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肖相如:中医理论的规范问题

已有 1816 次阅读 2021-3-4 09:1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01  中医的现状

同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开出的方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认为这就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对此,我特意做过简单的调查。

我问不同的中医,同一个病人,可不可能开出一样的方?都认为不能。我问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开出的不同的方都能治好吗?都认为能。

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能肯定吗?

那就意味着,对同一个病人,每个中医的认识都不相同;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每个中医都不相同。

那就是说,中医没有共识,没有确定性,没有规范,没有标准,也就是中医的理论没有规范。

没有规范的医学理论不可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因此,中医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疗效不满意,才沦落到需要振兴的地步;

没有规范的医学理论,就不可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术交流,形成学术共识,没有学术共识就没有确定性,没有确定性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难以传承;

因此,中医的传承也尤为困难,历史上真正好的中医本来就不多,而这些好的医生的弟子绝大多数都不能有效的传承上一辈的学术,现在的中医界的传承问题更加令人担忧;

没有规范的医学理论不可能有效的对外交流,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骗子,就是信口开河,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中医的说词都不一样,给人的感受能是什么呢?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也并非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医学存在的根据是可靠的疗效和有效的对外交流,而可靠的疗效和有效的对外交流必须以规范的理论为基础。

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提供的是生存环境,而可靠的疗效和有效的对外交流则要靠中医自己解决,如果是阿斗,怎么可能让蜀汉的江山传承下去?

建国以来,中央都对中医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国家给中医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助并不少,结果中医发展的怎么样了呢?大家有目共睹,心知肚明,同时忧心忡忡。

要想挽救中医,就必须解决中医自身存在的致命的理论问题。

在中医的教材中,不规范的、互相矛盾的、错误的概念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0  中医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1. 阴阳的问题

《素·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身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这是教材中关于阴阳学说的引文,根据这些引文,中医就是阴阳。难道中医就是阴阳吗?

再比如,根据上为阳,下为阴,则肺属阳;但是根据腑为阳,脏为阴,则肺属阴。那肺究竟属阳,还是属阴?问题在于,这种东西对医学有何意义?

2. 五行的问题

五脏配五行,肺为金,肺有宣发的功能,和金的属性相符吗?

肾属水,肾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中的阳气为元阳,这是水的特征吗?

五行相生是火生土,心属火,脾属土,补火生土补的是心吗?

五行配四季,则季节不够,然后就造出一个长夏来配土,那属土的长夏在什么时候?

这些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东西,但却在大学教材中要学中医的人必须学。

3. 病因的问题

教材风四季常有,终岁常在,难道寒、热、燥、湿不是四季常有吗?

教材说风无孔不入,难道其他的外邪不是无孔不入吗?

教材说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难道没有风其他的外邪就不能伤人致病吗?

外感病因中的火有外感的吗?

七情有七种,五脏只有五个,多出来二个怎么办?

人生气的时候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愤怒的时候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高兴的时候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思虑过度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恐惧的时候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受惊的时候还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忧愁的时候还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究竟是哪个情志对着哪个脏的?

4. 外感病初期的问题

教材上辨外感病寒热的方法是,外感寒邪是恶寒重,发热轻;外感热邪是发热重,恶寒轻。

但临床事实是,外感寒邪的麻黄汤证,恶寒很重,发热也很重;外感热邪则不恶寒,发热并不重,用教材上的方法怎么辨?

教材上将麻黄汤证叫风寒表证,认为病因是风寒之邪束缚肌表。教材上又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那这样的风邪怎么束缚肌表?

教材说,卫分证是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卫外之阳气为温邪所郁。教材说,与火热之邪类同的还有温邪。而火热之邪是指致病具有火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那这与火热之邪类同的温邪怎么郁卫外之阳气?

银翘散在《方剂学》教材中属于辛凉解表剂,方剂的主药是银花、连翘,用量最大,而且以这两味主药作为方名,但这两味主药是清热解毒的代表药,既没有辛味,也没有解表的功效,怎么就叫解表剂了呢?

香薷散在《方剂学》中属于祛暑剂,教材中又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那用辛温的香薷配苦温的厚朴,怎么祛其性炎热的暑邪?

杏苏散在《方剂学》中属于治燥剂,方中辛温的苏叶、生姜,再加上燥湿化痰的二陈汤,那能治燥吗?难道不会越治越燥吗?

在中医的教材中,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

用这样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病,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医的理论不规范医生的水平怎么提高?医生的水平不提高怎么会有疗效?没有疗效中医怎么生存?连生存都困难,还谈什么发展和振兴?

0  解决方案

1 组织人员进行论证、立项。

2 遴选、招聘项目组人员,成立专家委员会,构建学术共同体,对中医的主要理论架构和基本概念形成专家共识。

3 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中医的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现行教材中存在的概念问题进行清理、收集、归类,并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上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4 组织专家对上述教材中存在的概念问题进行研究、考证,清除错误的、多余的、无意义的概念,明确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表述规范。

5 在基本概念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重新编写上述教材。

6 规范、准确、平实表达,杜绝形容词和文学语言。

7 教材完稿后,邀请全国范围内各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并同时在网络上征集修改意见。

8 根据全国专家和网络上征集的修改意见对教材进行修改,形成试用教材。

9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申请国家立项,组织全国的专家,按照上述程序,对所有中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0  存在的困难

1)大多数的人并不认为中医的理论存在问题。

2)能认识到问题存在并有能力来进行理论整理研究的人太少。

3)愿意做这个工作的人太少,工作量大,难度大,无名利可图,而且还可能得罪学术权威。

0  我做过的一些工作

1)出版的著作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即将出版)

2)发表的论文

《论少阳病的几个相关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5卷,第5期,20029月,第67页。

《温病初其不是表证》,中国中医药报,200384日第7版。

《太阳温病提纲不恶寒的意义――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辽宁中医杂志,第31卷,第8期,20048月,第644页。

《理解解肌是运用桂枝汤的基础》,中医杂志,第45卷,增刊,200410月,第25页。

〈伤寒论表证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河南中医,2007276):13

《表证不是六淫都有》,河南中医,2009298):729

《脾约不是麻子仁丸证》,河南中医,20092911):1044

厥热胜复不是厥和热的交替》,河南中医,2010301):9

《四逆汤不是少阴病主方》,河南中医,2010305):422

《少阳不是半表半里证》,河南中医,20103012):1149

《银翘散本义》,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37~7438(作者:董正平,通讯作者:肖相如)

《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原因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38~1240(作者:董正平,通讯作者:肖相如)

《卫气营血辨证质疑》,中医杂志,2014557):628

《外感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医杂志,2015561):83

《表证不等于外感病的初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322~2324

《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辨析》,中医杂志,20155617):1522

《杏苏散非治燥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5499(高黎,肖相如)

3)指导研究生做的研究

2009级博士董正平:基于中医四淫八质因素的中医外感病初期诊疗模式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级硕士李佩:基于肖氏表证辨治思路对辛凉解表药的探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级硕士石玥:辛凉解表剂之解表质疑(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级硕士高黎:基于文献整理的秋燥表证之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级硕士张龄元:基于肖氏中医表证思路的暑淫理论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级博士邹易良:中医风邪病因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上是我在中医理论规范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供大家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4918.html

上一篇:更年期保健
下一篇:[转载]“抗流感神药”奥司他韦的前世今生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