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乡间物语》(美篇号1060269),2024-10-22
10月22日凌晨,从微信朋友圈得知一个不幸的消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先生于10月21日在美国爱荷华家中仙逝。享年99岁。
2023年11月6日,聂华苓文学馆在广水开馆。我作为宜昌代表有幸参加。我有一篇《聂华苓与三斗坪》的文章,发表在《长江丛刊》上。长期研究聂华苓文学史及文学馆创立人杨建忠、汪亚琴说,文章填补了聂华苓文学史上的一些空白。
文章也通过相关渠道,传到了美国,聂华苓的女儿王晓蓝回信:我把彭定新的文章发给我七姨(聂华蓉)和舅舅(聂华桐)。七姨回复:“我一口气看完,眼泪盈眶。文中似乎也隐藏着我的童年,不免有些感叹,人世的沧桑与变迁。姐姐的书《三辈子》,我要再好好的重读。彭定新写的真好,那么仔细与正确。谢谢你传给我看。”
王蒙、莫言、迟子建等作家在开馆仪式上依次发表视频致辞,亲临现场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登台致辞,这些重量级的作家都曾参与过聂华苓在爱荷华大学主办的“国际写作计划”,都对聂华苓老师极为熟悉,都对她的创作成就和文学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情感至真。
聂华苓是世界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活动家,是迄今唯一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华人女作家。她与丈夫安格尔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和“中国周末”文会等活动,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窗口。聂华苓文学成就颇丰,她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聂华苓是传奇人物,一生先后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爱荷华工作生活。她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聂华苓的祖籍在广水。爷爷聂辛炼,晚清秀才,民国时期教师。父亲聂洸,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元戎。
聂华苓是宜昌的女儿。她出生在宜昌,曾用名宜生,一岁多才离开宜昌到武汉。外婆是三斗坪镇青树湾人。
聂华苓先后于 1938 年,1946 年,1986 年到过宜昌,去过外婆家三斗坪。在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长河里,三斗坪也成为她生命的重要部分。
1938 年 8 月,少年聂华苓随母亲孙国瑛从武汉乘船回到了她的外婆家三斗坪。正是在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汉会战前离开的。那时,驻汉行政机构全部撤到重庆。民众纷纷逃难。
聂华苓母亲带着聂华苓等一行九人,有其弟聂华懋,聂汉仲,聂华桐,妹聂华蓉,佣人。从汉口乘大船到宜昌后,再转小船到三斗坪。
聂华苓一行暂时住在三斗坪老街上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当地人叫洋房。
本来聂华苓母亲的外婆家就在三斗坪,当时只剩下两个舅妈和两个表弟两个表妹了,他们仍然住在乡下田间老屋里。陈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当知道孙大姑要来了,纷纷邀请孙大姑。陈氏家族叫聂华苓的母亲为孙大姑。
洋房房主姓陈,门店开有花纱行。正屋后面几间房住着另一家姓陈的,也是从汉口来的。聂华苓母亲早在汉口就认识。
在洋房子住了一段时间,聂华苓就搬到文昌阁了。文昌阁在秭归县茅坪三溪村。文昌阁与三斗坪接壤,因为修建三峡电站附坝,现那个地方已经征占了。
没住多长时间,日军机轰炸了三斗坪镇街和沿江民居,聂华苓再次被迫,搬迁到庄家老屋居住。庄家老屋在秋千坪村。
1986年6月,聂华苓来宜专访了秋千坪的庄家老屋。据陪同聂华苓一行的秋千坪村原支部书记庄世福回忆,当时聂华苓已经六十二岁了,不顾自己有腰疼的老毛病,仍然坚持爬到山间的庄家老屋旧居前。聂华苓找到一位七十岁的老婆婆,聂华苓问,您还认识孙大姑吗?孙大姑,记得记得。这个老婆婆叫陈兴科,在聂华苓一家居住秋千坪的时候,陈兴科为他们洗衣服,打短工。聂华苓紧紧抱住陈兴科,泪流满面。
那次,聂华苓参观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宜昌日报社题字,写下了她的心声:“故乡的水是甜的,故乡的人是暖的”。
聂华苓对宜昌三斗坪爱得深沉。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到三斗坪。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就是她在抗战时期,在三斗坪住了一年左右时间,对往事追忆写成的。聂华苓在《苓子是我吗?》写道:“抗战时期中我到过三斗坪,那时候我才十三岁(小说中的苓子是十八岁),没想到多少年后,那个地方与那儿的人物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使我渴望再到那儿去重新生活。也许就是由于这份渴望,我才提起笔,写下三斗坪的故事吧。在回忆中,我又回到那儿,又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了。我仿佛又闻到了那地方特有的古怪气味——火药、霉气、血腥、太阳、干草混合的气味”。
1
2
3
4
5
6
7
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