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w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plewkf

博文

野外调查科普——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精选

已有 20212 次阅读 2017-4-28 09: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center, 中华民族, 大自然, 山东省, 黄河三角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提到黄河,人们总是想到它的气势磅礴,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形成了“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的壮绝气势。黄河是华夏儿女的发源地,是大自然给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玫宝。黄河不仅以它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文明于世,更多的,则是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近年来,笔者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有区域面上的野外调查工作,也有具体到点上的地质科研问题,经常穿越黄河故道及历次改道的地区,在不同村庄取样调查及调研走访过程中,老百姓经常会说起若干年前此村是依黄河而建成,当年的吃水问题全靠母亲河黄河等等。既然在此工作了几年,突想为何不把自己了解到的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历次改道的情况归纳整理一下,以飨大家呢?这既是对自己专业性工作以外的一个小总结,也是对黄河改道相关知识的科普。说写就写,通过自己的查阅文献以及历次野外调查工作的总结,以成此文。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角洲。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为7200平方公里。近代三角洲是黄河1855年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流路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的扇面,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面积约为5400平方公里;而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934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形成的以渔洼为顶点的扇面,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陆上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我们此文探讨的是近代三角洲的范畴。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属河流冲积物覆盖海相层的二元相结构。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自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km2,塑造了华北大平原。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谷,上至天津下至江淮统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而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至1934年,改道6次,行河7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一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东起支脉沟、西至套尔河口、向海延伸至深约15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从宁海至入海口大约有100km。其中各行河河道和年限见表1-1。这一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黄河三角洲主要向东淤进,共大约推进了20k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大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一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面积越大,淤进速度越慢;扫过面积越小,淤进速度越快。

随着黄河的继续向海淤进,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自1934年开始,尾闾河道以渔洼为顶点进行摆动,进行第二个亚三角洲的淤积。从1934年到1996年,62年间共改道3次,逐渐形成以渔洼为顶点、北至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具体改道情况见表1-1。其中在19341976年的42年中,在挑河口和黄河海港之间淤积最快,岸线向北推进20km,平均0.5km/a。在大汶流海堡至永丰河之间,由于在19341964年间是强烈淤进区,而在19641976年间又处于侵蚀状态,在19341976年间,岸线仅推进5km左右,平均淤进速率仅为0.12km/a。其他岸线变化不大。1976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成功,炸开西河口引河挡水坝,改由清水沟入海。该河道为现行流路,行河时间已达36a,岸线最大淤进40km

1996年,黄河人工改道,在清8断面改向东流入海。由于本次改道位于清水沟流路上的清8断面,因此可视为顶点下移,由此视为黄河的第11次改道。1996年至1999年,沙嘴的形态随着黄河入海泥沙的多少有淤有蚀,河口口门走向不断向东偏北方向调整,这一阶段共向海中淤进了5.36km,造陆面积约为19.13km21999年至2003年入海沙嘴形态随着随着水沙变化发生淤进、蚀退交替变化。2004年开始进行口门疏浚试验工程,再加上汛期的调水调沙,洪水冲刷改变河道,使口门位置向南偏移。2004年汛后至2006年汛前,入海河道都是单一顺直入海,并向前延伸,沙嘴形态由宽沙嘴逐渐变为楔形。从2006年汛期开始,由于汛期洪水漫滩,在汊3断面以下300m附近形成汊河从北侧沙嘴散乱入海,淤积成小沙嘴,并在2007年汛期迅速发展,河道宽度增大,主流从此汊河入海,成为黄河入海的主汊道。原入海河道在北岸出汊部位河道宽度窄,已基本被泥沙淤死,基本不过流。到2008年,随着黄河从汊3附近汊河继续入海,并形成2股汊河,使入海口门前沙嘴迅速淤积。

可以预测,由于黄河三角洲目前已经被广泛开发,黄河流路的大幅度、频繁摆动已经不太可能。根据三角洲发育规律,新形成的亚三角洲可能会以清8断面为顶点向东北方向发展,由于黄河尾闾的抬高,加之近几年黄河来水来沙量的减少,推测新亚三角洲的面积不会很大。受黄河来水来沙的限制,黄河三角洲的推进速率将越来越慢。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因为近年来的改道都是人工改道,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海岸边的活动造成了海岸线非自然的向海突进。

十条流路

1  1855年以来黄河十次改道情况图

1  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流路变迁统计

顶点

次序

行水时间

改道地点

入海位置

改道原因

1

1855.7-1889.4

肖神庙

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

宁海

2

1889.4-1897.6

韩家垣

毛丝坨

凌汛漫溢

3

1897.6-1904.7

岭子庄

丝网口

伏汛漫溢

4

1904.7-1926.7

盐窝

顺江沟

伏汛决口

寇家庄

车子沟

伏汛决口

5

1926.7-1929.9

八里庄

刁口

伏汛决口

6

1929.9-1934.9

纪家庄

南旺沙

人工扒口

7

1934.9-1953.7

一号坝

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

堵岔道未成而改道

渔洼

8

1953.7-1963.12

小口子

神仙沟

人工截弯取直、变分流入海为独流入海

9

1964.1-1976.5

罗家屋子

刁口河

人工破堤

10

1976.5-1996.7

西河口

清水沟

人工截流改道

11

1996.7-2007.8

在清八人工改汊

12

2007.8-至今

在清八自然改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331-1051675.html

上一篇:读Introduction to Ore-FormingProcesses成矿过程概论思考和感受
下一篇:踏雪寻梅,梅已不在
收藏 IP: 123.233.250.*| 热度|

12 史晓雷 彭渤 黄永义 徐世文 曹建军 董全 罗祥存 杨帆 yunmu houzhenyu xlsd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