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肖相如频道,2023-11-26 07:02 发表于北京
导读:赵嫦玲是肖相如老师的六期弟子。她在文中列出的问题,是很多人在学习《伤寒论》时非常容易踩的“坑”,阅读下文,一起寻找答案。
进入师门学习的第一门经典课程《伤寒论》已经结束了,收获良多,解决了我以往学习《伤寒论》的许多困惑,现总结如下。
1 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的精华
以前我曾反复学习《伤寒论》,古往今来各个医家讲解或注解的书看了不少,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过之后抓不住重点,对很多方剂的理解不够透彻,也不敢运用,书本上所讲的与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联系不起来。
近半年通过跟随师父学习《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整体架构、学术思想有了深入、系统、全面的理解,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明白了学习《伤寒论》的第一要点就是掌握特异性方证。
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的精华,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最佳疗效,这正是医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证和方,讨论的是证和方的适用程度,有“主之”、有“宜”、有“可与”,还有“不可与”等不同等级之分。
明白了这点,下功夫背诵主之条文,首先掌握仲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异性方证”,立刻就抓住了学习重点。
2 恶寒是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性表现
恶寒与恶风有何区别?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有何异同?
“桂枝本为解肌”,如何理解“解肌”?
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如何鉴别?...
这些都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临床中一直分不清楚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也不太会用麻黄汤和桂枝汤,直到听完师父的讲解,才豁然开朗!
“恶寒”与“恶风”均是感受寒邪后的表现,“恶风”是“恶寒”之轻者,二者在机理上是相同的,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恶寒”是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性表现,“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凡是有“恶寒”者,便可确定是太阳病。
在同样感受寒邪的情况下,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可以有不同表现。“麻黄汤证”多见于素体壮实、肌腠固密之人,常在感受寒邪较重的情况下发病,其特点是恶寒、无汗、发热、周身疼痛明显、脉浮紧;而“桂枝汤证”则多见于平素体质较弱,肌腠疏松之人,其特点是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两种不同类型,两者之间有体质强弱和感邪轻重的不同,其鉴别要点是有汗与无汗。
“桂枝汤证”的体质特点本质上是脾胃虚弱,因为脾胃虚弱导致营卫虚弱,感受寒邪后,寒邪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分肉故恶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而汗出。
仲景说:“桂枝本为解肌”,解肌的含义即是通过补脾胃而达到调补营卫、协调营卫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治疗方法。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灵活使用桂枝汤,拓展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如第 42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脉浮弱说明正气不足,太阳病不论是否有汗出,正气不足之人均可用桂枝汤治疗。
所谓的“风热表证”是一个错误概念。热邪的致病特点是“其性开泄”,不会导致肌表卫气郁闭而失去温分肉的功能,因此不会出现“恶寒”。
以往所学的“风热表证”,实际是指温病初起,病因是“热邪”,其特征是只发热口渴,没有恶寒,其病位在“肺”,治疗当用清解肺热之法,不属于太阳病表证的范畴,切不可混同于表证,而误用辛温发汗,以热助热,重伤津液。
3 《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的概念
“半表半里”这个词让我困惑了三十多年,从本科阶段初学《伤寒论》开始,一直到工作多年后,每次遇到这个词都令我感到难以理解,“半表半里”像是一个描述人体解剖部位的名词,具体是指人体的什么部位呢?
它与少阳病有何关系?
它是用来描述少阳病的病位呢,还是用来描述病机呢?
如何理解少阳病的本质?
因为“半表半里”这个概念,让我对少阳病的理解受到很大干扰。听了师父的讲解,如拨云见日,恍然大悟!
《伤寒论》里原本没有“半表半里”这个概念,少阳病和“半表半里”没有任何关系!
原文第 97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一条清楚地表明少阳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机。
少阳病是伤寒过程中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邪分争,相持不下的阶段,是伤寒由邪实向正虚变化的过渡阶段,其性质为半实半虚、半寒半热,但实多于虚、热多于寒。
少阳包括了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人体的侧面,因此少阳病会出现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头痛等少阳经脉不利的表现。
可见没有“半表半里”这个概念的干扰,回归原文,对少阳病的理解就变得简洁明了。
4 中西医理相结合,揭示千古疑案厥阴病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自古以来,各个注家或存疑、或回避、或猜测、或模棱两可,找不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理解起来非常吃力。
师父站在现代医学的视角,解读了厥阴病,中西医理融会贯通,令人信服!
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始于太阳,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是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而造成了厥阴病的发生。
厥阴病的特点是“厥”,即手足冷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是向心性的逆向发展,这是人体阳气逐渐衰竭、阴阳即将离决的征兆。
人体温度的维持依赖于血液循环,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手足冷逆向发展,是心脏功能衰竭的表现。如此解读厥阴病,有理有据,符合事实。
厥阴病篇讨论了热厥、寒厥以及厥阴病的类似证。
热厥与感染性休克相类似,寒厥与失液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微循环衰竭相类似。
仲景对热厥的治疗采用清法和泻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抗感染治疗类似。
对寒厥的治疗,如果是由阳虚转化过来的寒厥,用温补法治疗,与现代医学对失液性休克的治疗采取补液疗法有相通之处。
而对于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寒厥,则认识到此类厥证非常危重,很难治疗。
《伤寒论》中处处是珍宝,师父的讲课,如同带领我们去探寻宝藏,以上的总结是我获得的几粒珍宝,是我在学习中最受启发的几点。
近半年来,我在临床中不断实践,诸如桂枝类方、柴胡类方、泻心类方、苓桂剂等等,各类方剂用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赢得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后记】
这半年多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就在今年二月份,当我怀着急切而兴奋的心情开始师门课程的学习时,我的丈夫突然被确诊出身患重病,我非常担忧,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半年多的时间,我一面奔波于医院,一面忙中偷闲听课、背诵条文、完成作业。讲义和练习册总是带在身边,很多课程和作业是在病房里或动车上完成的。
半年来陪护爱人、四处奔波使我身心疲惫,但《伤寒论》的学习不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让我身心安宁,成为我在艰难处境中的一份乐趣和享受。
每当久存心中的困惑在老师的课程中得到解答,我就深感喜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