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童第周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5.28-1979.3.30)
02 邹承鲁
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邹承鲁(1923.5.17-2006.11.23)
03 裴文中
字明华,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裴文中(1904.1.19-1982.9.18)
04 陈桢
江西铅山人,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和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在金鱼遗传、蚂蚁行为和生物学史研究上获重要成果,30年代所编著的高级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影响数代人,对我国生物学人才培养和中学的生物学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 桢(1894年2.8—1957年11.15)
5 谈家桢
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谈家桢(1909.9.15-2008.11.1)
6 李振声
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1931.2.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