够,还要不断更新。因为知识更新太快了。所以,有所谓高级科普,那就是说,连科学家、工程师,都要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2.普及科学方法
这一点,在该文中也强调了。科学方法的基础就是质疑和存疑,就是碰到问题问为什么,英文里叫skeptical.我们搞测试的人一般都是skeptical的。一个产品是好还是坏;一个软件是否可接受;一个结论正确不正确,都是应该存疑的。不是说,出于某一家大公司;或者是政府告诉我们的,就一定没有问题。最近,2012年世界末日之说在有些地方盛传,就是因为少人问:其根据是什么?可信不可信?迷信盛行,常常是因为盲从,不问为什么?所以,普及科学方法很重要,这也就是五四时代提出德先生赛先生的原因,没有赛先生,德先生是搞不起来的。就说碘盐的例子吧!这篇文章说中国人缺碘,另一篇文章却说碘盐含碘量太多。这可能都对,走极端不对。但是,多少最适中,肯怕很难说。现在,保健方面的科普多得很,互相矛盾的结论也很多。有些可能是为了某种经济利益驱动的,人们没有科学的思维就容易上当。
3.科普与科研是有区别的
该文说:“在美国,很多科研项目都规定,科学家每写出一篇论文,就必须相应地写出一篇科普文章来解释它。”这我倒没听说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是要说科学论文和科普论文数量基本一致,似乎不太可能。事实上,科技论文应该让大同行看得懂,但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看得懂,也没这个必要。科研论文是公布你的科研成果,而科普论文不是。它只是向公众介绍某些科学知识。所以,科研论文一定是“著”,而科普论文一定是“编”,不一定是自己的。所以,对于科研论文和科普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抄袭”的标准就不同。科普论文讲究的是你能否让非同行也能看懂,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尤其是新知识、新思想。而科学论文则讲究你的创新在哪里,对科学有什么贡献。所以,我对有人说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有抄袭,不以为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554815.html
上一篇:
计算机帮助警察维持治安(120329)下一篇: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