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海之战》,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著,三联书店2010年出版。
本书作者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记载,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1955年间,国共双方军队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岛屿的作战过程,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创建到发展、建设的成长历史。尤其其中对几次最有代表性的岛屿登陆战的细节描述,让读者对那段早已逝去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金门岛登陆战 包括之前的鼓浪屿战斗的失利,可以说是以解放军的完败而结束,这段历史早已有诸多文献揭示。此战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解放军指战员没有掌握两栖登陆作战的理念和相关认识,而只是把陆上阵地防御和进攻战术经验机械地照搬到渡海登陆战中,同时,也不了解天气潮汐对登陆作战的影响——自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解放军只有单一的陆军兵种,从北方一路杀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厦门,不用说打岛屿登陆战,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游泳都不会。金门海战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令人扼腕叹息,但客观来说,也为后来的渡海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解放海南岛 有了金门海战的前车之鉴,解放军四野第15兵团在进攻海南岛之前,充分做好了全面细致的渡海准备工作。之后,从1950年3月5日开始,在一个月时间里,利用海南岛漫长的海岸线特点,先后4次派队伍成功偷渡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并与琼崖纵队取得会和,使岛上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为后续主力部队大规模渡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解放军以木船为主要渡海工具,取得了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的重大胜利,解放了海南岛,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一江山登陆战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实施多兵种合作进攻,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初具现代化登陆作战模式的战役,胜利解放浙东一江山岛。战役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经过此次作战,解放军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水平和战斗力无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这几次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和教训的回顾,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事实显而易见:建国初期,解放军海军和空军才刚刚组建,靠缴获蒋军的残破军舰和飞机起步,在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和帮助下,经历了近5年时间才慢慢发展起来。即便如此,也还是远不能和清一色美式装备的台湾国民党军队相比。而解放海南岛,则是在完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
2 狭路相逢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之前,15兵团43军几名战士,在驾驶木船海上练兵期间,曾经遭遇国民党军舰,但他们凭借着勇气和智慧,击退了敌舰,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现实神话,大大提高了整个渡海作战部队的士气。1954年11月,年轻的华东军区海军利用小型鱼雷快艇,成功击沉了国民党军千吨级主力护卫舰“太平号”。除了事前精密的战术布置以外,两军对垒之际,那种舍生忘死的必胜信念才是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3 美帝国主义是只纸老虎。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纸老虎的意思并不是说美军不具备战斗力,而是针对美国政府一以贯之的患得患失、未取胜先防败的心理而言。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老是想着抱紧美国这条粗腿(就好比当下的日本一样),希冀有朝一日反攻大陆。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类似于现在的《美日安保条约》)。然而,一到关键时候,美国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它并不愿意卷入中国的沿海岛屿战之中。所以,就在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之后不久,虽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调集了5艘航空母舰、32艘驱逐舰和大量登陆舰艇,以及航空轰炸机和战斗机群驶往东南海域,但是,它根本没有帮助台湾当局协防大陈岛,甚至“收复”一江山岛的意思,反而迫使蒋介石放弃大陈岛,退守台湾、澎湖列岛和金门、马祖一线——或许,对美国来说,“盟友”是随时可以拿来出卖的,而永恒的利益才是其不懈的追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