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y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nyon

博文

经济危机的真正症结是财富分配失衡

已有 5497 次阅读 2016-3-6 14: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危机, 财富分配失衡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普遍被接受的用于解释经济危机起因的是凯恩斯提出的总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社会需求不足,而引发因素则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总之,凯恩斯认为,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引发的经济危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以人们的各种心理偏好来解释社会总需求不足则显得非常牵强。

凯恩斯在分析引起经济衰退的原因时忽视了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1. 科技进步水平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最终刚性限制因素

凯恩斯在分析资本的边际效应时显然没有考虑科技进步的因素。相同的资金,投入到夕阳行业中确实会受到资本的边际效应影响,利润就会很很低,甚至可能亏损,但如果投入到像苹果那样的公司中就会盈利。因此,凯恩斯的结论只有在没有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但是如果经济体中不断有新的,可促进生产的科技产出,资金就可以找到盈利的增长点,故不会受到资本的边际效应影响。因此,反之也可以说科技产出才是生产发展的刚性限制因素。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可达到的最高生产能力。

2. 两种家庭的不同消费特征

凯恩斯对家庭消费的分析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在他的理论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家庭消费进行描述。在该模型中社会中的所有家庭消费倾向都是相同的。但事实是富裕家庭与贫穷家庭的消费理念和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对它们进行描述。

3. 财富的生产周期

另一个被凯恩斯忽略的因素是财富的生产周期。当劳动被投入生产后,作为工资的购买力几乎立刻可以进入消费市场,而作为劳动成果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实际上我们以当前收入购买的是之前劳动的成果。因此所谓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当前的需求与以前生产的财富供给的平衡。这种流通的不对称性必然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在考虑了以上因素后建立了一个经济运行模型,对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危机的引发与与凯恩斯所说的各种心理偏好和心理预期无关,而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劳动者与投资者对财富的分配比例失衡有密切关系。在该模型中只要假设科技进步是不均衡的,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

 

 

1. 经济活动运行模型图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致平衡是一个经济体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劳动者不但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消费者,即他们的经济活动会同时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而财富的分配方案直接影响到他们家庭的购买力,因此对经济体的供求平衡会产生重大影响。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设备所有者是最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他们在财富分配时基本是按自由市场的供需原则进行的。但是,这一分配原则一定会保证经济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吗?。为回答这一问题,本节将用一个生产与消费框架模型分析劳动者与生产设备所有者之间财富分配方案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下图用以分析经济活动中资金及物品流向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在该图中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分为企业和家庭两大部分。其中家庭可以通过提供劳动,参与物品购买及投资而参与经济活动。劳动者在企业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设备进行财富的创造,所创造的财富进入物品市场后被家庭购买消费。

 


2. 财富生产循环流量图。

注:由于财富的生产周期很长,家庭在物品市场购买的产品是之前投入的劳动所生产的。因此严格地说本图应是螺旋形的。

 

1) 两种不同的家庭及其行为方式

现实社会中由于财产占有的不均,在整个社会中一部分为富裕家庭, 他们数量较少,但收入极高,占有整个社会中企业的大部分资本,主要以投资为生,是社会中生产设备的提供者。他们收入与企业的利润高度相关,通过企业的红利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且生活费用仅占其收入的很少部分,绝大部分收入被用于继续投资。而另一部分家庭以劳动为生,相对前者,由于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要低得多。其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经济形势较好时会有少量积蓄用于不时之需或投资。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因此劳动家庭的消费总量较投资家庭的要多。

两类家庭的消费方式有极大差别。对于以富裕家庭来说,他们的日常消费开资只占家庭财富的很少一部分,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并往往是已经购买社会能提供的最好消费服务。对他们来说消费的限制因素不是家庭收入的多少,而是社会是否能提供更新的消费产品。只要有新的消费产品问世,就首先被他们购买。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始终受到科技进步所能提供新产品种类的限制。此外,由于对这类家庭来说财富还是可以用于投资的资本。因此他们也会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此,总的来说他们的消费能力基本是刚性的,不会因收入的变化而同步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

而对于劳动家庭来说,由于相对生活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家庭都有长长的欲购物品的清单。其家庭的消费是被强烈抑制的。而抑制因素就是家庭的劳动收入。与富裕家庭的显著差异之一就是他们的消费能力是弹性的,和家庭收入紧密相关。只要收入提高,家庭消费就会立刻增加,而反之则消费减少。

2) 在劳务市场中劳动者和投资者确定劳动成果的分配比例

在劳务市场中劳动者与企业通过谈判确定劳动者的收入。协商劳动者工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确定将来劳动成果的分配方案的过程。一旦劳动者的收入确定之后,投资者的收益也就同时确定了。正如第一节所分析,在现代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劳动和生产设备均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且两者的作用又不可比较,因此在确定分配方案时无法根据双方的贡献份额定量确定分配方案。双方的收入在现实中实际上是由双方的议价能力决定的,与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共贡献比例关系不大。因此相同的劳动,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能得到的收入会相差很大。

3) 企业中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

在企业中劳动者利用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进行财富创造。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物品可以包括财富和生产设备两大类。生产设备(被用于补充原有的生产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及将来生产扩大时新设备的需求)的价值在以后生产过程中最终都会转化成财富,因此,劳动投入的净产出就是财富,这也是人类劳动的最终目的。

企业中所生产的财富总价值为劳动者收入及生产设备所有者分得之收入总和,即工资及企业利润之和。所生产的财富在物品市场中被劳动家庭和富裕的投资型家庭共同购买。其中劳动家庭的资金来自于其劳务市场的劳动收入,而投资型家庭的资金来自于企业的利润。

4) 财富的生产周期

所有的财富生产过程都需要有一定时间周期。在本模型中企业的生产活动是指该经济体劳动者利用企业的设备将原始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过程。由于劳动将原始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过程的周期会相当长,在分析本循环图时该因素不可忽略。当劳动者在企业完成一个月的劳动并获得其劳动收入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劳动成果还只是半成品。他们用劳动所得在物品市场中所买到的产品实际上是多数是很早以前投入的劳动所生产的。在本文中为了方便,假设财富的平均生产周期为一年。(实际上可能要长得多。)

 

2. 经济活动模型图的分析

为便于说明,让我们先确定以下共识:根据第一节图C分析可以看出,在劳动者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是否能发展(规模的扩大,产品的更新)有赖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在一个发达的经济体中,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制于科技发展水平。如果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产出一旦停止,经济的发展最终也会停止。(要理解这一点只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电的发现和内燃机的发明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说在人类的生产力方面再先进的制度也替代不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作用。)

我们首先假设该经济体是正常地健康发展着的。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发展动力。

假设由于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按每年10%增长;并且每年都有可观的新消费品投放市场,供富裕家庭购买,因此其购富裕家庭买力的增长率也为10%

由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10%,它的社会总产出也会按10%的速率增加。

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的增长,劳动者也有理由提出劳动收入增长的要求。假设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因此劳动者的收入也按10%增长。

设当年劳动总收(或劳动投入)入为80单位,社会总产出为100单位。由于我们设定财富的平均生产周期为1年,因此该年度的100单位的社会总产出实为去年的劳动投入的结果。该100单位的财富产出中将有80单位被劳动家庭用当年的劳动收入购买,用于消费。而其余的20单位财富则是属于企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利润所得,归投资者所有,他们主要由富裕的投资家庭组成。这部分财富由他们购买和消费。

由于科技进步带动劳动效率的提高,经济按年均10%增长。一年后社会总产值达到110单位,而劳动家庭总收入提高10%后也达到88单位。由于新消费品的市场投入,使富裕家庭的消费欲望也提高了10%,达到22单位。

在以上条件下社会总产出和总消费保持平衡。只要以上所设定的条件不发生变化,该假想的经济体经济总量会一直按固有的速度增长。

但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其成果的获得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其产出成果也不可能是每年按同一比例增长。而正常情况应当是科技成果在一段时间中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在另一段时间中促进作用较小或根本没有。

因此我们假设在以上正常运行的经济体中科技进步对生产促进作用突然降由10%至零,分析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旦经济体中再无可用的科技成果转入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生产率就不再提高,相应的劳动收入也停止增长。而如前所述,这一类劳动家庭的消费能力高度依赖于劳动收入,因此劳动家庭的购买力也立即停止增长,保持原有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的停止,市场不再会有新的消费品投放,富裕家庭的消费也同时停止增长。

即此时社会总需求停止增长,保持原水平。

但此时对企业来说劳动生产率的停止增长不会立即使其最终产出也同时停止增长。由假设该经济体的平均产品生产周期为一年,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停止增产后的一年内,最终的财富产出的增长率虽然会逐渐降,但还会持续增长。在以上的例子中要直到一年后最终产品的增长才会停止。在整个一年内其总增长量应为5%

假设劳动生产率在该经济体总产能为100个单位时停止增长,一年后,由于其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应保持不变,还是80个单位,购买力也是80个单位。同时富裕家庭的购买力也保持20个单位不变。但是同一时间内财富的总产出却会增长到105个单位。因此社会的总产出大于总购买力5个单位。如果第二年还是相同状况,将还会有5个单位的产品多余,即此后总产出与总消费失去平衡,每年会新增5单位的剩余商品。如此类推,随着时间的延长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这样触发了之后的经济危机。

为解决产品过剩,企业可以降价销售,并同时降低工人工资以转嫁成本。但如图中分析所示,劳动者收入减少后其购买力也会立即降低,因此这一方法不能解决产品过剩。另一方法就是减产裁员。其结果是造成工人失业,但却能解决产品过剩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时期,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失业,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了后一方法进行应对的。

在以上经济体中假设企业希望将产出从105个单位降至100个单位,如果按比例裁减,总解雇劳动者比例为4.76%左右(1-100/105),此时总产出可降至100单位,劳动者总收入(即购买力)由80单位降至76.19单位。富裕家庭购买力保持不变,仍为20单位。两者之和为96.19单位,与100单位的总产出比较仍有3.81的缺口。考虑到失业家庭会有一定的积蓄,他们会动用以前的积蓄维持生计。加上这部分透支的家庭购买力,可使产出和消费暂时达到平衡。

显然,这一平衡不会持续多久。一旦这些失业家庭的积蓄耗尽,社会总需求就会下降,平衡就会打破。之后为保持产销平衡,企业就会再次开始不停地裁员减产。在以上案例中如要达到最终平衡,企业需要总共裁员20%。此时劳动者收入为64单位,富裕家庭购买力仍为20单位,总产出则降到84单位,总产出与总购买力达到平衡。

但是过程并不至此结束。由于存在有大量失业劳动者,为了生存,他们会对在岗的劳动者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最终会导致在岗劳动者收入降低。

假设由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在岗劳动者收入降低了25%,劳动家庭总收入由64单位降至48单位,而富裕家庭购买力保持20单位不变。由于劳动者竞争的结果只会影响其收入而不会影响劳动产出,因此社会总产出还是84单位。而社会总购买力则已降至68单位,产出与消费又失去平衡。为达到平衡企业必将又开始一轮新的裁员。

在以上条件下,为达到新的总供给与需求平衡,被裁员后剩余在岗的劳动者比例需降至约44.44%,劳动家庭总收入由48单位降到约26.67单位。此时富裕家庭总消费仍为20单位,社会总产出则降至46.67单位。此时的失业劳动者比例已达到约55.5%。假如劳动者的工资不能被继续降低,该经济体的运行状态是稳定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体仅仅由于科技产出的停止,就造成了经济由增长转入衰退,最终造成大量劳动者的失业及经济总产值的萎缩。到此为止,经济已经降至最低。那么,该经济体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使经济恢复增长呢?答案是,如果没外来因素的干预,经济增长恢复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此时经济运行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而企业运行的动力来自于利润。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在之前的经济衰退过程中劳动家庭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只能来自于工人的劳动收入,而这些劳动收入最终都均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不可能在这种循环中得到额外利润,因此也就没有扩大生产的动力。

在该状态下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三类家庭。第一类是依靠投资获得的利润生存的富裕家庭;第二类家庭以劳动为生。他们的存在价值就是为第一类家庭创造利润。第三类家庭处于失业状态。它们对该经济体来说是完全多余的。而这些失业的劳动者的失业与他们的劳动表现和工资要求无关。此外,经济达到如此境地也与富裕家庭的道德无关。

经济体的运行进入这一状态后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体内同时存在着大量失业的劳动者与闲置的生产设备。出现社会生产能力的极大浪费。

2)虽然经济总量极度萎缩,劳动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但富裕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没有下降。

3)在衰退过程中劳动家庭的大部分积蓄流入富裕家庭,贫富差距达到最大值。

4)该经济体的运行状态是稳定的。即如果无外来因素干预,经济体会一直在这一状态下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情景是完全不对经济运行干预所产生的结果。但在现实中考虑到其严重后果,所有的政府都不会不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 

 

根据上述分析还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由于产能过剩的压力与其之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在进入衰退期之前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越强劲,一旦停止增长后所受到的产能过剩的冲击越大。

2)劳动生产率越高,进入衰退后所产生的失业问题就越严重。例如在以上例子中假设进入最后的稳定的衰退状况后,企业得到一项新的科技成果,使劳动效率提高一倍,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而引发一轮新的裁员。

3)马太效应是自由经济中的自然现象,而经济衰退则会触发这一过程。经济进入衰退后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工人,即使在岗的工人收入也被降低,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透支家庭积蓄,这些钱最终流入富裕家庭。在以上分析中也可以看到虽然经济衰退,社会总产值及劳动家庭收入锐减,而富裕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可以完全不受影响。因此经济衰退会使贫富差距的问题变得尤为严重。

4)虽然以上例子中描述的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从10%降至零时引发由产能过剩造成的经济衰退。实际上根据同样原理,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增长速度突然降低(不用降至零)也会引发相似的产能过剩。

例如中国目前的情况(CPI降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应该也是经济增长突然由10%以上降至7%引发的。而且由于实际的财富生产周期可能要远长于一年,产能过剩的积累时间会很长。而这类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不可能通过政府的短期的购买解决问题。

 

 

 


3. 经济进入衰退时经济体内资金流向。


 

3. 能减轻经济危机影响的因素

. 社会的无效支出

破窗理论是一个经济学有争议的话题。它的实质就是社会的无效支出是否对经济运行有利。显然,对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这种无效支出是有害的,它消耗了有限的资源,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当一个经济体由于总产出与总消费失去平衡,导致了严重的衰退时,无效支出却可以缓解总产出与总需求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平衡运行,减轻衰退的影响。

我们看到,当该经济跌入谷底时并不是经济体没有能力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供全社会消费。事实上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的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劳动者又大量失业,因此社会有大量的闲置生产力,只是由于自由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所限,使这部分生产能力无法发挥作用。此时社会生产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所有者,也就是富裕家庭手中。他们的家庭消费已经达到当下所能想象到的最顶级消费,生活水平没有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此外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也达到平衡,如果扩大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对企业并无好处。出于自身的利益,富裕家庭没有扩大生产的理由。

此时如果能够说服富裕家庭,使他们觉得有必要扩大生产,劳动者的失业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比如假设由于有大量生活无着的失业人员,必然引起犯罪率的增加,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富裕家庭也会有不安全感。他们会愿意为国家治理犯罪问题承担费用。而这种额外的开支从经济的角度上讲(只从经济的角度上讲)对该经济体却是有好处的。

假设如在以上案例中所述,有20%的失业人口,劳动家庭收入为64单位,富裕家庭购买力20单位,社会总产出为84单位的经济体中出现的严重的犯罪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招募各种执法人员,人数占总人口2%,另外还要建造监狱法院等设施,每年的总费用为4.5单位。这些费用以税收的形式由富裕家庭承担。这些收取的费用最终将必然转化成购买力在物品市场中购买各种物品。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由于维稳项目的税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家庭的购买欲望将得不到满足。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降低,他们可以招募经济体中剩余的18%失业工人,启用闲置的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用产生新的利润补充维稳税收所造成的损失。

具体分析如表所示。表中描述了两个假想的经济体,进入相同的经济衰退进程。其中一个有犯罪行为,另一个无犯罪行为。表中解释了无效支出对减缓经济衰退影响的作用。

 

1.无效支出对减缓经济衰退影响的作用。

项目

无犯罪

有犯罪

富裕家庭收入

20单位

20单位

执法成本

0

4.5单位

劳动家庭比例

80%

98%

劳动家庭收入

64单位

78.4单位

失业家庭比例

20%

0

失业家庭收入

0

 

执法人员比例

0

2%

就业率

80%

100%

社会总产出

84单位

102.9单位

 

在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者在该经济体中的地位是相当被动的。他们的存在价值完全依赖于富裕家庭的需求。在社会中无犯罪问题时富裕家庭年需求为20单位,只要有80%的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满足,因此有20%的劳动者失业。而当出现了犯罪问题时富裕家庭的需求中除了原来的20单位外又增加了4.5单位的执法成本,为满足增加的支出,对劳动者的需求也得以增加,达到98%,加上2%的执法人员,使失业率降至零。社会的总产出也由原来的84单位增到102.9单位。这种可笑的现象在许多国家中都是现实存在的。

在以上例子中4.5单位的执法成本对经济并无好处,实为无效支出。但正因为这类无效支出的存在,平衡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解决了18%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除了犯罪问题外,其它类型的无效支出对经济衰退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自然灾害、战争和军备竞赛、无效的投资等。前提是经济进入衰退,社会中有大量的闲置设备和失业人员,并且富人也愿意为此买单。

在美国加入二战之前国内经济深陷衰退的困境,大量的失业人口与闲置设备同时并存。参战后由于需要大量的战争物资的生产,这种无效支出很可能是使美国经济迅速走出衰退重要因素。

 

B. 政府对经济衰退的干预

      另一种减轻经济衰退的手段是政府的干预。

根据以上模型,自由经济体迟早都会进行衰退。由于衰退所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所有的政府在经济进入衰退过程后都会想尽一切方法进行干预,让经济重新增长。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即经济增长到顶点后,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进入衰退过程,于是政府就进行干预,使经济重新增长,经济恢复增长到顶点后再次进入衰退,循环往复。

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又没钱”。因此,如果政府能使富人的钱流向穷人经济衰退就可减轻。政府为抵抗经济衰退所应用的干预手段可能主要有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等。各国政府的干预,有时候有效,有时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所有的干预手段均会引发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有效政府干预的实质也正是通过财富的重新分配,提高了社会总需求,使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重新达到平衡。在本文看来,在干预过程中政府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如果干预的结果使财富由富裕家庭向贫穷的劳动家庭转移,使贫穷家庭能以这些额外得到的收入用以购买所需要的消费品,就会提高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就可得以缓解,干预就会有效,否则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例如税收政策,如果想通过税收政策改善经济衰退的话,就应当以能提高全社会家庭购买力的总量为目的。因此最有效的税收政策应能使财富从富裕家庭(刚性消费家庭,财富的适量增减不影响消费)向贫穷家庭(弹性消费家庭,消费与收入紧密相关)转移。这样的税收政策可以被征税的家庭购买力不至于降低,而贫困家庭购买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社会总需求。 

而对中等收入家庭征税用以补贴贫困家庭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中等收入家庭消费也基本与收入紧密相关的。因此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向贫穷家庭转移不会有效提高社会总购买力。

C. 财富分配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最后讨论有关劳动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财富分配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在前一章中的分析表明在现代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劳动和生产设备均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两者的作用不可比较。因此最终财富的分配是由劳动者与设备所有者协商决定的。相同的财富生产过程,由于社会环境或双方谈判能力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分配方案。那么怎样的分配方案是合理的呢?

假设与前述案例相同,一个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停止增长后最终财富的总产出增长至105单位,劳动者的收入是80个单位,购买力也是80个单位。富裕家庭的购买力为20个单位不变。此时富裕家庭已得到了社会能提供的所有消费品,他们已再无消费潜力可挖。而劳动家庭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所限,也无法增加消费。因此社会的总产出大于总购买力5个单位。

如果劳动家庭与富裕家庭能够达成新的财富分配方案,将分配比例调整为2085,劳动家庭的购买力就立刻能提高到85单位,产品的过剩问题就可以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富裕家庭已经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所有消费品,因此这一分配方案所导致的劳动家庭收入的提高并不是以损害富裕家庭实际利益为代价的。由于社会总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所生产的财富全部被社会成员消费,最终结果是社会总福利得以最大化。

以上分析表明,财富的分配方案对经济的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经济危机中的所谓产能过剩并不是真正的产能过剩,而是由于财富分配失衡所造成的。只要调整分配方案经济衰退就可避免。

通过调节分配方案控制经济运行状态可能是成本最小的干预措施。合理的分配方案应该是兼顾劳动者和设备所有者的合理利益,使双方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以获得平衡的最高社会总产能。以上分析表明,为达到以上目标,不同的经济阶段财富分配应当有所不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体可以忍受设备所有者较高的分配份额,而经济增长降低或停滞时,适当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可以使经济体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使社会获得最大经济福利。

显然,这种最佳的分配方案是不可能仅用市场手段就能达到的。因此即使是自由市场经济,为了经济的稳定运行,适当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而是由于分配失衡所造成的。在该状态下一部分掌握有消费权利(钱)的人群并无更高的消费需求,而真正有消费需求的人群又没有消费权利(钱)。造成一方面生产的商品过剩,另一方面有人需要这些商品,但又无钱购买的局面。因此,不管采取任何措施,只要能减缓分配失衡都能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31644-960812.html

上一篇:当无形之手抽筋时
收藏 IP: 24.148.54.*|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