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一)

已有 2043 次阅读 2019-1-16 10:2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悟中医备忘录, 自然哲学, 经验医学

聂广:从文化角度讲,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医学。老师对于学生,医生对于病人,一定的神秘感是需要的。为什么一些虚悬的东西能够流行,往往是因为现实需要。当然,有时候是因为缺少奥卡姆剃刀。

丛远新:中国更适合利用人性的弱点,适合权健、鸿毛等成长。

赵宏杰:@聂广(深圳三院) ,学生指你帖子里提到的王瑞龙。

陈宁:文化可以不同,科学只能是共同的。

聂广:[强]所以,科学规范是严苛的。

李明远:这个饭没法吃了,肯定没了饭的滋味。欧洲人也许会吃出上帝的滋味[呲牙][呲牙][呲牙]

赵宏杰:中医界不喜欢起新名词,比如增加个现代中医学区别传统中医学或经典中医学,限制论域可以减少很多纷争,精力有限什么都想论只能是妄想或者漫骂,美国的药企控制医疗学术中国也在学,GCD把其他重要优先领域问题解决好也许会抽精力管好这儿。

过去中国工业弱于美国,中医打民族爱国旗号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以后中国工业强于美国,产品占领全球市场,就会更多宣传普世价值了,再用民族爱国旗号中医恐怕要拖GJ和D的后腿了。

中药使用量大增,国外的土地种植中药材,会逐渐增加,道地药材的概念会受到挑战,之前,各国的针灸工作者已经在用自己的创新挑战传统的中国针灸了,中医内科的挑战,20年内会看到?

丛远新:美国同学现在都是直接喝冰水,她女儿也是,符合中医理论吗?

李明远:@丛,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喝水与饮食、气候环境等关系密切。我刚到挪威时必须喝热水、热牛奶,但2-3个月后就逐渐改为喝凉水、凉牛奶。时间再长一点,也喝冰水。由于比在国内时摄入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不喝冰水,会有“上火”的感觉。实际上大部分留学生到欧美后,饮食习惯都已改变,这同其它地区的人到四川工作、生活,大部分人逐渐习惯吃辣椒一样,都是在顺应自然,与中医理论不矛盾。

丛远新:哦,受教了,谢谢!

李明远:[握手][握手]

陈宁:现在人的热量摄入量比过去高,一些方法随人而变,关键是阴阳变化。

李明远:链接“灸之一”。

聂广:链接“关于中医药理与中药药理”,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乱。

链接“赵洪钧:方药指迷(1-3)”

陈宁:类象思维从科学角度上看是合理的,但关键是如何定义同类。中医在类象思维运用中有正确也有错误的运用,但历史经验可以帮助择选。

赵宏杰:中医界的学科生态、产业-学科生态,比西医,要单薄、狭碍的多。

聂广:这个推荐意见,自启动以来已逾3年,数易其稿,凝聚了多位教授的心血和汗水。打算近期交给杂志社,特再一次征求大家的意见,请务必在10天以内回复,以便进一步修改。如果没有收到回复意见,视为同意发表。拜托大家!!

链接“HBV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推荐意见”

林肇昆:总会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他们哪里知道,中医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科学”就是“天人相应”。就是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西医,十年后的观点会否认十年前的观点。就是说你今天被割掉了的子宫被割掉了的肾,十年后会被认为是白白给误割掉了的。无法弥补!而我们的国粹中医,一两千年前说的话,直到今天都还算数!

宁青远:[强]

李明远:@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强][强][太阳][太阳]

林肇昆:我没这水平,这是我的老同学,伤寒专家刘为立的一段帖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马上转发分享。

聂广:林兄,“一两千年前说的话,直到今天都还算数!”并非好事呀。

刘为立:谢谢林大哥,一直以来都对学弟的鼓励,这个帖子是我自己随意、不成熟的,发在圈子里头的啊。但我想,这说明了一个方面,里边肯定是不严谨的,肯定有很多问题的。所以说,不能算是很科学的正式的东西,那东西林大哥有某些同感啊,不好意思,谢谢!

广哥说得很对啊,它就没有发展是吧,没有创新?老是固步自封的。和现在的理念是有些,可以说格格不入的吧。从那个方面说,这个事情当然肯定不完善,比如说有的子宫要切的该切,有些肾脏该切的也要切。现在的医疗条件,不且可能会死人的,你中医没办法治好了,你说不切怎么办?是吧,这里的很多问题,我说得当然是不全面滴啊,只是一个方面。

聂广:[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刘为立:我觉得中医的特点,他非常科学和非常有奥妙的地方就是它的整体观和天然感应。

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大自然,大自然的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一点是非常科学的。

并且中医,我觉得它对人和对大自然,都有一种敬畏之感,不像西医,它把人体,就当是一般的机体而已,它想把它看透,摸透,解剖,细胞,分子等等,反而忽视了整体。当然,我可能不懂,肯定也有西医,水平高的也会注重整体。

但事实是,西分科越来越细,你看五官科分到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越来越细。然后甚至分到什么分子学水平、细胞学水平,他研究的是非常多,非常透彻,但是非常细。

这样一来,简单说吧,一个大活人。他肯定有很多病,比如他眼睛有问题,也可能鼻子有问题,也可能心脏有问题,也可能肺脏有问题,也可能肝脏有问题,也可能胃肠有问题,甚至皮肤也有问题。这样的人我觉得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会有。虽然你说自己要治疗起来有轻重缓急,可能他治疗的时候,这么复杂的情况到医院去该怎么办?

眼科肯定就是按照眼科来开眼科的药或者眼科治疗。心脏的,那是心血管科的,至于呼吸系统的、消化系统的、皮肤科系统的。各个科都按自己的来,都是看自己在那一块。然后他要吃药,个个都会开自己的药给他吃。试想一下,这样的病人,他一下子吃药的话,他是多少药?那些药在人体的体内,他就是唯一的受体。每个科的专家都是对的,他的治疗可能都是非常合理的。问题是,这个病人,他要吃这么多专家的药,对他来说,他只有一个受体。这么多的药吃到肚子里去了,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西医无限细分的时候,离整体的人就越来越远。

关于中医说的气,我看群里有些老师们来也在争论了,也在说。有的观点我也没多少认识,我不说。但我只说,气也是应该是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并不是说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现在有人说能量,有的老师说能量不一定能概括它。那当然,的确是应该说清楚,但他不可能说概括的那么完善,那么是一回事。

为什么说气是现实看得见的,起码是功能活动吧?一个人走进来,我们不学医的人都知道,他有没有精气神?这个精气神的气是什么?老百姓自然知道。有精气神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红光是吧,言谈举止自如是吧,声音就是中气十足是吧?动作出来不是不受控制的疯子,他是得体的,有力的。是呗,这一看就是很正常的嘛,精气神足了嘛!

一个人一来就无精打采,说话眼睛都睁不开,少气无力,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掉了阳气。这是不是就说明气是可以看得见的一种机体状况?是啊,所以我觉得,中医西医,肯定是各有所长。

我的观点一直是这样的,中医,里边有聪明人,也有高水平的人,西医那个里面,肯定有聪明人,有高水平的人。但是中医和西医它是各有所长,它不是一回事,我比较不太赞成搞中医的人,很偏激的去反对西医,说西医这不好那不好;同样也不太赞成,搞西医的人说中医这不好那不好,我觉得他们互相抵触、诋毁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西医的人,你要诋毁中医,说中医不好,你能够潜下心来,一心一意的先读五年纯中医类型的东西,把它搞清楚,再去诋毁它。

反过来一样,中医一个人,你去诋毁西医,你能够潜心下来,好好的学五年西医的知识,西医的东西,你再去诋毁他。你能做得到吗?所以说,不管中医和西医,互相诋毁对方的都是对对方不是那么了解,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打扰大家不好意思。

李明远:[强][强][强]好多东西是相通的。中医与西医作为两个应用学科,在更基础的层面,物理学、化学等,也是相通的。只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链接“灸之二”,供参考,欢迎讨论、质疑!

聂广:为立弟,我对你的诋毁这个词有点不同看法。批评(包括批判)不同于诋毁,它在科学进步的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中医批评中医、西医批评西医算不算诋毁?余岩批评中医算不算诋毁?当然,对于那些“粉”和“黑”的站队思维又当别论。不知当否?请批评!

李教授,刚才读了你的“灸之一”、“灸之二”以及相关论述,对中医一片赤诚,让人感动。但仍然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我想可能是缺乏相关文献梳理,说服力似乎差一些。我对灸法原理没有注意,相信前人有所关注,您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能效果好一些。

刘为立:广哥,用词我觉得是一回事,关键是用意。中医诋毁西医也好,西医批评中医也好。关键是他们自己的认知怎样?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他们是个什么“用意”。如果真是有一定认知水平的科学的态度,那就是学术观点和认识不一的问题。当然,里面也存在偏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偏见与知识水平是成正相关的。当然有时是反相关。

不过,说句心里话,广哥,我个人不愿意争论这些东西。[愉快][咖啡][咖啡]

聂广:为立弟,同意你的观点,站队思维的争论确实毫无价值。但另一方面,质疑是科学进步的推力,科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排除谬误而逐渐接近事实真相。

刘为立:广哥,其实我每天都在质疑。比如前几天我在群里讲课就质疑了《伤寒论》的三条条文。质疑芍药到底可不可以“解表”?

聂广:我也是,所以生怕别人说我诋毁,说我反对中医,也是不自信呀。希望我们在质疑中进步。

刘为立:@聂广(深圳三院) 我从没感觉到广哥诋毁中医哦!不然你家门诊资金从何而来啊?

李明远教授:聂教授,非常感谢!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讨论,由于大家学科差异较大,我觉得在这个群里先“科普”一点儿讨论也许会好一点儿。一是我对中医的了解和理解有限,目前难以较准确的讨论较深的中医问题;二是根据我的情况,只是在对中医有限的了解情况下,探索解释或“翻译”中医的一些理论、方法。如目前所涉及的“气”、“经络”、“灸”等相关问题,希望对医者和被医者有所参考。三是我没有“临床”经验,对于一些“文献”论及的东西,无法辨别其真伪、对错,及其可靠性(在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垃圾文章太多了)。非常感谢静远先生的“静灸法”,使我有机会学习、了解“灸”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作用,并从我所学的角度,进行有限的探讨,权当“抛砖引玉”。另外,有些基础的东西,看起来对应用似乎无关紧要,但若搞清楚了,会有“一通百通”的功效。基础研究对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是不能急,要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来。

聂广:李教授,你的探讨确实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但离实际应用远了一点,一时看不出效果,所以大家对接不了。可能宁兄不知道说什么,也接不上话。

李明远:这很正常,大家对彼此所从事的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了解都很有限,需要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进行沟通、讨论了,慢慢的就会有一些共同语言,形成一些共识或不同观点,但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先“抛转”。

聂广:谢谢李教授!

李明远:谢谢聂教授!晚安。

林肇昆:为立的帖子是用调侃的方式,极其平凡的语言,道出了中西医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点出了二者的科学性,一个是不断的否定后再提高;另一个是立意于朴素的哲学,立足于实践摸索,不断的总结提高的,但始终是在科学的基础上缓慢科学地发展着。治病救人性命关天的事,不科学的医疗体系早被人类淘汰了。目前就是取长补短,将来最先进的医学,可能就是各种医疗体系的统一吧。

宁青远:非常感谢李教授,从微观世界去探讨“靜灸法”。这样从宏观到微观,应该是更全面地探讨艾灸。每个人的经历,不可能十分全面,都有欠缺。这样探讨起问题来,就像古人说的“盲人摸象”。如果集思广益,就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真相。

宏观看问题与微观看问题,各有利弊。宏观看问题,方向不会错,不容易迷路;如果脚下的情况没有辨别清楚,则常常会跌跤。在当下急难之时,不容易过关。微观看问题,如果看清楚了,就会很容易地跨过眼前的沟坎不跌跤。

可是微观世界,缤纷错杂,瞬息万变,有真有假,很容易迷失。常常是解决了局部眼前的问题,却不知道东西了;因此常常对整体造成伤害。
就拿“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微观上来看,突出物不切除,压迫怎么能够解除。但是宏观里面看问题,就不同了。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在不断支持与协调之中生存发展。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慢慢变化,互相协调,以致互相适应,最后“椎间盘突出症”痊愈。

从这个整体出发,我把“积极卧床”的方法推荐给病人。大部分病人,都能够通过这个方法痊愈。我遇到一个病人,好好一个人,因为体检发现“椎间盘突出”,于是被医院要求做手术。人是走进医院的,结果手术后在家卧床半年,还不能起来。我上门为其针刺拔罐等治疗,又过三个月,才能勉强起来活动。

刘为立:@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大哥懂我! 多谢大哥一直鼓励学弟!

静远兄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奉行传统的纯中医疗法,继承且创新,令学弟敬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7352.html

上一篇:东方智慧(二)
下一篇:评李明远教授的“灸法原理(1-2)”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闁诡剚妲掗锟�:0 | 濡絾鐗犻妴锟� | 濞戞挸锕g粩瀛樸亜閿燂拷 | 閻犲搫鐤囧ù锟�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4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