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1年在美国被首次识别,现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尽管在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措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HIV依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将探讨HIV的流行现状、诊疗考量以及新的治疗目标。
HIV流行现状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3年的报告[1],全球约有3800万人感染HIV。每年新发感染人数仍然高达150万,尤其是在非洲地区,感染率居高不下。东南非洲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某些国家的感染率超过20%。尽管全球范围内的HIV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如男男性行为者(MSM)、注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感染率依然居高不下[2]。
在中国,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 1329127例[3],全国新报告病例数呈现“两头翘”现象,即以60岁以上和15-25岁年龄组报告人数较多。此外,我国晚发现患者比例持续较高,2023年的晚发现(CD4+T细胞计数≤200/mm3)比例高达40.2%。
HIV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
1987年,AZT成为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抗HIV药物,标志着抗HIV治疗的开始[4]。1996年,HAART的引入改变了HIV治疗的格局[5],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006年,首个单一片剂方案(STR)上市,进一步减少药片负担,改善患者依从性。随着治疗的进步,艾滋病已从致命性疾病变成可治疗的慢性疾病,ART从疗效、安全性及易用性三方面更新迭代发展[6-7]。
中国的ART已进入“免费+医保+自费”的“三驾马车”时代,免费治疗可保证所有患者得到基础治疗,医保治疗使患者在基础治疗之上获得不同种类的抗病毒药物,自费治疗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
尽管中国在HIV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药物可及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终身治疗的情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毒载量、免疫功能、合并症及药物耐药性,为其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HIV的治疗考量
HIV治疗的考量因素包括启动治疗的时机、治疗方案的选择、患者的个体情况、监测与随访、心理和社会支持等。各国际指南对 HIV 起始时机的推荐逐渐在演变,但趋势相同,即推荐尽早治疗,对于确诊 HIV 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结合国际权威指南建议及我国国情和现有经验,推荐诊断后 7 日内快速启动 ART;有意愿且做好准备的患者可在诊断当日启动 ART[8]。对于晚发现的HIV感染者尤其是处于HIV感染疾病晚期的患者要进行各种机会性感染的筛查,应将结核病和隐球菌病的筛查作为临床诊疗常规筛查[9]。
除了HIV常规的随访和监测,“非艾滋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 是中国指南提出的 “HIV 感染全程管理”中的重要一环,HIV 患者中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非 HIV 相关肿瘤、COPD、非酒精性脂肪肝、骨骼疾病等均需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并按照相关指南进行筛查和预防处理,并根据患者合并用药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综合考虑来制定 ART方案[9]。
新的HIV治疗的目标
2014年,UNAIDS 设定了HIV管理目标的宏伟目标[8],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 90-90-90,在 2030 年前实现 95-95-95,即:95% 感染者知道自己的 HIV 感染状态,95% 确诊的感染者接受 ART,95% 接受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
在2020年,UNAIDS 又对管理目标进行了更新,以期在 2025 年前实现 95-95-95 的目标[9]。除了这三个目标外,Lazarus 等人也提出了第四个目标,即90%的获得病毒学抑制的 HIV 感染者拥有良好的 HRQoL 和幸福感[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HIV治疗的策略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目标可能包括治愈HIV和实现更广泛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UNAIDS. (2023). Global AIDS Update 2023: Confronting the Crisis. Retrieved from UNAIDS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2). HIV/AIDS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WHO
[3]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年9月,第30卷第9期
[4]Atta MG,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Mar 7;14(3):435-444
[5]Pau AK.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4,;28(3):371-402
[6] Marco V. Curr Opin HIV AIDS 2019, 14:143–149.
[7] Lu DY. Infectious Disorders - Drug Targets, 2018, 18, 15-22
[8] 代丽丽 等.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3,07:737–744
[9]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 Zhonghua nei ke za zhi, 60(12), 1106–1128.
[10.]Lazarus et al. BMC Med. 2016;14:94
[11]UNAIDS. World AIDS Day Report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unaids.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_asset/prevailing-against-pandemics_en.pdf. Accessed February 2023.
[12] The Lancet HIV editors. Lancet HIV. 2019;6(12):e807.
作者简介
赵 方
传染病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药物预防与阻断专业委员会、肿瘤专委会委员及结核专委会秘书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大湾区)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
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全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艾滋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广东省医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深圳市卫生医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参与多项国家“十二五 、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JAMA、Gastroenterology、JAIDS等知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王福祥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医疗专家组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
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临床病毒学组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艾滋病诊疗质控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深圳市科创委2020年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15项。参编著作四部。2014年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100余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