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庄辉院士:慢性乙型肝炎启动治疗的ALT阈值探讨

已有 2519 次阅读 2021-6-30 18:28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在符合或不符合现行乙肝三大指南 [包括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指南、2018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南和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指南] 治疗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肝癌(HCC),而这些指南对于ALT阈值的定义不尽相同,符合与不符合指南治疗标准的患者发生HCC所占比例存在差异。

一项韩国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3624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年。在这些患者中,不符合EASL 2017、AASLD 2018和APASL 2015指南治疗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CC的比例分别为33.5%、46.0%以及64.0%。由图1可见,由于EASL 2017指南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相对较低(男女均为ALT>40 U/L, AASLD 2018指南为ALT男≥70 U/L、女≥50 U/L和APASL 2015指南为男女ALT均为≥80 U/L);EASL 2017指南启动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水平也较低(HBeAg阳性和阴性均为≥2 000 IU/mL,AASLD 2018指南和APASL 2015指南均为HBeAg阳性≥20 000 IU/mL,HBeAg阴性≥2 000 IU/mL),因此不符合EASL 2017指南治疗标准者发生HCC的比例较AASLD 2018和APASL 2015组低(分别为33.5%、46.0%和64.0%)。虽然AASLD 2018启动治疗的HBV DNA水平与APASL 2015相同,但启动治疗的ALT阈值低于APASL 2015,因此,不符合AASLD 2018指南者发生HCC比例低于APASL 2015指南组(见图1)。

1.jpg 

1. 不符合现行EASLAASLDAPASL指南治疗标准的CHB患者发生HCC的比例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韩国Lim等报告,与按现行慢性乙肝指南治疗标准比较,如将启动治疗的ALT阈值降为>30 U/L,则失代偿期肝硬化减少至1.67倍,HCC减少至2.05倍,死亡减少1.95倍。

国外各大指南推荐启动慢性乙肝治疗的ALT阈值见表1,其中一些指南将慢性乙肝启动治疗的ALT阈值修订为男30 U/L和女19 U/L。

1.国外慢性乙肝指南推荐启动慢性乙肝治疗的ALT阈值

2.jpg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国外一些指南将慢性乙肝启动治疗的ALT阈值定为男≥30 U/L、女≥19 U/L依据是什么?

一、对ALT筛查的历史分析显示,既往ALT ULN定为40 U/L是被高估了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些供血员与输血后肝炎有关,对供血员进行ALT筛查可降低输血后肝炎。基于此,1955年建立了可用于临床的ALT检测法,并逐步开展对供血员的ALT筛查。筛查结果显示,ALT>40 U/L的供血员导致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将ALT正常值(ULN)定为40 U/L,也有定为40~50 U/L。但当时ALT ULN主要是基于对供血员的检测,且这些供血员年龄相对较大;也未做肝活检;未进行随访;未考虑肝炎病毒感染、脂肪性肝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后来的研究表明,ALT水平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疾病(糖尿病、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生化学指标(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等)以及方法学(如不同实验室检测、计算ULN方法)等。因此,在进行ALT ULN的相关研究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二、多项ALT ULN研究表明,ALT ULN男性为30 U/L、女性为19 U/L,其真阳性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

2002年意大利Prati从1995~1999年9221例初次供血员中,选出3927例作为确定ALT ULN的研究对象,其筛选标准严格,充分考虑了可能影响血清ALT水平的各种因素。最终报告并确定ALT ULN:男性为30 U/L;女性为19 U/L(见表2)。此外,多项ALT ULN研究也表明,ALT ULN男性为30 U/L,女性为19 U/L的真阳性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见图2)。

2. Prati等报告的ALT ULN

3.jpg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4.jpg

2. ALT ULN定为男30 U/L、女19 U/L真阳性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三、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ALT水平高的患者发生并发症、HCC、肝硬化风险高

韩国对94 533名男性医保人群(1990年和1992年体检,每年体检2次)前瞻性队列研究(1993~2000年)表明,肝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随基线血清ALT水平升高而上升。如男性ALT<20 U/L人群的情况定为1,则ALT 20~29 U/L、30~39 U/L、40~49 U/L和50~99 U/L者发生肝病、HCC和非癌肝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分别升至2~3.4倍、9.3~9.9倍、19.1~19.3倍和29.6~30.2倍。如女性ALT<20 U/L人群的情况定为1,ALT 20~29 U/L、30~39 U/L、40~49 U/L和≥50 U/L者发生肝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分别升至3.8倍、6.6倍、68.3倍和21.5倍。

中国台湾对3653例(30~65岁)HBsAg阳性、抗-HCV阴性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1991~1992年基于社区癌症筛查项目入组,随访11.4年,基线ALT≥45 U/L患者发生HCC风险高于ALT<45 U/L者(4.1:1)。另一项中国台湾对3582例未治疗的HBV感染者自1991~1992年起随访11年(40 038 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ALT<45 U/L的患者相比,基线ALT≥45 U/L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更高,全体人群中相对风险比为1.5,HBeAg阴性人群中相对风险比为1.6。

中国香港报告,HBV患者发生并发症和HCC的危险性随ALT水平升高而上升(见图3)。

5.jpg

3. 中国香港:HBV患者发生并发症和HCC的危险性随ALT水平升高而上升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四、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ALT水平与活动性肝病、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相关

美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45例慢性HBV感染者(15例HBeAg阳性、30例HBeAg阴性)中对比了ALT传统ULN与修订的ULN,证明男30 U/L、女19 U/L可区分活动性肝炎(见表3)。

3. ALT传统ULN与修订的ULN比较

6.jpg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德国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990~2009年的共253例接受肝活检的慢性乙肝患者,其中39例患者ALT持续正常,86例患者ALT为1~2×ULN,128例患者ALT>2×ULN。对患者的肝组织学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与ALT活性相关的显著肝纤维化或炎症等的患病率。根据Desmet/Scheuer评分,显著肝纤维化或炎症定义为分期或分级≥2。ALT正常定义为3个不同时间点参考范围内的ALT水平(男性<23 U/L,女性<19 U/L)。结果显示,ALT水平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相关,且ALT>2×ULN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见图4)。

7.jpg

4.HBV感染者ALT水平和肝脏炎症、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相关

(ALT正常值男性<23 U/L、女<19 U/L)(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美国对193例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肝进行回顾性研究(ALT ULN男30 U/L,女19 U/L),ALT 1~1.5×ULN 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的肝纤维化>1、炎症坏死≥2患者比例显著低于ALT 1.5~2×ULN患者(分别为27%:53%和22%:44%)。

五、现况研究提示,ALT水平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有关

中国香港学者对319例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肝患者ALT 1~2×ULN组与ALT >2×ULN组的纤维化Ishak评分比较(ALT ULN男30 U/L、女19 U/L),结果后者肝纤维化Ishak评分高的比例多于前者(见图5)。

8.jpg 

5. 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Ishak评分与ALT水平有关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一项多中心研究SONIC-B队列分析了来自8项全球随机试验、有基线肝活检的2991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1672例为HBeAg阳性,所有患者HBV DNA>2000 IU/mL),无肝纤维化组、明显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均与ALT水平有关(见图6)。

9.jpg

6. 无肝纤维化组、明显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炎症活动度与ALT水平有关

ALT ULN男性35 U/L、女性25 U/L)(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综上所述,肝病死亡者中不符合现行乙肝指南治疗标准者占34%~64%,提示按现行指南治疗标准,有相当部分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未接受治疗,导致发生肝硬化、HCC,或死亡等。ALT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确定ALT ULN应考虑多种因素,既往ULN定为40 U/L可能被高估了,值得进一步研究。前瞻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HBV感染者的ALT水平与HCC、肝病相关死亡、肝脏炎症、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现况研究提示,ALT水平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有关。将慢性乙肝启动治疗的ALT阈值修订为男30 U/L、女19 U/L,可明显减少肝硬化、HCC和肝病相关死亡,有助于实现WHO提出的到2030年乙肝死亡率下降65%(≤4/10万)的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3506.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正式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下一篇:全球告别“疟疾”正在进行时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