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怎样学好中医通俗报告答疑
——为什么不现身说法地讲这个问题?
来源:这是洪钧老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所作“怎样学好中医?”通俗报告答疑。
讲这样的题目,一般是结合自己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切身体会,同时尽量多地联系他人的经验来阐述。多数人,可能认为那样更好。我没有那样讲。本来是想那样讲的。现在的讲稿,完全没有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几乎没有举他人的经验。
为什么犹豫再三终于没有那样讲呢?原因有三。
第一是,这样的通俗报告,不宜举专业理论方面的例子。
如果举理论方面的例子,就不能举很简单的。举稍微复杂的,多数听众可能不熟悉。
比如,伤寒厥阴病纲领如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传统理论,说不清厥阴病为什么会消渴。见过热病消渴的人大概很少。气上撞心是什么症状,大概也不是人人清楚。
加之,《金匱要略》的“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五”,开头照用了这一条。于是,伤寒厥阴病之消渴和杂病之消渴有何异同,按传统理论怎么也说不清。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讲,或者说参考西医知识,才能说清。
简言之,伤寒厥阴病之消渴,绝大多数不是糖尿病消渴。杂病之消渴,则以糖尿病为主。热病消渴中,最典型的是西医所谓出血热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口渴多饮。感冒或流感后期,也偶尔可见严重的口渴、多饮、多尿,却不是因为肾衰多尿所致。其中的道理很难用几句话让一般听众理解。要说清这一个问题,就需要大约2小时,而且听众要有足够的中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再如,《难经》的第一句话是:“十二经皆有动脉”。
动脉是确有所指的,按说应该按实地解剖来解释,于是,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简单。但是,按诸实地解剖,并非十二经皆有动脉。古人和今《难经》注本,从来没有证明皆有动脉——一般只能举三处。要说清为什么古人那样说,也很费事。多数听众大概也不很感兴趣。
再如,五苓散证,不是很复杂。但是,即便按照中医理论,也不能说《伤寒论》所述的五苓散证为停饮、为蓄水、为水气不化、为水蓄下焦。说清这个问题,也必须结合很多西医知识。
第二是,举临床方面的例子,必须详细、深入、生动,要花很多时间。过于专业,就不是通俗讲演。较详细、深透、生动地介绍3、4个病案,大概也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听众必须相当熟悉临床。
第三是,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只能讲如何结合西医,深入理解了有关理论问题,或者治疗复杂、疑难、危重的病人时如何得益于中西医结合。那样,同样会有上述问题。
如果泛泛地讲:如何读书?如何临证?怎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怎样向前人和他人学习?多数人不愿意听那样的老生常谈。
怎样满足不同层次的听众的需要呢?讲稿就是刚才报告的。
同时准备了以下文稿,今晚或明后天一举贴在沙龙上。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请去沙龙上看。文稿有:
(1)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
(2)藏五府六考
(3)五苓散证新解
(4)中西医结合看慢性胃炎(附一案)
(5)中西医结合谈高血压脉诊心得
实际上,此前在沙龙上贴过的“中药药理学应说清中医特色”、“呼吁停止滥用皮质激素”、“中医病因学的缺点”、“针刺所致气胸的抢救”和“经络的本意”等,无不现身说法,都涉及相当广而且比较深的理论和临床问题。已经足以证明,只有中西医结合的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