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eacat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博文

新闻媒体上的署名文章问题

已有 4186 次阅读 2008-4-15 15:21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不是很忙,就搜索着看看甲醛研究的进展,其中一条新闻令我非常感兴趣。“日本开发贝壳粉墙壁涂料”很多网站在2008年做了报道,并且大部分都是标注来源于《中国海洋报》。于是我就用这个题目到中国海洋报上搜索,没有结果。于是我直接用“贝壳粉与甲醛”直接在WWW上搜索,在国家海洋局的网站上找到了这篇文章的链接-“垃圾贝壳”用处多http://epaper.oceanol.com/zghyb/20080115/index.htm”,登于2008年1月15日的《中国海洋报》A4版 ,作者为钟穗。原文如下:

        “贝类海鲜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但遗留下的大量贝壳却成为难以分解处理的垃圾。有幸的是,日本科学家在利用 “垃圾贝壳”上,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们发现,贝壳富含的碳酸钙,是诸多常见的病菌,其中包括沙门氏菌、脚气病菌、大肠杆菌的克星。试验证实,将贝壳中提取的碳酸钙制成溶液,大肠杆菌置入后不到10分钟,就被全数杀灭。据此, “贝壳溶液”可替代医院长期使用的传统化学消毒液,不仅消毒效果好,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化学污染。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 “贝壳溶液”尽管碱性很强,但却不会像其他碱性溶液那样起腐蚀作用,乃至伤害人的皮肤。这是因为,由于贝类生活在海水中,而海水溶解有多种阻止腐蚀的矿物质成分,故 “贝壳溶液”也是一种安全的家用消毒剂,特别适用于给厨房、浴室和卫生间消毒杀菌。

        居室装修和家具制作时都大量使用甲醛作为黏合剂,但甲醛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入后自然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癌症。而日本专家开发的一种掺和有贝壳粉的墙壁涂料,可在10分钟内使房间中的甲醛浓度降低至原来的五分之一,此外还能吸收种种化学涂料散发出来的其他有害成分,保证使室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学成分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日本共有1000多所养老院和小学首批使用了这种神奇的“贝壳涂料”。

    电子显微镜显示,贝壳粉末含有许多小洞,挥发性物质甲醛一旦进入小洞,贝壳特有的碳酸钙就会将其分解为氢和二氧化碳等对人体无害的元素。

    从 “贝壳垃圾”中提取碳酸钙工艺也并不复杂:先将其在1050摄氏度的高温下焚烧3个小时,以去除贝壳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最后便可获取纯度较高的碳酸钙粉末。”

       我想知道日本在这个方面都做了什么工作以及他们进展如何,就继续搜索,却发现了同一篇类似的文章。““垃圾贝壳”用处多”刊于《发明与创新》2006年11期26页,没有作者。原文如下:

日本科学家在利用“垃圾贝壳”上已获得了很大成功。科学家们发现,贝壳富含的碳酸钙,是诸多常见的病菌,其中包括沙门氏菌、脚气病菌、大肠杆菌的克星。试验证实,将贝壳中提取的碳酸钙制成溶液,大肠杆菌置入后不到1 0分钟,就被全数杀灭。据此,“贝壳溶液”可替代医院长期使用的传统化学消毒液,不仅消毒效果好,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化学污染。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贝壳溶液”尽管碱性很强,但却不会像其他碱性溶液那样起腐蚀作用,乃至伤害人的皮肤。这是因为贝类生活在海水中,而海水溶解有多种阻止腐蚀的矿物质成分,故“贝壳溶液”也是一种安全的家用消毒剂,特别适用于给厨房、浴室和卫生间消毒杀菌。


居室装修和家具制作时都大量使用甲醛作为黏合剂,但甲醛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入后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癌症。而日本专家开发的一种掺和有贝壳粉的墙壁涂料,可在1 0分钟内使房间中的甲醛浓度降低至原来的1/5,此外还能吸收种种化学涂料散发出来的其他有害成分,保证使室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学成分控制在较低水平。


电子显微镜显示,贝壳粉末含有许多小洞,挥发性物质甲醛一旦进入小洞,贝壳特有的碳酸钙就会将其分解为氢和二氧化碳等对人体无害的元素。”

    两个新闻差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报道的内容95%相同。后面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等等都值得怀疑?并且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后面的新闻没有任何引用前面文章,还署上了名字。这个不属于学术论文,我不清楚新闻行业的规则,不知道这属不属于抄袭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85-21751.html

上一篇:大气光化学最近的研究热点-兼谈科学网编辑的专业水准
下一篇:请珍惜我们的宝贵生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