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有机”与“过程有机”
【附:生态朋友圈诚信保障机制】
这两年,随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希望消费生态有机产品的人和从事生态有机生产的人越来越多。遗憾的是,生态有机产品的销售瓶颈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突破。不认同的人,我们就不提了,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很多认同的人,为什么也没有积极购买呢?除了价格因素,更重要是信任问题。
信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息高度对称。我们提倡生态农业三靠谱,靠谱的消费者,靠谱的生产环境,靠谱的生态方式及过程,如果没有信息的高度对称,就不能称之为靠谱。
有不少人迷信检测报告。的确,产品检测是获得真实信息的重要手段。但说实话,我很少看检测报告。食物不是工业品,检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生产方式和过程是否生态安全。有位朋友最近到五常调研有机农业,他告诉我说,五常的朋友把有机大米分为“检测有机”和“过程有机”。所谓“检测有机”,就是悄悄用了人工合成化学品却检测合格的“有机”产品。其实这早就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有对农产品生产特点不了解的消费者,才会毫无保留地相信检测报告,而不是只做参考。
我们购买生态有机产品,付出的是“过程有机”的价格,当然要求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过程有机”产品,而非用了人工化学品却检测合格的“检测有机”产品。检测,说到底是工业思维,是把农业等同于工业,把农产品等同于工业产品,是按照检测工业品的方式检测农产品。那些用了人工化学品却检测合格的“检测有机”,由于缺乏多种化学品组合实验,缺乏长时间的历史检验,究竟有哪些危害,有多大危害,其生产者甚至专家也搞不明白。只有天知道!我们不愿做小白鼠,所以要求“过程有机”。
过程是否有机,如何做到信息对称?目前销售生态产品特别是外地生态产品的商家,保证诚信的办法,除了以上说的检测,就是现场考察,还有检测与考察结合的第三方认证。如果是内行考察,的确能看出一些名堂,但农产品所具有的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若是不能全程参与,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往往是难辨真假,致使考察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是外行蜻蜓点水式的考察,就更不靠谱了。曾经参加一个有机农业考察,有个农场称散养了1万多只鸡,生产“虫草蛋”。“虫草蛋”的虫草,不是冬虫夏草的“虫草”,而是鸡的食物虫子和草。我们看到鸡群在山坡树林里游逛,却没见虫,没见草。是不是鸡太多,树林里的草早就被鸡群吃光了,也未可知。一般说来,散养鸡蛋比笼养鸡蛋安全可靠,但喂什么才是关键。我是相信虫草鸡蛋的,可这家农场的鸡吃什么呢?据说每天喂一次粮食。问题是虫草在哪里?
限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专业及经验的缺乏,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哪怕是到现场“考察”,实在是很难搞清楚。我们不能认为一定有问题,但又不可能没有疑问。或许,还不如不去走马观花,相信他们说的就是了,心情不受影响。“考察”后有疑问,反而多了一块心病。
总之,一些貌似能够获得真实信息的办法,其实并不可靠。“过程”是否靠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六不用”,检测报告说不清楚,现场考察看不清楚,第三方认证是为自己无法掌控的事做担保,更荒谬。现实中,只有那些生产负责人和具体生产者,以及提供肥料与农药的人最清楚。“养鸡的不吃鸡,养奶牛的不喝奶”,就是这个道理。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加强生态社区熟人模式的建设。很多朋友对熟人模式都很认可,不仅是因为这种模式相对靠谱,现实中也的确没有什么其他更好方式。
现在生态社区很不完善的是,生产者当地的消费群体,往往建立不起来。我们前几年就提出,生态社区生产者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当地消费者粉丝群体,对于生产者来说,既是监督者,又是宣传者。当地人不参与,不清楚,不认可,缺乏良好的口碑,产品卖到千山万水之外,完全是生产者或销售者自话自说,靠谱性就会受到质疑。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多生产者当地消费群体的建设,总体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连初级都没有达到。不少生态产品并没有在本地销售,完全是外向型的。这种外向型生态生产,在经济上非常脆弱,在诚信和产品质量保证方面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当然,这里有个难点需要解决,当地的产品,当地人并不稀罕。追求生态的当地朋友,完全可以自己找到更为便宜靠谱的生态产品,没有必要非要消费“某生产者的产品”。
还有可能的是,当地人对“某生产者的产品”并不认可,他们更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生态熟人群里有位朋友,在五常租地种植有机稻花香,说有专门的生态技术除草。除草是水稻种植的特大难题,五常当地种植有机水稻的生态朋友听说了,一定要去学习取经。到了现场,那位生产者的管理人员说,他们还没有用那种专门技术呢,除草是靠鸭子。来学习生态除草技术的朋友想看看鸭子,管理人员说鸭子死了。死了?或许是鸭子把草吃光没得吃给饿死了吧,也未可知。回来路上,五常当地种植有机水稻的朋友对我这位做调研的朋友说,鸭子除草,那是忽悠你们城里人的。在稻秧幼小的时候,鸭子会把秧苗吃了,等到秧苗大了,草也长大了,鸭子吃不动。听到这个说法,大吃一惊。我是相信鸭子除草的,但当地内行朋友却说是忽悠,我们是信还是不信?
如何破局,黄河共富合作社的做法,很值得关注。以河南修武县一些生态消费者朋友为主建立的黄河共富合作社,成员有公务员、医生、教师、退休干部、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也有农民朋友。大家共同出资承包土地,建设生态农场,按照蒋高明教授提出的“六不用”方式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养殖家畜家禽。合作社成员利用周末假日等空闲时间到农场劳动,收获产品供给合作社成员,自给自足,多余产品对外销售。
保障食品安全也就是食物诚信,至少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上面提到的信息高度对称,另一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一致性。现在主流市场,这两点都很难做到,生态社区熟人市场,理论上可以做到,但在城市化市场化的现实条件下,不是很容易实现的。黄河共富合作社的方式,成功解决了信息高度对称和利益一致的难题。他们的产品,尽管没有经过机构“认证”,却是正经八百的真正的生态有机,也就是“过程有机”。
前年9月,我和孟祥兵博士有幸受邀参加他们的活动,进行交流学习。包括合作社成员,到会有一百多人,绝大多数是当地的朋友,其中还有党政机关甚至食药局公务人员。现场旗帜飘扬,气氛热烈,红色横幅上“草根民众,吃上特供”,“城乡一体,双向扶贫”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参会者对合作社的生态生产与产品高度认可,特别放心。黄河共富合作社,是真正的全方位的“过程有机”。这种模式应当大力推广。如果在全国各个县城甚至乡镇都有很多这样的合作社,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好办多了。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黄河共富合作社的成员,都对生态生活高度认可,他们是在共同理念基础上建立合作社的。之前,我们讨论生态诚信保障机制,提出一定是多管齐下,总结了若干条【详见附录:生态朋友圈诚信保障机制】。现在再加上一条:理念认同。理念认同,很多生态有机生产者销售者还做不到。相当农场主与销售商和他们的员工,在理念上并不认同生态有机,不过是作为盈利与谋生的手段。没有理念上的认同,一旦遇到比较棘手的困难,很容易放弃生态原则。
这几年,为生态事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全国性生态产品交流平台的建立。但全国性平台,需要各地生态社区的支撑。倘若各地生态社区,无法有效解决信息对称与利益一致问题,全国性的生态产品平台,就很难办好。全国性生态产品平台,倒逼地域性生态社区进一步完善与不断提高。地域性的生态社区如何办好,黄河共富合作社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值得参考。当然,黄河合作社的经验,很多情况下难以完全照搬。但根据具体情况,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之上,切实解决好信息对称与利益一致的问题,是必须的。
共同的生态理念,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判别标准,非常有意义。生态有机的从业者,对生态有机理念高度认同,不仅是生产过程有机,也要体现在生活过程中,要身体力行。听其言,观其行,信其人。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有时看不明白,但他们对生态有机的态度,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吃,这些日常生活信息,并不难得到,有了一定的交往,即可做出基本判断。比如,生态有机从业者获得生态有机产品,比其他人要方便得多,价格也便宜得多。要是他们自己和家人不食用不使用生态有机产品,而是一味地呼吁消费者买单,说明他们并不真正认可生态理念。
对于那些自己并不认同,或口头认同,打着生态有机旗号,生活过程却做不到甚至根本就不当回事的生态有机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田畔
2019年9月3日初稿,11日修订
——《SPGS全球安全食品责任信任体系倡议指导文件》专家评审研讨会发言
田畔
●生态朋友圈应运而生
为避免化学食物毒害,本世纪初以来,一批有识之士,生态农业的先行者,开始探索如何克服恶性市场弊端,走生态文明之路。以生态、诚信、和谐、互助为基本原则的生态朋友圈应运而生。
生态朋友圈有多种称呼,CSA、参与式保障、生态家园、熟人经济+检测等,我们称之为“生态社区”或“新熟人社会”。
就目前来看,在解决食品安全的多种方式中,除了自己生产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特供”外,最靠谱的就是生态朋友圈。
生态朋友圈的诚信保障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在探讨之中。我只谈些粗浅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朋友指正。
●为什么说生态朋友圈最靠谱
目前食物的生产消费有两个市场,陌生人市场和熟人市场。
陌生人市场是一个以GDP为最高目标、为化学农业服务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诚信极度缺乏、责权利严重错位、人与人严重对立的恶性竞争市场。恶性市场很难保证食品安全。
熟人市场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朋友圈。生态朋友圈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易市场,而是以诚信交往为基础,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重要内容,由本地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专业人士等为主组成的跨越城乡的互助共赢的生存共同体。产品生产销售按照良性市场规则运行,价格合理,信息对称,诚信合作,责任到位。
●生态朋友圈信任机制及保障
生态朋友圈,价格合理,长期合作,生产者可以得到稳定的预期收益,造假动机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消费者与生产者频繁交往,高度参与生产销售过程,信息对称;生产者以自己的信誉为自己的产品做担保,责任落实到人。信息对称,责任到人,使得造假成本非常高。一低一高,构成生态朋友圈信任的基础。
生态朋友圈信任机制的保障,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根据这些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保证质量;
2. 价格合理;
3. 信息透明;
4. 及时沟通;
5. 自我担保;
6. 现场考察;
7. 随机检测;
8. 违规惩戒。
时间关系,以下主要说说“自我担保”、“现场考察”和“随机检测”。
◆自我担保
2013年11月,舌尖市集“自我担保”公告:
我承诺,因此,我担当!
舌尖上的市集30多个商户以良心为担当的承诺书
请您在此监督与见证!
以余地农庄承诺书为例:
我们承诺:
1.所售蔬菜、鸡蛋、柴鸡等产品为余地农庄自产(非自产产品会公示),种养植方式参照有机标准进行,非有机标准投入品全部记录、公示,并随时供查询。
2.我们行为准则是诚信、公开、透明,随时欢迎到农庄考察、监督。
3.我们所售产品和我们自己食用、股东食用同等品种、同种产品。
如有欺诈行为,十倍赔偿!(公章)
根据生态朋友圈这些年的实践,2016年2月,“生态农业新春联谊会”上,我们提出“公开承诺,自我担保”,鼓励生产经营者以个人信誉为自己的产品做担保。最近,在生态社区微信群推广“自我担保”模式,生产经营者发布收费性信息,须按照“三靠谱”原则先做“自我介绍”。
有人质疑这种方式,认为不过是为自己做广告,作用不大。
公开承诺,自我担保,在陌生人中间,或许作用有限,但在熟人朋友圈,就有非常大的约束力。任何脑子还算正常的人都明白,欺骗熟人圈的朋友,就是“杀熟”,杀一人就等于杀全体,就会成为朋友圈的公敌,断绝了自己的后路。“杀熟”是一种社会性“自杀”行为,后果非常严重!
◆现场考察
现场考察的意义就在于,食物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如果有问题,很容易发现。
考察有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正式考察,由专业人士、其他农场的生产者、资深消费者等组成考察组。他们特别关注一些关键性生产环节,比如土壤,作物生长情况,有没有使用化学品的痕迹等。考察结束后,一般会召开座谈会,考察组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与整改建议。
非正式考察,就是顺便了解。比如,一群消费者到农场观光,人多眼杂,如果使用了化学品,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发现。
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考察,都可以随机采样送检。
另外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员工或周边的农民聊天。一般说来,农场不是黑社会,老板是不敢教员工撒谎的,员工会有意无意讲些真实情况。周边的农民,更不会为造假者打马虎眼。
特别强调:考察不是一次性的探访,而是消费者对生产过程和管理的经常性参与。因此,生态生产者一定要有当地消费者“粉丝”,产品要有相当部分销给当地的朋友,要有他们的口碑。就近销售,不仅符合生态原则,也符合生态信任原则。那种当地人一无所知,产品却卖到千山万水之外的生态农场,其靠谱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随机检测
检测是提高信息透明度,打造诚信的必要手段。
检测分为生产环境检测与产品检测。生产环境检测,主要有土壤、水源,以及周边有没有污染源等。
产品检测是目前食品监管的主要手段。社会上特别是政府报以很高的期望,认为检测可以保证食品安全,投入了大量经费,购置检测设备,扩大执法队伍。但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1.标准滞后。食品检测标准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检测只能针对已知危害物,对“未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新“发明”,则无能为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新危害物的增速要远远超过检测防控手段的增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掉包造假。生产单位送检的是合格样品,上市出售的却是“问题”产品;检测过程和检测报告的作伪;使用一些专门“研发”的技术手段对付检测等。比较好的应对办法,就是随机抽检。
3.送检主体。谁是送检主体,也非常重要。生产者的检测和第三方比如认证机构的检测报告,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生态朋友圈的检测,则是消费者送检,检测机构对消费者直接负责,检测结果就要可靠得多。
总之,保证信息对称,需要多重保障手段,检测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消费者为主体,随机抽检,可以在现有检测项目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考察与检测的意义
生态朋友圈的考察与检测,与目前社会上以生产者为敌的检测监督,有根本性区别。
生态朋友圈,承认生产者的劳动价值,生产者消费者是合作共赢的朋友。在此基础上的考察和检测,主要目的,一是提高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更加信任生产经营者;二是帮助生产经营者看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善与提高。真心做生态的生产经营者,对于考察与检测,是非常欢迎的。
另外,诚信一定要有制度性的保证,要有对违规者的惩戒。考察与检测,对于少数有投机心理的生产经营者者,是一个严肃的警示,对于个别自以为聪明的造假作弊者,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约束。
●违规者戒!
当然,会有极个别生产经营者,特别是有些专业背景人士,自恃经验丰富,谙熟检测门道,敢冒生态朋友圈之大不韪。
我们的看法是: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造假就像吸毒,决不会偶然为之,而且越吸越上瘾,欲罢不能。次数多了,难免露出马脚,最后被逐出生态朋友圈。
请违规者戒!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安以信为本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2017年10月7日,北京顺鑫中盛会议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