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梅全喜:幸遇良师 受益终身——纪念谢宗万教授诞辰100周年

已有 1178 次阅读 2024-6-23 09:29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2024-06-21 16:22 加拿大

我和谢老师相识于40年前,那时我刚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毕业一年,虽然是满腔热情,但才疏学浅,特别是专业知识十分匮乏,人生目标也不明确。幸遇谢老师,此后与谢老师相交20年。这20多年来我在专业上得到谢老师的热心帮助和精心指导,使我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学者,所以对于谢老师我一直心存感激。虽然我不是他正式收在门下的弟子,但他在我的心目中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是真正的导师!在这20年里老师无数次答疑解惑,视若己出,诲人不倦,让我受益终身。在谢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

一、蕲春相识

我与谢老师第一次见面是1983年9月22日在湖北蕲春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大会上。当时的我只有21岁,也是这次会议最年轻的代表。在会上我还认识了陈新谦、马继兴、谢霖富、郑金生、孙启明等著名专家。

之前在大学读书时早就知道谢老师的大名,大学毕业实习时对中药的本草考证有兴趣,多次拜读了谢老师的论文和专著,所以,对谢老师的名字非常熟悉。当我在报到处协助代表报到时见到谢老师非常激动,走上前去主动向他问好,并作了自我介绍。当他知道我是来自于本县李时珍医院药剂科的中药师时便很高兴地与我交流。

随后在代表参观李时珍医院时,谢老师、陈新谦老师等专家对我负责的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的质量都给予了高度肯定,特别是对我们中药饮片分类保管的方法给予较高的评价,并鼓励我把这些做法写成文章。

回家后,我很快就写出了文章初稿《谈谈我院对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先寄给谢老师审核修改,定稿后再寄给陈新谦老师,不久这篇文章就刊登在《药学通报》1985年第5期259-260页上了。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虽然文章水平不是很高,但起点不低,这是国家级的一流药学杂志,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鞭策,为我后来的工作定了位。也可以说是这次会议把我引进到药学史本草学界,从此之后,我成了历届药学史本草学会的积极分子。

图1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及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合影

二、西宁合影

1986年8月,全国中药理论学术交流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我投了一篇论文《试论李时珍对中药药性理论的贡献》,经专家评审,被大会录用。收到会议录取通知,真要去参会,在当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上西征,前后分了三个阶段,我提前三天出发,从武汉坐火车到兰州,小住一晚,再到西安又住一晚,第三天终于到达会议举办地西宁宾馆。

在会场报到时又见到谢老师,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是熟人了。在学术交流之余我主动约请谢老师去逛逛西宁的街市,谢老师欣然接受。我们一老一少一路聊天,我顺便向他汇报了我的一些工作进展,请教了一些中药品种上的问题,当我告诉他我被提拔为药剂科副主任时,他高兴地向我表示祝贺。

当我们走到一家照相馆门口时,我突然冒出了与谢老师合影的念头,我冒昧地问他:“谢老师我想请您和我照张相,可以吗?”正在我担心谢老师能否答应我的请求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进了照相馆后摄影师问我们是坐着照还是站着照,我回答说,老师坐着,我站着,于是我和谢老师就在西宁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图2  与谢宗万老师在西宁照相馆合影

三、北京认师

1986年10月20-23日,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香山红旗村召开,我发表的“正交实验法对大黄汤液制备工艺的研究”项目,被中国药学会评为“科技进步奖”。

会后我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找谢老师请教问题,当年中医研究院(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招待所是不对外的,谢老师便亲自出面帮我联系招待所,并送我入住。在跟着谢老师去招待所的路上,我看着谢老师的背影想:要是我能成为谢老师的学生该有多好呀!在办完入住手续后,我送谢老师到招待所门口时,我突然直抒胸臆道:“谢谢老师!今后我就认您做老师了,有什么专业上不懂的问题就请教您了。”谢老师拉着我的手爽朗地笑着说:“不客气!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从此之后,我与谢老师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我便经常就中药艾叶的品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物品种问题给谢老师写信求教,每次都能及时收到谢老师及时细致的回复。我编写《蕲州药志》和《艾叶》二本书的想法也是第一时间向谢老师汇报,是在得到他的支持和鼓励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手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很多的技术问题也都得到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1987年11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难波恒雄教授来中国考察访问,他第一站到北京拜访他的老朋友谢宗万教授。当谢老师知道他要到湖北蕲春参观李时珍故乡时,便郑重地向难波教授介绍道:“我在蕲春有一位中药的小同行,他是蕲春人,对李时珍故乡很熟悉,他可以带您参观李时珍故乡。”谢老师还在他自己的名片写上“梅全喜同志,请接待日本难波恒雄教授参观!谢宗万拜托”交给难波教授转交给我。

11月8日,当难波教授在国家中医药局外事处和湖北省卫生厅领导及北大(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王璇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湖北蕲春时,县政府及卫生局领导带领我等一行人在县濒湖宾馆门口迎接。

难波教授一下车就问起梅全喜先生是哪一位,正当我为一位并不相识的日本教授一下车就找我而感到惊诧不已时,县领导已将难波教授领到了我的身边。我赶紧上前与难波教授握手致敬,他却拿出一张谢老师的名片给我。看到谢老师那熟悉的字体,加上难波教授的解释,我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随后我陪同难波教授参观了李时珍陵园、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李时珍医院,难波教授还在李时珍纪念馆和李时珍医院题字留念。

此次陪同既是县领导的安排,也是应中国中医研究院谢宗万教授的委托。是谢老师的介绍让我结识国际上著名的生药学家难波恒雄教授,此后我一直与难波教授保持着通讯联系,我也给他写信请教问题。每逢新年,他都会寄一张他那富有本草特色的贺年片给我。我的第一部专著《艾叶》出版时,难波教授也亲笔题词祝贺,我想难波教授能给我的书题词,应该也是看在谢老师面子上的吧。

图3  难波恒雄教授为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及梅全喜《艾叶》一书出版题字

四、小书大序

随后1990年,蕲春县成立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我出任首任所长,我邀请谢老师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研究所顾问。

1991年,我开始着手编写反映李时珍故乡中草药资源的《蕲州药志》一书,再次邀请谢老师担任该书顾问。在编写中很多拿不准的问题特别是品种问题都是请教谢老师后才确定的。所以,这本书也倾注了谢老师的大量心血,在书稿初稿完成后我第一时间将全稿打印出来寄给谢老师审核把关,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出来请谢老师为书做序。没过多久,在收到谢老师寄来修改意见的同时,也收到他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当时的我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没想到谢老师愿意为我这样一个刚刚出道的小字辈的一本小书作序。

1993年初我把反复修改完善的《蕲州药志》书稿寄给中医古籍出版社,很快收到出版社同意出版的选题确认函,当时的责任编辑吴炳银老师对我说:“出版社之所以能通过你这本书的出版选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谢老师的序,我们出版社对于你是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在我们出版社谢老师是人人熟知的大专家。正是由于谢老这样的大专家能为你们的书作序推荐,才能推动这部书稿的顺利出版”。

多年之后我和赵中振老师谈及此事,他感慨道:“虽说老师平易近人,但不会轻易给人作序,更不会请人代笔。谢老师为你作序,一是说明老师对你专业的认可,同时也说明老师是喜欢并接纳你这个学生了!”

当年7月,中医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谢老师在序中评价这本书“在编写内容上突出了李时珍故乡的特点……,为从事医疗、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和药物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地方性药志”。该书出版后,谢老师还撰写文章进行评介(见:谢宗万.《蕲州药志》简评.基层中药杂志1996年第10卷第1期第49页)。总之,谢老师为这本书的顺利编写、出版以及扩大这本书的影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  谢宗万老师为梅全喜主编的《蕲州药志》写序

1993年11月,我举家南迁到广东惠州,在罗浮山脚下的广东博罗先锋药业集团就任药物研究所所长,期间因新药申报经常到北京出差,每次到京只要有机会我就去拜访谢老师。

1995年底,我再次到北京出差,办完事情后就赶到中医研究院,向时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主委马继兴老师、副主委谢宗万老师以及秘书郑金生、郝近大老师等汇报我要成立葛洪研究会的想法,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得到谢老师等专家们一致肯定和支持下,几经努力,1996年4月11日,“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葛洪(惠州)研究会”终于在惠州成立。药学史分会派出宋之琪、郝近大等教授亲临成立大会表示祝贺,研究会邀请到马继兴、谢宗万、宋之琪等药学史本草学界的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惠州市药学会会长张景硕先生任会长,郝近大、胡晓峰和我担任副会长,马老师、谢老师还为葛洪研究会的成立题词祝贺。这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葛洪研究会,此后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成立的国家二级分会葛洪研究分会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前辈重托

全国第八届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8月18-23日在安徽黄山山水大酒店召开,我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艾叶考证拾零》。

这次会议也是换届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首次当选为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那年34岁,应该是当时最年轻的委员了。事后才知道,这次当选是谢宗万老师和马继兴老师积极举荐的结果,会后陪同谢老师登黄山时他还鼓励我说:“这些年你做出了不少成绩,推荐你做委员就是希望你继续努力,为我们的药学史本草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老师的鼓励使我更加坚定了在药学史本草学上努力的决心,从此之后将药学史本草学列为我终生研究的重要方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

在担任二届委员后我当选为药学史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二届副主委后又继续当选为委员,至2023年第九届药学史分会换届时再次当选为委员,成为本专业委员会任职最久的委员,也是年龄最大的委员。在这个过程中要感谢谢老师和马老师的推荐、感谢郑金生、郝近大、万芳和彭华胜四位主委的信任和支持!特别要感恩谢老师对我的鼓励、帮助和指导,让我在药学史专委会这个大家庭里不断学习和快速成长。

1999年9月我编著的《艾叶》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编写过程中又得到谢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对于艾叶全国各地品种的考察、鉴别以及特征检索表的编写等方面,谢老师都给予重要的指导意见。谢老师还为该书出版题词“研究道地药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意义深远。”该书2015年被广东省政协主编的《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认定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中药艾叶的专著。可以说该书对于推动蕲春艾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谢老师对于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图5  谢宗万老师为梅全喜编著的《艾叶》题字

2000年10月4-6日,“神农氏(炎帝)药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药学史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株洲炎陵县召开。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委员会议上有人提到2003年是我们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应该认真筹备,好好庆祝一下。当时我主动请缨,申请到中山市召开,我愿意负责承办这次活动。

我的提议得到包括谢老师在内的各位药学史分会专家领导们的肯定和支持。散会后,我专门到谢老师的房间拜访他,他对我的申请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相信您一定会办好这次会议的!于是我和谢老师又合影留下这一温馨、愉快的瞬间。

图6  在湖南株洲炎陵县神农氏(炎帝)参加药学学术研讨会期间与谢宗万老师合影

六、全力办会

2003年11月13-16日,“中国药学会第十二届药史本草学术会”暨“药学史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市长江水库怡景假日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市药学会承办,而我作为中山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全面负责承办这次会议。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中山市药学会早在年初就成立筹备小组,我提出除了要认真做好接待工作,办好会议开幕式及大会学术报告外,还要认真筹备二件大事:1.为庆祝药学史专委会成立20周年举办一场文艺晚会;2.为庆祝分会元老、我国著名生药学家谢宗万教授80岁生日举行一个高规格的生日晚宴(之前已从香港赵中振教授那里得到这次会上众弟子将为谢老师庆祝生日的消息)。大家一致同意按此思路准备,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筹备,14日会议正式开幕,大会报告安排了14日和15日2天时间。

为了庆祝专委会成立20周年,烘托气氛,14日晚上我们为大会组织了一场由中山医药人员自编自演的“医药之光”文艺晚会,并为演出节目评出一、二、三等奖,由药学史分会主委郑金生及中山市药学会理事长何敏坚、副理事长梁德水、梅全喜为获奖者颁奖,郑金生主委感慨道:“我们药学史分会成立20年来,像这样专门为我们分会举行一场文艺晚会的还是第一次!感谢中山市药学会及梅全喜委员为分会20周年庆圆满、成功召开做出的积极贡献。”

为了办好15日晚上庆祝谢宗万教授80岁生日晚宴,我们将晚宴选在当时中山市最好的老牌五星级酒店富华酒店宴会厅主办,全体会议代表参加晚宴,我专门在中山市最有名的蛋糕店采蝶轩订了一个规格最大的五层大蛋糕,谢老的亲传弟子邬家林、赵中振、曹晖、郝近大等各位教授为老师祝寿献上了礼物,郑金生主委、张厚宝委员和我们这些编外的学生、弟子也频频向谢老敬酒祝寿,会上赵守训、马继兴等老教授还高歌助兴,使气氛达到高潮。

图7  在谢宗万老师80周岁生日宴上,赵守训、马继兴等专家一起高歌助兴

次日会议代表陆续撤离,我送谢老师上车时,他拉着我的手说:“感谢你的精心安排,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而难忘的生日”。

看到药学史分会圆满结束,看到谢老师满意的笑容,我心里终于放下来了。说实话,自从接了这个任务之后,我的心就一直悬在空中。参加药学史分会20年也是认识谢老师20年,20年来,在谢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和药学史分会一起成长,所以在我的意识里是一定要办好这次会议,这既是对药学史分会的支持,也是对谢老师多年帮助和指导的衷心感谢!

七、怀念恩师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次会议几个月之后的2004年8月,我突然得到谢老师逝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20年前的第一次见面,西宁会议上的合影瞬间,北京中研院介绍我入住招待所,《蕲州药志》《艾叶》的序言与题词,黄山会议上的鼓励,炎陵会议上的肯定,以及几个月前生日晚宴上的歌声等等,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曾经如此慈祥的他,为我的进步成长付出良多的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往事依稀,泪眼朦胧,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谢老师的思念!

至今又过去20年了,仍然会时常想起和谢老师的交往以及谢老师对我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先生音容宛在,教诲在心。

谢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谢老师千古!

梅全喜

                       2024年4月8日晚初稿于深圳

    2024年4月12日晚修改于中山

(感谢赵中振教授、郝近大教授对本文的修改和指导!)

梅全喜教授简介

梅全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中药鲜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师协会副会长,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兼药学史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委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先后带教博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师带徒传承弟子10多人,研制出医药新产品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级学会和省政府科技进步奖6项,市、厅科技进步奖10多项,担任10余本医药杂志副主编、编委,主持和参与编写国家及省级团体标准、共识、指南及规范20多个,主编出版中药专著7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356.html

上一篇:[转载]林磊:《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引言
下一篇:《观念的力量》简介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