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ugu234 交流电速度可能超光速 Research on Faster Then Light

博文

喝咖啡,谈科学

已有 4430 次阅读 2015-6-7 09: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我与一位美国来的朋友聊科学,约会地点在上海的一个咖啡吧。

我在美国的大学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年。现在我每天清晨喝一杯咖啡,几乎是我保留下来的唯一西方习惯。

我在美国退休以后,长期住在中国。经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在美国好,还是中国好?我的回答是:各有各的好处。我有时风趣地回答,我个人的体会是: 美国是,好干净、好清静、好无聊;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开心。当然,我希望青年人能够有机会去国外游学,亲身了解一下西方世界。

我本人喜欢住在中国,因为我喜欢中餐,尤其喜欢中国文化。然而,喝咖啡是我的“洋为中用”的一个特例。

关于每天早晨喝咖啡,我记不清从什么时间养成这个习惯。或许是从进入美国校园的第一天开始,慢慢地成为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大学,是麻省大学,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每次我走进物理系办公室,就能闻到咖啡的香味。后来才知道,负责煮咖啡是系秘书的例行公事。咖啡以及伴随咖啡的奶精和白糖的费用有时属于公费,有时由教授们共同负担。秘书如果看到煮咖啡的玻璃壶内的咖啡很少了,就会随时补充新咖啡。

我工作过的美国大学,同事们似乎没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有时在一起取热咖啡时互相碰到,简单地打个招呼。然而,各个科学学院几乎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形式:差不多每周有一次半正式的学术“讲座”(seminar, 由一位教授负责,邀请本学院或者其他大学的学者,讲述他们近期的研究工作和想法。这属于研究生的一门选课,这样,他们可以获得自己专业以外的广泛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学术“讲座”是开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听。学术“讲座”一般安排在一个较大的教室,可以坐大约50个人。先到先坐,不分教授和学生。在教室的前方的墙角,放置一个“咖啡桌”,放有咖啡桶、纸杯、奶精、白糖和饼干。参加讲座的人在讲课开始前,自助服务。这样,讲座开始前就营造了自由和谐的气氛。有些人,可以站着边喝边谈,也可以坐在一起边喝边聊。讲座期间,听众可以随时举手,提出简单的问题。讲座以后,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喝咖啡和继续讨论。

在科研问题上,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往往会有意外的促进作用。我曾经参观过美国Yahoo公司总部。其中有一个会议室就是提供辩论用的。墙上的“白板”涂满了上次辩论留下的算式和图形。据说,Yahoo CEO 有时也会来凑热闹,争论一番。

以我自己的体会,咖啡的主要作用是提神,这个功能与中国的茶差不多。咖啡与科学灵感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以我的体会,产生科学灵感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还躺在床上的时候。往往是昨天想到一个问题,找不到头绪,睡觉以后,头脑清晰了,容易产生灵感。这时,起床洗洗脸,喝一杯咖啡,把想到的灵感写下来。

我相信,中国的茶与咖啡有类似的功能。很多中国人在起床漱口以后,第一件事是喝绿茶。我因为喜欢三合一咖啡的香味和甜味,所以养成了清晨喝一杯咖啡的习惯。

与中国的茶相比较,茶与咖啡也是各有各的好处。绿茶有清肠胃的作用,可能更有利于健康。我的老伴常对我说,咖啡伴侣是反式脂肪,不利于健康。我说,我不管这些;我在清晨喝咖啡,我的胃感到舒服。至于白天与朋友交流,大多数时间,我们是用茶。

谈到中国与西方文化以及科学思维的区别,这个话题就太大了。有一个区别对于我的影响很深,因为我的英文名字的来历与科学有关,也与科学期刊有关。

在文革期间,全中国只有一家科学期刊:“物理”。在1974年,我的一篇论文:《宇宙学红移的可能解释》发表在“物理”上,并引起了一些讨论。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个人电脑,更没有英特网。可是美国的物理学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办了一个期刊:物理学文摘(Physics Abstract)。这个期刊不仅收集美国和欧洲的物理学论文,也关注苏联和中国的物理学论文,有专人负责翻译。后来我注意到,我的论文的摘要竟然出现在物理学文摘上。 估计翻译者是台湾人,他把我的名字翻译成:“Tsao Chang”。为了保持科学论文上作者名字的一致性,后来我一直采用这个英文名字。

到了1980年,我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出国去美国,办理护照我也采用这个名字。在当时,国门刚开,办理出国护照的人很少。我在填表时,写这个名字,外交部也批准了。有可能,大陆人办理出国护照时采用台湾人的英文拼法,我是“独一无二”的。到美国以后,很多台湾人以为我是从台湾去美国的,我回答说,我是从大陆来的中国人,我与台湾人是一家人。

西方人把名放在姓的前面,与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有一定的关系。可是我现在生活在中国,却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例如,在银行开账户,姓与名的前后经常搞糊涂。

不管怎样,我很庆幸我的一生中接受了中西方二种文化。在文字上,我喜欢中文。在科学上,我觉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自由讨论的风气超过中国;这个氛围与咖啡的相关性很小。在与其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时,大家一起喝茶,不用咖啡,也会起到启发灵感的作用。

至于喜欢西方的咖啡与中国的茶,应该说是个人的爱好。科学研究不能急于求成。主要是个人要热爱科学,经常思考,善于动手试验。这就像慢慢品味咖啡与茶那样,有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1800-896123.html

上一篇:超光速可怕吗?
下一篇:我可能也是外星人
收藏 IP: 114.84.145.*| 热度|

23 钱大鹏 黄荣彬 魏焱明 李轻舟 曹聪 罗汉江 张士宏 赵美娣 姬扬 田云川 毛秀光 王亚非 陆绮 应行仁 冯新 刘钢 杨正瓴 樊京 檀成龙 chenhuansheng qzw huchangwei YJM122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