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字塔的建设改变了世界
埃及有几十座金字塔,位于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规模最大,这座为法老王胡夫建造的金字塔居古代世界八大奇观之首,其146米的高度保持了人类最高建筑物纪录长达4300多年[1]。对这座胡夫金字塔的研究和报导似滔滔江海一波又一波,从未停止过。自2011年开始的被譽为二十一世纪埃及的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把对胡夫金字塔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是:古埃及人究竟如何建造胡夫金字塔?而最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我们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考: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又是怎样推动了古埃及王朝和人类古文明的进步?
这项开始于2011年的考古挖掘位于埃及东部沙漠面临红海的一个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地,这个被称为Wadi al-Jarf(瓦迪·阿及 简称瓦迪)的小地方在胡夫金字塔东南三百多公里之外(见图1)。考古工作者在离开红海西海岸一英里的山体上找到了三十个形状一致的洞穴,长80-24英尺、宽5英尺、高6-8英尺。在石洞中发现了船身残片、船橹以及船用绳索。一些木板上刻有红色符号,像是用作装配的标记。分析表明这些石洞用来存放休航期的船舶,有些像现代船厂的船坞。在离海岸数百英尺外发现两处长方型的石建筑,分别被隔成大小一致的五室和十室房屋,用作货物的贮藏和海员的宿舍。货物装在袋子中,袋口封印上物主的名字竟然是法老王胡夫。在该处附近的海岸边,退潮时可看到长约六百英尺的倒L型的石堤,伸展于红海中。海堤内的水下发现了百余只椭圆形石锚(或称石碇),显然用于船只停泊,有些石锚上刻有船名和胡夫的名字。
P1)(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P2)瓦迪港离红海海岸一英里处建于山体上的石洞,洞口有石板掩闭。
P3)石洞长80-24英尺、宽5英尺、高6-8英尺,用于贮放休航期的船舶。
P4)石洞内找到的一些四千六百年前的文物,多数与船舶有关。
P5)瓦迪港防波堤内水下的古锚。
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清楚地表明早在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瓦迪就是红海边的一个极其先进的海港,这也极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海港,把古海港的存世纪录整整推前了一千余年。出土的海港各个细节处处呈现出胡夫王朝大气进取的时代特征。在远离王朝政治经济中心的海边建立先进的的港口的原因只有一个:建筑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工程需要大量金属工具,因而产生了对铜及其它矿物的巨量需求,而铜矿都位于红海东岸的西奈半岛,与瓦迪港隔岸相望。在红海东海岸发现了与互迪港相应的设施,那里的发掘找到了与瓦迪港完全一致的工具和瓦罐等生活用品,事实证明当时的瓦迪就是对西奈半岛出口食品和进口金属材料的重要吞吐港口,瓦迪港就是埃及当时发达的经济网络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开始于2013年的对瓦迪港的第三期挖掘的成果更加震惊了世界,考古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好几整卷的埃及莎草纸文稿,有一卷竟长达数英尺,这些四千六百年前的莎草纸上的埃及象形文字多数仍清晰可辨。不看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这些文稿竟是一位名为米勒(Merrer)的工作日志。米勒是胡夫金字塔工程的中层管理者,他直接向Ankh-haf负责,后者即是法老胡夫的异母兄弟-整个胡夫金字塔工程的总指挥。莎草纸上详细纪录下了米勒和他手下二百名金字塔建设者的任务清单和项目进度,该日志每天更新两次,粗看上去很像现代人用微软的Excel产生的电子表格。这些莎草纸文稿也有力的反驳了金字塔不是古埃及人建造的种种奇谈怪论。
P6)瓦迪港出土的四千六百年前的古埃及莎草纸文稿,这是胡夫大金字塔工程中层管理员米勒的工作日志。右上的一部分极像用微软的Excel产生的电子表格
深埋在红海海滨沙漠中的莎草纸文献穿越了四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今日默默地向我们展示了建设胡夫金字塔那段激情辉煌的年代。由米勒指挥的船队纵横千里,北去地中海海岸採备各类食品运至瓦迪港,跨越红海送至西奈半岛,然后满载铜材返回位于埃及中心的孟斐斯城;或者八百里路日夜兼程沿尼罗河南下,到阿斯旺装运花岗石再送去胡夫金字塔建筑工地。那个时代的埃及人不仅是陸上建筑的能工巧匠,还是航海远征的顶级高手。因建造胡夫金字塔而构筑的河道、公路和港口为日后埃及长期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明进步。
今日所谓的西方文明把自己的源头定位于古典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的源头是地中海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而米诺斯文明则带有明显的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的印记。古埃及文明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是多方位深层次的,而位于地中海东岸(今日的黎巴嫩一带)的腓尼基人则是这两个文明之间的二传手。在古埃及飞黄腾达时,腓尼基人当时就是一个勤快的打工者,他们使用埃及人首创的带船桨的帆船(又称加莱船 Galley)南来北往,几乎独霸了整个地中海二千多年。腓尼基的商船带来了各种东方生活用品,让希腊人学会了工艺和美术;商船上载有埃及等处运来的笔墨纸等文具,让希腊的文学具有了传承的媒介。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腓尼基人的字母,腓尼基人从埃及象形文字中的表音符号得到启发,创造出一套辅音拼音字母组,希腊人学会了那些字母之后,又加上了几个元音,组成了完整的希腊音标字母,成为后来欧洲各类文字之祖,灿烂的古埃及文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古埃及王朝也可能启动了人类最早的地理大发现。古埃及史料中一再提到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The Land of Punt",从那里带来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具有明显的南国情调,一直有人猜测这可能就是今日东非的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一带(即今日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区域),甚至有可能远及南非的好望角。今日在埃及红海边发现的最古老的瓦迪港口,为古埃及人与那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可能,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到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后期,在法老支持下组成了一支由四十艘船组成的腓尼基舰队,他们首先从西奈半岛的亚喀巴湾出发沿着红海岸走,穿过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然后沿着今天的索马里海岸线一直南下到达今南非南海岸;再从南非和今纳米比亚的非洲西海岸北上到几内亚湾,最后沿着西非的海岸线转入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回到了腓尼基的老家。整个地理探险历时三年,航程三万公里并环绕非洲一圈,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此一壮举完成于公元前六百年!埃及文明实在太牛,不服真不行。
从瓦迪港出土的莎草纸文献上还可看出为金字塔建设者提供的伙食很不差,一般船员都得以享用肉类、家禽和鱼,甚至还有啤酒助兴。这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近年来埃及考古的一项新发现:在位于斯芬克斯(Sphinx)狮身人面像南面四百米处发现了一个有上万民工的生活区,在生活区周围的垃圾场中掩埋的兽骨可以推知当时提供的肉类食品每天达四千磅以上,这些建筑金字塔的民工比今天许多埃及老百姓吃得还要好。而被埋葬的民工遗骨上竟然有完美的接骨㾗迹,不难推知,这些民工还享有医疗服务。相比四千六百年的前辈,今日手握选票享有民主的埃及大众真是情何以堪,还不如一头跳进尼罗河里算了!
这两项新的考古发现都证实了金字塔建设者不是天天被鞭子抽打的奴隶,至少建设者的主要群体不是做牛做马的奴隶,而是天天吃牛吃羊的打工者。建造胡夫金字塔的是埃及第四王朝,这样一个家族专制的政体没有大量使用奴隶,而民主共和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却依赖大量的奴隶,这一点常令人匪夷所思。政治社会学的高度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证明,它们不能简单地用“黑与白”,“对与错”加以归纳分析,对国家和政体贴标签、带帽子其实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从工程规模和技术水平来衡量,古埃及的大金字塔工程比起现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中国的高铁工程豪不逊色,而人类所有划时代的杰出工程都必须依靠大量科技人才和多工种多层次人力的有机合作,这绝不是靠大量奴隶可以做得到的。那么古埃及的专制王朝又是用什么方法使多层次的自由民通力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件巨大的工程呢?其中的秘诀可能就在埃及法老王的双重身份上,法老王是地上的王又是天上的神。听从法老王的命令,接受他的任务,就是听从神而为神服务,这就是当时人们一切行动的准则和基础。在瓦迪港出土的一只陶罐上有这样一行字:“去西奈採矿的人们,胡夫法老记住你们,你们为此得到了永久的銘记。”这是在许诺这些建设者他们的灵魂可以获得永生,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一共用了二十年,当时每年的春天到夏末是建筑的旺期,因为尼罗河每年春天泛澜,沿河的农民无事可做,就被大量徵集到吉萨高地去建造金字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刺激需求的一种经济学方法,它与美国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前几年的大规模投资没有本质区别,其最后结果是造就了一代全新的基础设施。由此可见埃及法老原来是凱恩斯主义最早的实践者[2],强烈建议为胡夫法老追授诺贝尔经济学奨。政府大规模的公共开支可以用来刺激消费或加大基础投资,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启动和组织超大型工程项目,四千六百年前的大金字塔、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高速公路、六十年代的登月项目和今天中国的高铁工程遵循的都是同一逻辑,从长远和大局的利益来评价,这些工程项目的自身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由此产生的相关产业和技术最后必造福于千秋万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组织实施划时代的超级工程方能凝聚人心、繁荣经济、发展科技。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执政基础靠的不是形式的选票和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是在世界上、在百姓的心灵里铸就千年不朽的丰碑!这可能就是四千六百年来默默无声的胡夫金字塔给于人类的真正的启示。
[1]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在1889年巴黎320米的艾菲尔铁塔落成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另有一说:在公元519年(北魏熙平元年)永宁寺佛塔(塔高147米)建成之前,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胡夫金字塔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也是到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单一石建筑。大金字塔是胡夫法老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始建于公元前2580年,完工于胡夫去世,约公元前2560年。
[2]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